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团结带领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使我市营商环境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本报自即日起开设“聚焦营商环境”专栏,通过全面展现我市营商环境建设的显著进展和成效,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提升白城形象,营造实施“生态强市”,打造“一城三区”,推动白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营商环境好,则人才进、资金聚、企业兴、产业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营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17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软环境建设“标兵单位”,成为我省首个连续3年获得该殊荣的市州;

2018年,被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城市”;

在“第九届环球总评榜”发布典礼上,被《环球时报》社评为“2019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称号;

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信用综合指数排名中,由前几年的排名靠后,持续攀升至全国24位、东三省前三位、全省第一位;

今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参评城市;

……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剂,更是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肥沃土壤,“硬核”的营商环境成为白城的“金字招牌”。

优化政务服务 增强“获得感”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针对群众和企业提出的“痛点”“堵点”,我市把政务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从推动业务流程优化上不断发力,以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减税降费”为企业和社会减负。年初以来,全市税务系统高度重视网报率情况,平均网报率达到99.8%,高出省局网报率考核标准0.8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同时通过对企业开展税收优惠政策辅导,依托钉钉办公软件,采用线上直播方式开展线上培训,为企业提供“上门式”服务,并与省内19家金融机构搭建“银税互动”平台,联合助力企业发展。持续简化税务注销前办理流程,实行“市场监管—税务”全程电子化办理,无人工干预,实现与市监部门注销登记信息办理进度和结果实时共享。

“以农促资”,助推企业复工复产。我市结合农业生产重要时间结点、重大农业活动进行农业技术宣传,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发布服务信息;创建知名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开展“政银企”对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力企业持续发展。

“金融普惠”助力企业持续发展。年初以来,我市先后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集中宣传、政银企对接等活动,让企业切实感受到金融赋能带来的便利。

科技创新再创新高。今年上半年,市本级新列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7项,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开展服务企业行动,当好科技“店小二”,“面对面”“一对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材料辅导工作实现了由区域政策向产业政策的转移。

服务为本,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围绕“服务大提升、建设零干扰、发展无障碍”的总体目标,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和条例,并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报送典型做法,面向社会讲好营商环境建设故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便民利企,提升质量效能。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大限度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并探索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开展“跨省通办”业务,进一步提升我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

一条条措施既是一份惠企惠民大礼包,更是一诺千金的郑重承诺。而这些只是我市为优化营商环境保驾护航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委、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聚力提速增效,持续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细化任务分工,扩大改革覆盖面,目前,我市各县(市、区)已全面开展改革,全市各地区审批人员账号也已全部开通。

同时深化规划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进展顺利,全市“多测合一”名录库成员单位已全部纳入到省中介超市,为推进我市“多测合一”改革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发展、项目快速落地创造条件,充分体现了“加强服务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立法理念,彰显了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信心与决心,并向市场主体释放出强烈的“利好”信号——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不仅让企业和百姓有了沉甸甸的获得感,更让白城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

创新工作亮点 打造“白城样板”

一次高效便捷的流程,一次公平公正的办事,一次优质到位的服务,一次及时有力的帮助,对市场主体来说,真切感受胜得过千言万语。让“一次”成为“每次”,成为自然而然的环境,一个地方的好感度、吸引力自然可想而知。

立足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入推进“零跑团”工作。聚焦“四零”目标,通过“零跑团”倾情服务,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动”;结合“服务企业周”活动,主动对接项目单位和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在审批、生产经营、融资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助力企业快速开工,快速达效,跑出白城项目服务加速度;充分发挥“信易贷”平台重要支撑作用,引导金融“活水”更精准地流向实体经济,提升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针对企业经营中受到的行政处罚,“零跑团”信用专办团主动帮助企业实行信用修复,帮助企业恢复正常经营运转,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让每一个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感到便捷、舒心”,这是我市行政审批人最朴实的初心。如今,在这里,每一个窗口、每一张笑脸,都在以最热忱的姿态向企业和群众传递着春天的气息,而这一切的背后,伴随着的是层出不穷的审批方式创新——实施“清单制+容缺受理+示范文本”,按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加速键”。事项公开,促权责明晰,规范可容缺受理原则、责任主体、办理流程,通过事项管理系统规范容缺标识工作;打破惯例,促加速审批,由原来的“材料不全办不了”变成现在主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边受理边完善”,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企业办理审批业务;精编指南,促精准报建,从精编表格示范文本入手,让群众企业完全依托示范文本便能完成表格填报……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调动了企业投资积极性,感受到了办理项目审批的“白城速度”,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所释放的“红利”。

加强有效监管 打出“组合拳”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找准制约营商环境向好向上的症结所在,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监管作用,通过多种有效监管机制,打出“组合拳”,擦亮白城硬核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工作。依托“互联网+”,实施“智慧监管”,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监管体系。组织成立医疗、旅游、物流、金融服务等行业协会,以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为基础,引导市场主体自律、行业协会自治。

探索开展“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试点。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编制工作,并对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自查、退还违法违规所得等情况开展检查,确保乱收费问题整改到位。

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工作。通过建立“证照分离”改革工作群,为全市“证照分离”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坚持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组织开展全市严重违约失信行为大排查,将多家市场主体纳入专项治理范围,由监管部门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发动域内国有金融机构全部入驻国家“信易贷”平台;成立创建信用示范城督查工作专班,建立督查工作台账,实行日调度、周通报机制,对各地、各部门进行督查调度,保证指标任务有效落实。

坚持“五公开”,打好翻身仗。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升我市在全省排位,力争打一场政务公开工作翻身仗。持续推动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不断深入;围绕省第三方评估反馈结果,制定我市问题整改清单,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严格落实条例要求,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切实做好依申请公开答复反馈工作;严格落实4%考核赋分比例,细化考核指标,充分发挥“绩效”指挥棒作用,较好完成了2020年度政务公开绩效考核任务;及时编制市级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以“5·15政务公开日”为契机,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复工复产、疫情防护、惠企政策、政务服务、社会保障、扶贫脱贫等热点问题,深入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活动。

抢抓机遇,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规范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和应用,制定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办法;推动网络接入工作,实现了电子政务外网全覆盖;研究制定《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咨询服务管理办法》,对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立项进行规范管理;组织开展数据梳理、归集、共享工作;核对全市电子证照相关信息,已经初步形成“白城市电子证照清单”,并切实推进电子印章使用工作。

着眼集约高效,推进网站建设管理。通过强化网站建设、强化信息发布、强化安全监管,把政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围绕“三个强化”,努力将政府网站建设成为宣传推介白城、服务企业群众的重要窗口和载体。

护航行动再升级,优化营商环境再出发。白城市在“十四五”起步开局新的起点,按照统筹全“线”发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以“硬监督”护航提升全市营商环境“软实力”,“优”无止境,久久为功,不断为推动白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