5月20日上午,阳城县寺头乡北下庄村热闹非凡。县蚕桑中心在这里召开的温湿自控小蚕共育新技术现场会吸引了周围许多养蚕户。他们听技术人员的讲解,了解技术要点和经济前景,对这项新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次在北下庄村召开的2009年阳城县温湿自控小蚕共育新技术现场会,是阳城县科技活动周的重要内容。之所以选择在北下庄村召开,是因为这个人口不足300人的纯农业小山村,具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但这些年来,由于他们还采用传统的养蚕技术,蚕茧生产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不适应现代蚕桑业发展需要。今年,在县蚕桑中心大力帮扶下,他们一次购买温湿自控小蚕共育设备25套,集中连片建成小蚕共育室10间。蚕桑中心选派年轻优秀的技术骨干刘学兵驻村指导。在他的帮助下,全村养育的130张小蚕,收蚁齐一,发育健壮,长势良好。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蚕桑中心送技术、送物资、送服务的帮扶给予高度评价。

现场会上,技术员刘学兵结合实际,对温湿自控小蚕共育新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解。他说,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科学饲育模式。这项新技术完全符合小蚕的生长发育要求,是目前小蚕饲育的最好形式。因此,通过实行小蚕共育,能达到小蚕发育好,无病夺高产,无煤气中毒,农民增收的目的,将为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和实行集体共育小蚕的村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刘学兵继续讲解说,温湿自控小蚕共育技术优势表现为“三省一优两减少,三专一远两提高”。即:省功夫。常规育一人仅养小蚕2-3张,而新技术一人可养5-8张;省空间,常规育一间房(60平方米)养小蚕2-3张,新技术饲育棚不足7平方米可养小蚕8-32张;省桑叶。常规育因温湿度难控制,造成桑叶浪费10-20%,而新技术提高了蚕儿食下量,桑叶浪费几乎为零。优化了小蚕的生长发育小环境,减少了病菌感染机会,减少了煤气中毒的机会。实行专用蚕室、专用蚕具、专人饲养,远离了大蚕室和上蔟室,提高了小蚕饲育科技含量,提高了养蚕经济效益,可以挽回过去全县每年因煤气中毒和发病减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

事实胜于雄辩。阳城县通义村2007年使用30套温湿自控小蚕共育设备,共育小蚕300多张,平均单产55、5公斤,比上年增长10.6公斤,张均收入1500多元。该村大户孙呆社,张均产量67、5公斤,收入1650元,且从未发病。东进村养蚕大户王小晋,2007年春采用温湿自控新设备一次共育10张小蚕,张均50公斤以上,无病高产,增效明显。

现场会让群众很直观、很具体地看到了科技带来的增产效益,群众纷纷进行咨询。技术人员有问必答。来自蟒河的养蚕大户邢敦瑞连声夸奖说:“不错,不错,蚕桑中心组织的现场会很好,50多里路我们没有白跑。”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