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社团“管理层”混了2年,浅谈下为什么“分享”这个制度比较难实施

(1)害羞、不自信。由于辈分、资历等原因,新人比较不敢主动开口说话,怕班门弄斧。即使别人一直鼓励“不怕,每个人都可以把想法说出来。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但我经历过的是他们都不太“敢”说,但私底下在QQ上就会说。

(2)不知道分享什么 。每个人的知道的东西挺多的,只是在大脑里很零散,不知道如何去组织、表达。

再扯谈下一些做法: 1.“创始人”要以身作则,找“托”。作为起草这个规定的创始人,一定要高频率、主动地分享,形式不限于开会。一方面起示范作用,(告诉别人:怎么分享,分享什么,如何分享)另一方面起榜样作用。在起初摸索阶段,几个核心的人要多做分享,找些牛X的人来做“托”也可以。

2.借助一个强制制度。制度只在初期起作用,到了后期就成习惯。(这个时期比较久~)

周期性的规定:周例会、月例会;内容性的规定:生活、工作感悟等。

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可能都是几个“托”甚至是自己一个人在分享对于工作、生活的感悟。但也是必须的过程。

3.分享的总结。对于分享的内容,最好有专门的记录。拿我大学所在的工作室来说,之前零零散散有些分享讨论,从9月份开始把一些资料、知识结构整理,做成电子书。作为内部分享的成果,也作为新人学习的材料。

4.情感基础。 只要大伙相互之间很熟,是朋友,是好朋友,不止是工作伙伴。害羞、不自信等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以降低到最小。大家这么熟,当然不怕出丑嘛~ 有强关系链的团队,做什么容易水到渠成。一个相互陌生的团队,要发表讲话都不好意思!~~

以上观点,仅以大学的角度,难免片面。刚出来实习而已,欢迎大牛批评~

补充:大学所在的工作室主要以网站开发,努力使氛围平等、自由。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