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机遇与前景

图集

在大战大考中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机遇与前景

踏在农村产业革命的坚实基石上,“黔货出山”在疫情中才能如此步履铿锵:

3月2日,修文县扎佐镇的贵阳市农产品物流园蔬菜区,一箱箱大白菜、白萝卜等鲜嫩蔬菜搬上大货车,销往省内外市场。疫情期间该园区累计销售本省蔬菜21.86万吨,交易额7.43亿元。

植根在农村产业革命的厚实沃土里,“贵州温度”在疫情中才能如此暖心动人:

500吨、200吨、68吨……抗疫期间,贵州各种时令蔬菜、蛋品等农产品不断捐往武汉、鄂州,助力抗疫全胜。

汲取着农村产业革命输送的丰沛养料,“稳价保供”在疫情中才能如此从容不迫:

3月4日,贵阳市百花山路惠民生鲜合力超市,果蔬、肉蛋摆满货架,市民从容选购。抗疫最紧张的时候,贵阳市以25.5万亩在土蔬菜为支撑,有力保障了蔬菜的充足供应。

必须看到,农村产业革命经得起疫情大考,扛得起攻坚大梁,正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下出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始终把农村产业革命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里。

在大战大考中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省干部群众信念更加坚定。

旌旗猎猎、战鼓催征。希望的田野上,以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产业革命风驰电掣,“六个转变”高歌猛进。

“施工图”科学明晰:科学选择发挥贵州自然环境特质及市场潜力的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等)、水果、生猪、中药材(石斛)、刺梨、生态渔业、辣椒、生态家禽产业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产业,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集全省之力超常规推进。

“指挥棒”精准到位:明确12位省级领导领衔,在全国聘请7位院士作为产业发展顾问,在省内组织专家团队,采取一个产业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团队、一套推进方案的措施,同心聚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产业景”绚丽绽放:武陵山麓,江口“梵净抹茶”走向世界;乌江之滨,赤水竹子串起一、二、三产业;红水河畔,望谟“跑山牛”跑进沿海大城市;乌蒙深山,威宁“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走俏东南亚……

结构调“优”:抗疫不误春耕,攻坚需抓“革命”。抓牢春耕窗口期,引领群众应调尽调,让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全面落实到田间地头

黔中大地,做好防疫忙春耕、测温洗手进车间,成为产业革命“新姿势”,更展现出各级党员干部的信念:抢时间、补损失,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省委、省政府见事早,部署精准果断。

今年1月初,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联席会议印发《关于调整农村产业革命领衔省领导和特色产业的通知》,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再优化、再调整。

2月7日,省农业农村厅及时下发了疫情防控期间春耕备耕通知,聚焦低效作物调减计划和图斑制作等关键环节,着力抓好重要农资供应管理,确保肥料、种子、农药等重要农资供应充足、销售顺畅、市场稳定,满足结构调整需要。

干部群众行动快,落实坚决有力。

黔中大地,从南到北,田间地头,分时段分区域春耕春播热火朝天;园区基地,错峰错时复工复产有条不紊。

眼下,正值刺梨栽种最佳时期。顺着七星关区长春堡镇裸依村支书余军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千亩刺梨正拔节展叶。刺梨是我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长春堡镇按照全区新增刺梨种植19.3万亩要求,今年将实现刺梨种植1万亩。

黔西南州对106个坝区的种植模式、组织方式、主导产业进行细化,结合茶叶、薏仁米、精品水果、香蕉、蔬菜等州内十个重点产业,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遵义市落实“菜篮子”责任制,在中心城区落实1万亩速生蔬菜生产,并在低海拔地区发展春早熟蔬菜5000亩以上、春次早熟蔬菜5000亩以上。

铜仁市因地制宜实施“稻+”模式,做好生产资料保障供应,全市农作物在田面积已超200万亩,粮食作物面积近30万亩。

当前,省农业农村厅采取“厅长包片”“处长包县”,派出72个工作组奔赴全省,紧盯调减低效作物,紧盯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因地制宜选准替代产业,加快农资储备,切实组织好农资供应和春耕生产。

规模扩“大”:紧盯“疫后”农产品相对短缺的机遇,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在坝子、山坳、坡地串珠成链,正在走出一条适合贵州山地特色的规模化发展新路

贵州抓住疫情对农产品生产带来影响、农产品相对短缺的机遇,紧盯市场需求,错峰而动,全面扩展优质特色农产品产能。

突破口已经锁定。

继续实行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制度,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优化调整,力争在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开拓、流通销售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裂变效应正在蓄势。

春回大地,六枝特区月亮河乡4200亩连片茶园全面开采,茶园今年春茶产量预计达26吨,产值将达1000万元左右,可带动当地300多名茶农创收。

望谟县利用独特的气候资源,积极发展芒果等特色优势产业。自省委发出“挂牌督战”集结号以来,一个多月时间,望谟县为芒果产业筹措资金3667万元,流转土地3.35万亩,已下苗9500亩。

“串珠成链”规模迈进。

连日来,德江县龙泉乡居池坝村坝区蔬菜基地,春播春种热火朝天。去年9月龙泉乡引进铜仁裕丰公司,把坝子、山坳、坡地、山地等串联起来,努力形成立体化农业产业结构。目前,大坝1409亩土地规模化生产已然形成。

“抱团发展”花开千树。

安顺普定、镇宁一带的韭黄,威宁、罗甸、平坝一带的大白菜,剑河、安龙一带林下食用菌,织金、西秀红托竹荪,水城、盘县、关岭、长顺的生姜,湄潭、凤冈、石阡、都匀、正安的茶叶以及遵义、毕节、铜仁等市州20余个县的辣椒,特色产业跨区域产业格局喜人。

据2月27日调度数据,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春耕态势良好。其中,茶叶面积稳定在700万亩,2020年已补植补种13万亩;食用菌全年目标33亿棒(万亩),已完成4.3亿棒(万亩);蔬菜全年目标1500万亩,已完成227.4万亩。

组织联“密”: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形成紧密相联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上规模、闯市场、带农户,舞活龙头企业是关键。

走进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坝区蔬菜种植基地,农户们正采收有机花菜。惠农康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秀标介绍,疫情形势好转后,每天到基地里上班的工人增加到60人左右,一天可采摘20吨蔬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的方式,带动2000名以上贫困户就业增收。

紧密利益联结,培育壮大龙头是要诀。

道真自治县引进福建、湖北、重庆等地33家龙头企业驻县发展商品蔬菜和食用菌产业。其中,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合作社+产业园+贫困户”的模式,年制棒规模可达6000万棒,可带动1800余户7000余人稳定脱贫。

麻江县成立县农文旅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引领蓝莓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在全县12个村带动17家合作社和3935农户,其中贫困户875户。目前全县蓝莓产业达6万多亩。

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党支部建设是支撑。

普定县探索“一村一公司”模式,成立普润实业有限公司,并设立乡镇公司,组建172个村级合作社(公司),并把村支部建在分公司上,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公司运营机制,有力带动1.2万农户种植韭黄脱贫致富。

对发展条件差的地方,“异地”帮扶显实效。

威宁自治县统筹县城周边土地和边远乡镇贫困劳动力“两个资源”,开展易地产业扶贫,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蔬菜基地3万亩,带动5000户2万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唱响重头戏,涉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28家,成为构建发展共同体的主力军。

切实提升组织化程度,我省今年目标笃定: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200家以上,省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2000家以上,100%的农户加入合作社,100%的合作社有企业带动。

链条拉“畅”:抗疫保供,火力全开,“一条龙”产业链全面复工复产,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黔货出山”竖起撑杆

非常时期,超常举措。我省大力引导龙头企业复工复产,尽快把产业链舞起来。

目前,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涉及的省级以上628家龙头企业,已100%复工。

2月26日,龙里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家刺梨加工企业,工人们在包装和搬运刺梨饮料。园区6家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向湖北省捐赠刺梨原汁等3000件、省内1200多件。全县刺梨种植面积达10.5万亩,惠及7100户村民。目前,全县刺梨加工企业全部复工复产。

在纳雍县开发区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筐筐红托竹荪菌棒正在流水线上等待传送。公司以红托竹荪、黑木耳为主导,建设了集技术中心、菌棒厂、出菇大棚基地和加工包装冷链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日产值达36万元的菌棒走“贵州特产”路线,敲开了欧、美、日等71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大门。

六盘水市组建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公司,打造了集种植、加工、销售、品牌、研发等为一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猕猴桃产品实现包装设计国际化、品牌塑造国际化、营销推广国际化。鲜果远销东南亚、欧美,带动2000多贫困户在全产业链上致富。

得益于产业链条畅通,“黔货出山”在疫情中依然坚挺。

省内,大力推广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电商营销,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持续推动农产品进公共机构,提高本省农产品在省内市场占有份额。

省外,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区域和对口帮扶城市重点批发市场开展一系列对接活动,累计建成138个贵州绿色农产品省外分销档口。

境外,建成分销中心10个,打开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销售市场,不仅威宁“三白”出口迪拜和东南亚市场实现常态化,一批批“黔货”一路南下,发往世界各地。截至去年底,累计发运3203标准集装箱。

服务打“通”:农技服务、大数据服务,“一条龙”服务链,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在抗疫进程中“茁壮成长”打牢根基

技术下沉,质量兴农。

2月26日至29日,省农业农村厅100余名厅处级干部沉到一线,为农业生产解决好用工、资金、销售、技术等问题。

“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持续推进,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深入进行技术指导。今春以来,充分利用冬季充电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提高春耕生产的技术水平。

疫情发生后,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专班印发了近期蔬菜、茶、辣椒、食用菌、果树和中药材等生产技术要点,指导各地及时抓好田间管理,做好春耕备耕准备。利用网上直播、手机视频等多种灵活形式开展技术服务……

数据助跑,云端发力。

在贵阳市乌当区偏坡乡猕猴桃引种示范园里,扫描二维码进入“新品种引种田间二维码展示系统”,立马就能看到该品种的引种生产记录。

在贵安新区高峰镇狗场村,有一个“云上农校”。通过远程视频,农户能随时与专家互动,解决“怎么种”“种得好”的难题。村民感言,“以前是看天吃饭,现在是看高科技吃饭了。”

种得下、种得好、卖得出。作为贵州省“7+N”朵云之一的“农经云”,通过产销对接服务,每年促成全省农产品销售超过10亿元。

品牌添“绿”:紧盯“疫后”市场刚需,发挥生态优势,抓好农业绿色发展,大幅提升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含金量

绿色发展,品质是主线。

正是一年春好处,贵州高原茶飘香。“如果大家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贵州向海内外发出到贵州品茶的邀请。“贵州山货,大自然的珍品,我们最看重的就是品质”外地客商点赞黔货。

好品质,源自好“呵护”。

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农资打假、草甘膦等除草剂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在茶叶、蔬菜、水果等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违规行为。

去年12月13日,省农药监管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以溯源、监督管理为核心,综合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谁销售、怎么销、销给谁”实施可追溯管理,筑牢市场关口。

贵阳市将鸡粪、蚯蚓粪等发酵形成有机肥,还田利用,形成新兴产业链;松桃自治县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全力打造“生猪+N”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目前,贵州基本完成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

2020年,贵州将建设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基地800万亩,辐射带动全省绿色防控应用面积达3000万亩,打造20个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绿控基地农产品品牌。

好品质,当有好品牌。

贵州大力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促进生态优势、气候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

“贵州绿茶”已成为全国唯一省级茶叶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虾子辣椒”“兴仁薏仁米”等荣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毕节等地的绿色农产品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供应体系。2019年,全年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37个,累计达100个;绿色食品企业143家,产品236个,产量37万吨,产值318亿元。

山地之上,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风生水起。今年,贵州坚定不移以更大力度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面对照“八要素”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做大做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布局向贫困地区聚焦,品种选择向短平快聚焦,推动农村经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实现“六个转变”,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决胜同步小康。

春风起,举目已是千山绿。贵州,将农村产业革命进行到底,誓夺全胜。(记者 冉斌 赵勇军)

+1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