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教育水平和科学研究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积极推动“双一流”建设,加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文章将就拓展全球化视野、接轨国际化资源、开展智慧化教学、组织趣味化交流以及构建多元化氛围等方面,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发展跟踪与反馈机制建设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让更多学生受益并参与到国际化的进程中来。
一、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势在必行
(一)加强高校国际化交流
“双一流”建设是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一战略的提出,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双一流建设将为高校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需要各大高校积极开展与海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将来自世界各国的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引入国内,通过交换学习、合作项目等形式丰富的交流机会,促进本校学生开拓眼界,不断拓宽自身的认知边界。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海外实习基地和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志愿服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方向发展。通过参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活动,高校可以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并为推动全球化和多边主义进程作出贡献。
(二)丰富高校国际化内涵,助推全球一体化实现
高校应该拓展国际化课程,引入海外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并加强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国际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知识面。
各大高校还应当注重对教师团队的培养和国际化建设,通过选派交流和访学进修等培养方式,鼓励本校教师拓宽眼界,并积极吸纳招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教师来校任教,采取海外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本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高校应该加强智慧化教学的推广和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国际化传播,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多元化氛围的建设,营造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包容性的校园氛围,鼓励师生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守住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本位原则,坚守育人初心
双一流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生本位原则,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在设计和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时,高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高校还应坚守育人的初心,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素质、文化等多个方面。
(二)坚持包容性原则,坚持个性化培养
双一流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应积极引进海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高校应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并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以促进多元化氛围的建设。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注重个性化培养,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
(三)坚持中国特色原则,打造融合型育人体系
双一流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积极发掘和发扬本土特色和优势学科,推动自主创新和特色发展。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注重中国特色学科建设和课程开发,将中国特色元素融入到国际化教育体系中。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海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提升自身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坚持中国特色原则,打造融合型育人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四)坚持思政协同原则,牢驻意识形态主阵地
双一流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应坚持思政协同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化教育相结合。高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还应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防止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营造终身成长教学氛围
双一流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教育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高校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与海外高校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高校应注重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和提高教育质量相结合,加强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实现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发展跟踪与反馈机制建设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让更多学生受益并参与到国际化的进程中来。通过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落实营造终身成长教学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需求。
三、实现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一)拓展全球化视野,树立全球化人才培养理念
全球化视野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提。全球化视野指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从全球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以及从全球角度理解、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高校应立足全球,关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动态,紧跟国际高等教育前沿,积极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
同时,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情怀,将全球视野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开设全球化相关的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竞赛等。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本校的国际化水平。
(二)接轨国际化资源,打造国际化教师培训队伍
国际化教师队伍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背景和海外留学经历的优秀教师,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为学生的国际化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引导学生客观认知本土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导全体学生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更加爱国爱党。
此外,高校应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国际影响力。这可以通过设立国际合作项目、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实现。同时,高校可以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讲学或授课,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进展,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智慧化教学,构建智慧化教学培养体系
智慧化教学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智慧化教学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国际化传播。高校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发线上课程和智能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灵活的学习方式。
同时,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推行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这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开放式课程等方式实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趣味化交流,鼓励兴趣化学生成长模式
趣味化交流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催化剂。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文化节、模拟联合国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世界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换生项目、海外实习和志愿服务等多样化交流形式让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锻炼成长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此外,高校可以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和国际礼仪课程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交际方式,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高校可以组织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如世界各国文化周、国际电影节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提高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五)构建多元化氛围打造包容性校园文化环境
多元化氛围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保障。高校应积极营造包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环境尊重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和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首先是要营造多元文化的氛围。这可以通过宣传多元文化思想、推广多元文化课程、组织多元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
同时,高校应加强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指的是在不同文化和族群之间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可以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组织跨文化训练营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交际方式,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引进海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等方式加强跨文化教育。
总结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拓展全球化视野、接轨国际化资源、开展智慧化教学、组织趣味化交流以及构建多元化氛围等方面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只有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才能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发展跟踪与反馈机制建设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让更多学生受益并参与到国际化的进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