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青年人
用青春书写大陈岛光辉历史
近日
《中华儿女报刊社》点赞
大陈岛三代垦荒人
☟☟☟
用青春拥抱你我的大陈岛
从1956年1月到1960年7月,共有5批、467名垦荒队员先后登上大陈岛,用激扬的青春力量书写了海岛垦荒的历史,将饱受战争创伤的荒凉小岛建成了充满生机的“东海明珠”。
六十多年来,三代垦荒人直面重重困难,突破一次又一次考验,铸就了大陈岛永恒的丰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传承并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全体中华儿女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内在动力。
〈
卢育生
开创进取
升起风尾山顶的第一面旗帜
〉
1956年2月2日,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第一任队长将“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旗帜插在了大陈岛的最高峰——风尾山顶峰。这个人,就是卢育生。这面旗帜,就是为千千万万奔赴大陈岛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指引方向的第一面旗帜。
这一天,卢育生带领首批227名队员在隆冬的寒风中立下了大陈岛垦荒历史上的第一次庄严宣誓:“我是一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志愿到祖国的大陈岛上,面对着祖国的海洋,背靠着祖国的山河,脚踏着海防前哨,肩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宣誓,坚持到底,决不退缩,与英雄的边防军一起,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建成可爱的家园。”从那一刻开始,这个一度荒无人烟的小岛重新注入了第一股滚烫的青春血液,迎来了新时代的第一次重要转折:以卢育生为代表的第一批垦荒队员随这面旗帜一起,扎根在了这个可爱的海岛。
是历史选择了卢育生,也是卢育生选择了历史。1956年1月28日,为庆祝海门直属区社会主义改造任务顺利完成,海门市举办了大规模的游行活动。正沉浸在庆祝活动愉悦氛围中的卢育生临时接到组织的任命:带领第一批垦荒队员奔赴百废待兴的大陈岛。当晚,他从青年团中央代表、中共温州地委和中共温州市委领导的手中接过绣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十个大字的旗帜,一种沉重的使命感涌上心头。曾先后在青年团台州地委担任组织部长、中共大陈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海门区委宣传科长的经历,让他成了肩负重建海岛重任的最佳人选。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对即将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着直观的认识:与眼前海门街市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气氛不同的是,彼时的大陈岛处处弥漫着饱经历史磨难的沧桑。“历史选择让我加入到这一列浩大的队伍中去,我必将不辱使命。”卢育生毫不迟疑地接受了这项沉甸甸的任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卢育生带领着队员们开始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抵达海岛后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没有交通船码头,年轻的志愿者们卷起裤管、淌水上岸,就这样投入了紧张的垦荒工作。没有足够的粮食,他们就随驻军战士一起从无到有地开始摸索种田技术,渐渐地收获了玉米、马铃薯、花生等农作物。为充分发挥海岛的地理优势,卢育生和副队长王宗楣组建渔业队、发展畜牧业,喂猪养兔搞发展,甚至掌握了养殖海带的技能。单独牧羊的队员在台风来临时被困险境,卢育生带着3名身强力壮的队员驾着舢板、撑起风帆、强渡过海去救援,在舱内进水的危急关头齐力营救,避免了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岛上的艰难条件唤起了年轻队员对家乡安逸生活的思念,个别队员甚至产生了动摇的思想,卢育生组织队员们学习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聆听英雄模范的事迹、重温上岛时的宣誓……就这样,一颗颗年轻的心和这片土地的情越来越深,第一代垦荒人从这些最初的磨难中扎下了根。
1957年5月,因组织调动卢育生任路桥镇委第一书记,他不得不告别大陈岛。他走的那天,队员们一路送到码头,又送到船上,再目送着船消失在昔日他们来岛时的那条航线上。卢育生虽然离开了大陈岛,但他的青春永远地奉献在了这里,他带领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们开创的垦荒精神永远地传承了下去。
伟大的精神根植于伟大的实践,并回应时代的要求。以卢育生为代表的第一代垦荒人,他们在历史的选择中临危受命,不畏艰难、锐意进取,以顽强的意志力为这个饱经战争沧桑的荒芜小岛翻开了走向新生活的篇章。这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第一次集中体现,激励了无数青年人的热情,动员广大垦荒人以强烈的担当意识和奋斗精神,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而坚韧奋斗。
卢育生(中)与垦荒队员们
〈
王海强
无私奉献点亮大陈岛的
每一盏灯火
〉
王海强是大陈岛上土生土长的“垦荒二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艰苦卓绝的日子里,他牢牢地记住了“把青春献给大陈岛”的口号,“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垦荒精神也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扎根海岛的王海强选择成为一名电力线路工人,他兢兢业业、技术精湛。1987年,年仅19岁的王海强第一次爬上了失修的电线杆,开始了他把青春献给大陈岛电力事业的漫长岁月。在日复一日的爬杆架线、风吹雨淋中,王海强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成了同事口中的“大陈电网活电图”。没有路,怎么把电网安装到大陈岛上?王海强带领着团队全凭人力,将电线杆一根一根地拖到了山上。
电网终于在海岛建了起来,但由于电力薄弱,线路随时可能受损停电,如何才能抵抗住台风的侵袭?经过不断摸索,王海强给岛上的每一根电线杆都做了防风拉线,并把10千伏等级的绝缘子升级成20千伏等级,成功抵御了台风和海雾侵袭带来的用电不力现象。岛上植物茂盛,缠绕的藤蔓常常致使线路接地和跳闸,如何保证线路的安全?王海强利用岛上的风力资源反复试验,设计了“风趋式防缠绕装置”(这套装置获得了2015年度浙江省QC成果一等奖),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担任抢修队长的王海强选择将海岛的电网利益放在首位,他坚强隐忍、分秒必争。2008年2月14日,王海强经历了人生的至痛——他的父亲去世了。然而,还在丧期的他在接到椒江供电局组织队伍赴仙居深山抢修的消息后,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抢险救灾的行列中去。他带领队伍在寒冷的深山里进行了长达5天5夜的抢修战斗,第一时间恢复了附近受灾村子的正常供电。抢修任务完成后,王海强再也抑制不住强忍的泪水,按照父亲的遗愿将骨灰安置在了大陈岛。父亲选择以与海岛融为一体的形式永远陪伴着他,他选择以守护大陈岛每一盏灯火的形式继续守护着父亲。他说,他是父亲的儿子,也是海岛的儿子。
热情如火的王海强选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他所在的服务队专门制作了《二十四节气服务表》,让电力服务更接地气;他将岛上的每一个配变、分支箱的位置和使用情况都牢牢地装在心里,力求更加高效地完成作电任务;他制定了“暖阳计划”,帮老垦荒队员解决生活问题、为岛上的留守儿童开展“安全用电”主题课。王海强不仅为每一家居民送去光明,也在小岛上传递着如火般的热情和温暖。
在每一个传奇背后,都隐藏着坚韧和奉献。王海强说,“灯光亮起的一刻,你会发现这种付出是值得的。”电力薄弱,他愈发坚强;岛上的风浪愈大,他的责任愈重。在杂草丛生的林间、在寒冷如霜的山顶、在虫蝇肆虐的洼地,他一次次爬上电线杆、一次次架起电缆,用青春的坚守点亮大陈岛的每一盏灯火,让荒芜的海岛蜕变成璀璨的“东海明珠”。因为无私,所以伟大,这是以王海强为代表的第二代垦荒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传承。
〈
李帅奇
勇于挑战探索新海岛的
新事业
〉
1983年出生的李帅奇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台州电视台工作,是令无数人羡慕的“新时代媒体人”。然而,涌动在他身上的大陈岛垦荒基因,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2014年,这位高大、帅气的小伙子辞去了体面的媒体人工作,开始在大陈岛发展立体农业。前辈的创业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传承。
在海岛创业,接过属于第三代人的接力棒。1956年,李帅奇的爷爷李盛益、奶奶周红梅跟随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大陈岛劳作,在300平方米的旧建筑里用竹帘和木栅隔成30多间牛舍,剩下的隔成男女宿舍。夏天牛粪腐烂、臭气熏天,冬天北风呼号、无处藏身。养牛任务完成后,李盛益夫妇先后从事农业生产、渔业养殖,还尝试过食品综合厂、鱼粉厂的工作,这种开创进取的创业精神激发了后辈的热情。
李帅奇的父亲李勇1960年出生在大陈岛上,原本“如愿”走出海岛的他,本来被推荐到了椒江的学校当老师。但当他接触到帆板运动后,联想到家乡渔民撑船的原理,迫不及待地再一次登上了返岛的路程。借钱赴山东学习技术、克服帆板短缺的困难、突破不懂英文的劣势,从首战失败被有关部门叫停,到带领团队荣获138枚全国级、省级奖牌,李勇开创出了一种象征希望的“大陈模式”。李帅奇从小生活在大陈岛广阔的土地上,“筑岛创业”的想法扎下了根,孩童时代的“小小梦想”等待着“长大”那一刻的来临。
考察农业创业项目,启程漫漫追梦路。李帅奇的童年是在大陈岛度过的,爬到山上挖番薯、跳到海里学游泳、蹲在岸边抓螃蟹,海岛养成了他自由、探奇的性格,也培养了他对农业的兴趣。长大后,岛上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荒废,更加坚定了李帅奇的决心:像爷爷奶奶当年垦荒一样,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在外人不解的目光中,2014年8月,他回海岛承包了50亩土地,从较为容易种植的百合开始,学着播种、施肥、翻土、营销,用一滴滴汗水悉心浇灌着孕育多年的梦想,很快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创新生态混养项目,带动村民集体致富。农业创业的成功带给了李帅奇更大的信心,他立志要用一己之力带动海岛的致富路。他在赴多省市考察、请专家登岛勘测、多方面学习养殖技术后,启动了约400亩的生态农业基地项目。利用大陈岛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等自然优势,他的生态园里形成了莲藕和甲鱼互助互利、空间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化利用的生态混养模式。李帅奇从零开始学习,带领村民们科学配方、适时换水、定时定量投喂饲料……严格控制每一个生产环节,使得基地平均每年的单亩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
李帅奇的创业成功,带动了大陈岛的农业和养殖业发展,为留岛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前来参观。随着养殖的进一步扩大,李帅奇正计划调整养殖方向、开发生态休闲游……让梦想再大一些,让大陈岛再富一些!
李帅奇(右二)向来客介绍生态养殖技术
在一代代青年人用青春书写大陈岛光辉历史的时间长河中,以李帅奇为首的当代新青年逐渐处在了开创海岛新事业的最前列。今天的大陈岛青年,不再面对饥寒交迫的苦楚,也不再忍受满目疮痍的生活环境,但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却将在他们之中永远地传承下去,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挑战、团结奋进”等品质也赋予了垦荒精神新的时代解读。
从时代的征程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六十多年前,最初的垦荒人谱写出一曲艰苦奋斗的赞歌;六十多年后的今天,青年与大陈岛同在,青年与祖国同在,我们都是新时代的“垦荒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牢记大陈岛垦荒历史
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
青年和青年的青春
永远在路上!
新闻多一点
中华儿女报刊社是中央重点新闻单位(正局级)。《中华儿女》杂志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国家时政类人物综合期刊,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及最受读者欢迎的人物刊物之一。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刊名。1988年创刊。
中华儿女报刊社旗下不仅包括《中华儿女》(国内版)、《中华儿女》(海外版),还拥有《中国周刊》、《优品》、《中国产经新闻》报、《新产经》等报刊。
小编:冯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