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灵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济宁学院附属中学自建校以来,即坚持“科研培育名师,名师发展名校,名校造就名师,名师培养名生,名生成就名校”的理念,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奋进、无私奉献、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附中优秀教师团队。

书香满园造就芬芳桃李,名师荟萃培育有用之才。六十五载春华秋实,一代代附中人潜心办学,全面创新教师管理与培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塑造出一批批令人称赞的附中名师。近年来,有300多人(次)分别被授予学校和济宁市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济宁学院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市优秀教师,孔孟之乡最美教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学校、省市首席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成长快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校长李汝敏看来,附中的教师们有着爱学习、会学习、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通过走“教师发展学校”的道路,打造学习型的师资队伍,该校积累了丰厚的办学底蕴和丰硕的办学成果。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附中有着自己的一套好办法。

“印象里最深的是有一次去参加省优质课比赛,到了晚上12点,学校领导和我师傅还根据他们白天看到的情况为我的课程提出改进的建议。”曾获得过全国中学生班主任主题班会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的李明对于附中教师“传帮带”的机制十分认同。在他看来,进入附中之后自己的成长,得益于自己老师的悉心教授,全力培养。

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附中以“1358”工程来概括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1年合格、3年优秀、5年成为骨干、8年成为名师。附中采取科室联动机制,从师德修养、班级管理、学科技能、教学艺术等方面,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激发起青年教师发展的活力,提升成长速度。

每学年附中都会开展“师徒结对,教学相长”拜师活动,师傅对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进行基础培养,思想上引领,经验上传授,方法上指点,指导他们上好入门课、达标课和优质课,落实“传、帮、带”计划、履行“学、赶、超”任务。

学校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课评比、课件评选、说课赛课等活动,评选教坛新秀,激励教师博采众长,专心发展创造,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助力青年教师形成教学特色和风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坚持学习为重,打造名师团队

在多年的发展中,附中深深地相信:科研培育名师,名师发展名校,名校造就名师,名师培养名生,名生成就名校。“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附中以学习培训为先导,立体拉伸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长、宽、高,逐步扩大名师队伍。

目前,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现有国家级优质课执教者36人(次),省市级教学能手94人(次),省市级优质课执教者235人(次)。学校先后培养齐鲁名师3人,省市级特级教师3人,正高级教师3人,杏坛名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4人。

在名师队伍的建设中,高尚的师德始终是附中首要关注的一点。附中坚持治学与立德并重,结合济宁市师德师风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等活动,依据“工作有制度,管理有规范,考核有细则,奖励有规定”的原则,制定《师德师风考核办法》《教师评价方案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教师行为,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基础。

名师是学校的品牌,附中实施名师工程,持续完善《名师骨干教师评选实施方案》,建立名师、骨干教师培养长效机制,通过个人申报、显优赋分、民主推荐等程序,评出第四届名师23人,骨干教师25人。

曾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的陈熠老师告诉记者,在备课、听课、改课、评课的过程中,附中的老师们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在教学过程中,集合教研组的力量,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在附中,业务学习已经成为了老师们的需要和习惯。学校最大限度的营造学习氛围,“一月一主题”,以学促用,学用结合,拓宽教师理论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附中在教师中开展“同读一本书共筑教育梦”主题阅读,夯实通读、精读、研读、展读四个环节,以活动促学习,丰厚底蕴,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坚持每周理论学习制度,引领教师围绕高效课堂、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德育课程一体化等内容开展学习,借助网上研讨与学习沙龙,引领教师丰厚人文底蕴,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立足校本研修,打造高效课堂

考察一所学校是否改革,关键看课堂,看学生的表现。作为济宁市基础教育工作的一面旗帜,附中正努力打造影响覆盖和带动济宁市、山东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新范式,当好济宁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在排头兵。

在教学实践中,附中的老师们正积极完成“优质教学”的两个要点:一是优质的知识,不要死记硬背的僵化的知识,而是基于体验、基于理解的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而是寻求从低阶认知能力上升到高阶认知能力,由此超越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高效的课堂来自于附中雄厚的教研力量。附中成立学科教研中心,依托名师、骨干教师,指导教师审视课程的价值定位,用核心价值统领课程取向,用核心知识整合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全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学科教研中心积极进行“高效课堂、深度学习”的探索研究,深入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将抓质量的重心落在课堂上,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中心组织老师们基于网络教研平台评课议课,举办学科智慧论坛,开展主题研讨,寻求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加强校本教研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附中健全常规教学制度,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个人备课制度》《上课制度》《听课与评课制度》等一系列教学常规制度,用制度去规范教学行为。学校采取学校抽查、级部普查、学生汇报的三级管理机制,对常规教学各个环节以精准量化的形式,一周一报表,一月一总结,引导老师们注重常规教学细节,规范教学行为,为精心打造高效课堂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上周我的徒弟冯金娴老师准备了一堂名为‘有理数的立方’的公开课,首先她先拿拉面制作的捏合拉伸来让学生理解互为相反数的概念。之后她列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归类,以简单的方式向学生提问,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陈熠告诉记者,问题探究式的教学已经成为了附中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三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正是附中教师们在开展课题教研时的主线。老师们按照“问题就是课题、对策就是研究、收获就是成果”的基本理念,全面开展基于课堂教学的微课题研究。在课题教研之外,附中把校本研修作为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研修过程中,老师们以每周至少一次的集备形成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详案;以诊断教研在教师常态课中为执教教师拟定“诊断书”;以主题教研让更多教师由被动教研转变为主动教研,增强发展内驱力;以跟进教研促进教师由经验性教学走向反思性教学,升华教学智慧。

今年一年,开设公开课、同课异构课114节;共有50位老师在国家、省市优质课、微课、“一课一名师”优课评比中荣获特等奖和一、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附中正在尝试着“空中课堂”的推进。每周老师们都会通过网上直播的形式对当周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在线上学生可以直接提问。不仅如此,借助互联网手段,附中对全体教师开展交互式一体机、微课制作、优课录制、翻转课堂和空中课堂培训,拓宽教学视野。

附中借助网络教研平台,组织一校四区开展集体备课、同伴互助、案例分享、课题研讨和评课议课活动,寻找同伴互助,共享教育智慧,搭建“资源化+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平台。

历年中考,无论是各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还是升入重点高中总人数,附中在城区都具有领先的位置。袁丁、杨晨光、杜涵文等5名同学先后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特别是今年,全省20名同学进入复赛,附中独占7名;全省11名被少年班录取的同学中,就有该校的程璞和袁逍驰2位同学。一所中学同时有2名同学被名校少年班录取,这创造了济宁市的新纪录。(通讯员 邵长瑞)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