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村养鱼,养大养肥;巴南天星寺镇单石村刚好相反:养瘦养小。近日笔者从该村了解到,当地引进“瘦身鱼”项目,除了氧气,什么都不给鱼儿喂食。去年这些“瘦身鱼”为村民带来20万斤的订单,产值400万余元,利润达100万元。笔者实地采访发现,这些神奇的鱼儿有三怪。

养鱼致富经_致富经养鱼_致富养鱼视频

陈世彬和他养的瘦身鱼

一怪

90天不投料,行吗?

还没走近单石村“瘦身鱼”养殖基地,笔者远远地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传来。仔细一看,10多个约合160亩的大型鱼塘里“鱼影涌动”,旁边还建有几个标准化养殖池,看上去都清澈见底。

“养殖‘瘦身鱼’的技术和位置十分讲究。”基地负责人陈世彬介绍说,首先要将鱼苗投放到生态环境极佳的农户鱼塘里,养殖近1年后,等每条鱼的重量达到七八斤时,再分批次运回基地“瘦身”。

而“瘦身”的办法说起来并不复杂,按照“三不投”的原则——不投饲料、不投肥料、不投鱼药,让鱼在流动的山泉活水里生态喂养90日以上。通过新陈代谢消除多余脂肪和腥味,鱼儿将自然“瘦身”30%左右。

“在这90天里,除了氧气,我们什么也不喂。”陈世彬说,这样逆向思维的养鱼方法是对“鲜”字极为严苛的广州、顺德人琢磨出来的,它既能保持水质干净,也能让鱼肉结实、爽滑、毫无泥腥味。

二怪

养鱼密度越大越好?

在养殖基地,笔者注意到池塘里的鱼儿很多,显得比较拥挤。

“拥挤就对了!”陈世彬说,别看这鱼塘面积大,但每亩“住”着4000多斤鱼,养殖密度远远高于一般鱼塘。敢于采用高密度养殖,主要得益于水库里源源不断的活水和自己掌握的先进养殖技术。

陈世彬说,他17岁离开单石村,在外从事建筑行业20多年,成立自己的建筑劳务公司。2014年他返乡时发现不少村民外迁、土地闲置,村里经济发展缓慢,是市里的贫困村,他便决心带领乡亲们振兴家乡。当年,他承包上百亩土地,搞起生态鱼养殖、家乐等项目。

2017年,他在外地第一次接触到“瘦身鱼”,新奇之余发觉其品质和味道都明显优于普通鱼,这个商机在他心里扎了根。经过一段时间的参观学习,他逐渐掌握了采购、投苗、水质监测、鱼体检查、停电报警等核心技术。

随后陈世彬聘来专业养殖员,在承包的土地上开挖第一个“瘦身鱼”鱼塘。目前已投放20多万斤鱼苗,预计会陆续投放至50多万斤。

三怪

鱼越瘦越好卖?

如此大规模的鱼塘,“瘦身鱼”的销售是否存在困难?

陈世彬笑着摆摆手说:“目前市场反响很好。”他从鱼塘里捞起一条草鱼,和旁边没有“瘦身”的鱼儿比了比说:“你看,这条已瘦身的草鱼体型较小,肚皮紧实,体色光鲜,肉质更白一点。”

陈世彬说,“瘦身鱼”目前的市场反响很好,大部分被订购一空。他以草鱼为例算了一笔账:从农户手中收购草鱼价格为每斤7元,经过“瘦身”可卖到每斤40元。虽然价格高出不少,但每月销量约两万斤,主要销往五星级酒店、高档餐厅等。下一步扩大规模、打开市场后,预计月销量能达到4万斤,销售额可达160万元。

“但鱼也不是越瘦越好。”他说,和人们多种多样的减肥方式类似,市面上的“瘦身鱼”有瘦几天的“慢养快瘦法”,也有瘦几周或几个月的“慢养慢瘦法”,没有具体的标准。但太瘦的鱼口感并不是很好,因此,他觉得只要是在清水中瘦身就可以,不一定追求很复杂的形式。

笔者走访发现,如今的单石村早已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并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瘦身鱼”产业,以这一特色农产品为招牌,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垂钓、观赏。加上当地的蓝孔雀、观赏鱼等养殖项目,让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商机,纷纷返乡创业。陈世彬说,下一步他们将打造主城近郊的生态养殖基地,形成上千万元的大市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