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巴彦淖尔市粮食种植面积达556.8万亩,较上年增加12.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58.2亿斤,较上年增加2.0亿斤;粮食作物平均单产1044.57斤,超全区平均单产296.5斤……

产业强,粮食安。乡村振兴,粮食生产是篇大文章。去年以来,巴彦淖尔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九连丰”,铸牢了粮食安全“压舱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压实粮食生产责任 保障政策落地见效

“我去年一共种了160亩小麦,亩均能产900斤左右。加上麦后复种的收入和政府补贴,一亩地能赚2000元左右。”临河区新华镇新乐村四组村民霍翠霞的脸上满是欣喜。她高兴地说,因为政策利好,今年还计划种植小麦。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去年,巴彦淖尔市制定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增效益“三稳一增”思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市政府按照55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面积与旗县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旗县、乡镇将任务逐户逐块落实到田,狠抓责任落实和措施落实,2022年落实粮食生产目标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分别超自治区目标5.1万亩和1.5万亩。继续执行《巴彦淖尔市大力发展优质小麦十条意见》,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积极性,零散种植每亩补贴200元,集中连片种植每亩补贴300元,麦后复种再增加补贴100元。加强部门协同配合,进一步细化各项补贴政策,确保42234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4422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34006万元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补贴资金在规定时限内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据统计,2022年巴彦淖尔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创新高,种植面积达556.8万亩,较上年增加12.8万亩,增长2.3%,其中,大豆种植面积15.32万亩,较上年增加14.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58.2亿斤,较上年增加2.0亿斤,增长3.5%,对全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16.3%。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土地“含金量”

平整地垄、清运积土、填埋渠沟……零零散散的农田正被一步步整合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良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有助于农田灌排,提高农田抗灾能力,还便于机械化耕作,可降低人工成本,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临河区双河镇党委书记阮永杰说。近日,在双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机器的轰鸣声在广袤的田野间回响,拉开了巴彦淖尔市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序幕。今年,巴彦淖尔市将全力争取实施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力争用5年时间把全市1089.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年内完成100万亩。

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关键在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快补齐农田建设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32.2万亩,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显著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显著增加,粮食作物平均单产1044.57斤,超全区平均单产296.5斤,较上年增加11.45斤,增幅1.1%。积极争取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力争实现项目区耕种面积增加1.5%以上,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增收10%以上;每亩节水50立方米,节肥3.5公斤,减药10%,节本80元左右。

推进科技兴农战略 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去年麦收前,巴彦淖尔市出现强对流天气,小麦倒伏成为科技人员和农民最为担忧的事情。巴麦13号小麦试验区内,对照品种大面积倒伏,预估至少减产20%以上,而巴麦13号依然挺立。科技人员表示,巴麦13号秸秆粗壮弹性好,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不断对小麦品种进行优选改良,从巴优1号、临优1号到临春1号、巴麦10号,再到临优2号、巴丰1号、永良4号、巴麦13号,优质小麦新品种层出不穷。

确保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科技。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粮食稳产增产。

依托国家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自治区优质高效增粮行动以及黄河流域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行动,打造3个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60个绿色发展千亩示范片、10个优质高效增粮千亩示范片、14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22个旗县级园区,集中展示31大类78个优良品种,推广23项农业生产重点适用技术,并将“四控”措施贯穿其中,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重点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累计开展培训100场次,引领带动近1万农户学科技用科技。近五年来,全市有311个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自治区审定及备案登记,市农科所培育的“巴麦13号”2020年通过国审,2021年作为“科技兴蒙”行动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重点项目的重要成果,大面积示范亩产565.8公斤—649.2公斤。

同时,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控,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去年,加强与气象部门交流合作,召开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成立气象服务专家组,发布病虫情报570期。利用中央农业生产救灾病虫害防控资金224万元,采购应急防控药剂,购置防控设备,开展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11.5万亩、农牧交错区蝗虫防控6.5万亩次,防效90%以上,粮食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及时拨付中央农业生产抗旱救灾资金,成立抗旱救灾服务专家组,指导灾后补改种、机械抢排、整修受损农田,尽快恢复生产,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去年,巴彦淖尔市粮食种植面积达556.8万亩,较上年增加12.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58.2亿斤,较上年增加2.0亿斤;粮食作物平均单产1044.57斤,超全区平均单产296.5斤……

产业强,粮食安。乡村振兴,粮食生产是篇大文章。去年以来,巴彦淖尔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九连丰”,铸牢了粮食安全“压舱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压实粮食生产责任 保障政策落地见效

“我去年一共种了160亩小麦,亩均能产900斤左右。加上麦后复种的收入和政府补贴,一亩地能赚2000元左右。”临河区新华镇新乐村四组村民霍翠霞的脸上满是欣喜。她高兴地说,因为政策利好,今年还计划种植小麦。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去年,巴彦淖尔市制定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增效益“三稳一增”思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市政府按照55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面积与旗县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旗县、乡镇将任务逐户逐块落实到田,狠抓责任落实和措施落实,2022年落实粮食生产目标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分别超自治区目标5.1万亩和1.5万亩。继续执行《巴彦淖尔市大力发展优质小麦十条意见》,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积极性,零散种植每亩补贴200元,集中连片种植每亩补贴300元,麦后复种再增加补贴100元。加强部门协同配合,进一步细化各项补贴政策,确保42234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4422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34006万元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补贴资金在规定时限内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据统计,2022年巴彦淖尔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创新高,种植面积达556.8万亩,较上年增加12.8万亩,增长2.3%,其中,大豆种植面积15.32万亩,较上年增加14.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58.2亿斤,较上年增加2.0亿斤,增长3.5%,对全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16.3%。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土地“含金量”

平整地垄、清运积土、填埋渠沟……零零散散的农田正被一步步整合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良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有助于农田灌排,提高农田抗灾能力,还便于机械化耕作,可降低人工成本,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临河区双河镇党委书记阮永杰说。近日,在双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机器的轰鸣声在广袤的田野间回响,拉开了巴彦淖尔市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序幕。今年,巴彦淖尔市将全力争取实施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力争用5年时间把全市1089.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年内完成100万亩。

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关键在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快补齐农田建设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32.2万亩,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显著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显著增加,粮食作物平均单产1044.57斤,超全区平均单产296.5斤,较上年增加11.45斤,增幅1.1%。积极争取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力争实现项目区耕种面积增加1.5%以上,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增收10%以上;每亩节水50立方米,节肥3.5公斤,减药10%,节本80元左右。

推进科技兴农战略 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去年麦收前,巴彦淖尔市出现强对流天气,小麦倒伏成为科技人员和农民最为担忧的事情。巴麦13号小麦试验区内,对照品种大面积倒伏,预估至少减产20%以上,而巴麦13号依然挺立。科技人员表示,巴麦13号秸秆粗壮弹性好,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不断对小麦品种进行优选改良,从巴优1号、临优1号到临春1号、巴麦10号,再到临优2号、巴丰1号、永良4号、巴麦13号,优质小麦新品种层出不穷。

确保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科技。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粮食稳产增产。

依托国家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自治区优质高效增粮行动以及黄河流域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行动,打造3个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60个绿色发展千亩示范片、10个优质高效增粮千亩示范片、14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22个旗县级园区,集中展示31大类78个优良品种,推广23项农业生产重点适用技术,并将“四控”措施贯穿其中,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重点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累计开展培训100场次,引领带动近1万农户学科技用科技。近五年来,全市有311个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自治区审定及备案登记,市农科所培育的“巴麦13号”2020年通过国审,2021年作为“科技兴蒙”行动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重点项目的重要成果,大面积示范亩产565.8公斤—649.2公斤。

同时,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控,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去年,加强与气象部门交流合作,召开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成立气象服务专家组,发布病虫情报570期。利用中央农业生产救灾病虫害防控资金224万元,采购应急防控药剂,购置防控设备,开展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11.5万亩、农牧交错区蝗虫防控6.5万亩次,防效90%以上,粮食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及时拨付中央农业生产抗旱救灾资金,成立抗旱救灾服务专家组,指导灾后补改种、机械抢排、整修受损农田,尽快恢复生产,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