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蒲公英

野生蒲公英种植方法_野生蒲公英的种植技术_野生蒲公英种植技术与管理

【拉丁名称】Taraxacum mongolicum

【别称】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西洋蒲公英

【所属类别】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菊亚纲—目:菊目— 科:菊科—亚科:舌状花亚科—属:蒲公英属—种:蒲公英—族:菊苣族

蒲公英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锥状,其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瘦果暗褐色,长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

【分布区域】分布于北半球。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各地、东北

【药用部分】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或其它同属植物的全草。

【性味】苦、甘,寒。

【归经】入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散结。

【临床应用】

用于乳痈肿痛,疔疮热毒,肺痈咳吐脓血痰:

蒲公英对热毒所致的乳痈肿痛、疔疮有良好的效果,可单独煎汁内服,或外敷局部;也可配合其它清热解毒药同用,如银花、连翘、地丁草、野菊花、赤芍等。治肺痈可用蒲公英配合清肺祛痰及清热解毒药物如鲜芦根、冬瓜子、鱼腥草、桃仁、黄连等同用。

【处方用名】蒲公英、黄花地丁(洗净,晒干,切碎用)

【用量用法】三钱至一两(大剂2两),煎服。捣汁或入散剂。外用:捣敷。

【方剂举例】

1、五味消毒饮: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金银花、紫背天葵。治疔肿毒疮。《医宗金鉴》

2阑尾清解汤:银花、蒲公英、冬瓜仁、大黄、丹皮、木香、川楝子、生甘草。治阑尾炎热毒期,腹痛拒按,甚至腹硬、发热、口渴、唇燥、呕恶不能食等。《大陆经验常用方》

【注意事项】

1、常规用量煎服后,表现为轻度不适及偶见泄泻。大剂量(30g/kg)灌服煎剂3天,可见实验兔子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浊肿,肾小管变窄,其它无明显改变。小鼠和兔亚急性毒性试验,尿中可出现少量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

2、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3、服用蒲公英煎剂、蒲公英酒浸剂后,个别人会出现荨麻疹、全身瘙痒等过敏反应。蒲公英注射剂静脉滴注后,亦偶有寒战、面色苍白、青紫或精神症状。

4、临床上所见的感染多数为热证,一般不会有不良反应。诺属于阴寒证且无热象,病程又较长,病人体质虚弱者,大剂量蒲公英时易出现食欲减退、倦怠、疲乏、出虚汗、面色苍白。故将蒲公英清热解毒的作用简单地看成能抗菌消炎而加以滥用,会产生不良反应。

【文献摘录】

1、《唐本草》:主妇人乳痈肿。

2、《本草图经》:敷疮,又治恶刺及狐尿刺。

3、《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

4、《滇南本草》:敷诸疮肿毒,疥癞癣疮;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

5、《纲目》:乌须发,壮筋骨。

6、《医林纂要》: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

野生蒲公英的种植技术_野生蒲公英种植技术与管理_野生蒲公英种植方法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蒲公英昧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暖之良。

《本草述》:蒲公英,甘而微余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希雍有曰:甘平之剂点朗肝肾。'昧此一语,则知其入胃而兼入肝肾矣,不然,安能凉血、乌须发,以合于冲任之血脏乎?即是思之,则东垣所谓肾经必用者,尤当推而广之,不当止以前所主治尽之也。

2、《本草新编》: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借世人不知用之。阳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汤以泻火,未免太伤胃气。盖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士衰也,泻火而土愈衰矣。故用自虎汤以泻胃火,乃一时之极宜,而不可恃之为经久也。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六钱,始可散邪辅正耳。或问,蒲公英泻火,止泻阳明之火,不识各经之火,亦可尽消之乎?曰,火之最烈者,无过阳明之焰,阳明之火降,而各经余火无不尽消。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消各经之火,亦无不可也。或问,蒲公英与金银花,同是消痈化疡之物,二物毕竟孰胜?夫蒲公英止入阳明、太阴二经,而金银花则无经不入,蒲公英不可与金银花同于功用也。然金银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

3、《医林纂要》:蒲公英点能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疗疔毒乳痈,皆泻火安上之功。通乳汁,以形用也。固齿牙,去阳阴热也。人言一茎两花,高尺许,根下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捣汁酒和,治噎隔神效。吾所见皆一茎一花,亦鲜高及尺者,然以治噎膈。

4、《本草求真》:蒲公英,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内消须同夏枯、贝母、连翘、自英等药同治。

5、《本草正义》: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疗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疗,红肿坚块,尤为捷效。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药方中必不可缺此。

6、《本草新编》:蒲公英,味苦,气平。入阳明、太阴。溃坚肿,消结核,解食毒,散滞气。

【临床应用】

1、单味新鲜者,捣碎,取汁直接敷于痛处,治肺癌引起的疼痛。

2、单味新鲜者,捣碎,加鸡蛋清(少加白糖)调糊,外敷,治流行性腮腺炎。

3、单味捣烂取汁,高温消毒后点眼,治砂眼痒痛。

【民族用药】

1、藏药--哇库尔那保:全草治培根木保病,瘟病时疫,血病,赤巴病《中国藏药》。克什芒:全草治溃疡,高烧,肠胃炎,胆囊炎《青藏药鉴》。

2、蒙药--巴嘎巴盖-其其格:治乳痈,瘟疫,淋巴结炎,黄疸,口苦,口渴,发烧,胃热,不思饮食,“宝日”病,食物中毒,陈热《蒙植药志》。

3、苗药--弯务骂,窝欧吾,蛙本反:全草治乳腺炎,治疥疮《苗医药》。Vob heeb wek fieex窝灰窝非:全草主治乳腺炎,疥疮《苗药集》。

4、彝药--全草治食积不化,腹胀胸满,肺肠痈疡,肝胆湿热,疔疮肿毒,热淋涩痛,久婚不孕《哀牢》。

5、傈僳药--阿纳拉切白:根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疖毒疮肿,急性扁桃腺炎,急性气管炎,肾炎,胆囊炎,尿路感染,各种结核《滇药录》。阿拿拉茄百:全株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尿路感染,肝炎,目赤肿痛,乳汁不通;外用于疮痈,毒蛇咬伤《滇省志》。

6、傣药--梗囡(德傣):根治小儿黄瘦,老人体弱《滇药录》。蒲公英(德傣):根治黄水疮《德傣药》。

【本草纲目】-蒲公英。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耩耨草(音构糯)、金簪草(《纲目》)、黄花地丁。

时珍曰:名义未详。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苏颂《图经》作仆公罂,《庚辛玉册 》作鹁鸪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黄花地丁。淮人谓之白鼓钉,蜀人谓之耳瘢草,关中谓之狗乳草。按:《土宿本草》云: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故以名之。

【集解】

1、保升曰∶蒲公英草生平泽田园中。茎、叶似苦苣,断之有白汁。堪生啖。花如单菊而大。四月、五月采之。

2、颂曰: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如苦苣,有细刺。中心抽一茎,茎端出一花,色黄如金钱。俗讹为仆公罂是也。

3、宗曰:即今地丁也。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即生。所以庭院间皆有者,因风而来。

4、时珍曰: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庚辛玉册》云∶地丁叶似小莴苣,花似大旋,一茎耸上三、四寸,断之有白汁。二月采花,三月采根。可制汞,伏三黄。有紫花者,名大丁草,出太行、王屋诸山。陈州亦有,名烧金草。能伏朱砂。一种相类而无花者,名地胆草,亦可伏三黄、砒霜。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

1、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及封之,立消(恭)。

2、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震亨)。

3、掺牙,乌须发,壮筋骨(时珍)。

【发明】

1、杲曰:蒲公英苦寒,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本经必用之。

2、震亨曰:此草属土,开黄花,味甘。解食毒,散滞气,可入阳明、太阴经。化热毒,消肿核,有奇功。同忍冬藤煎汤。入少酒佐服,治乳痈,服罢欲睡,是其功也。睡觉微汗,病即安矣。

3、颂曰:治恶刺方,出孙思邈《千金方》。其序云∶邈以贞观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 左手中指背触着庭木,至晓遂患痛不可忍。经十日,痛日深,疮日高硕,色如熟小豆色。常闻长者论有此方,遂用治之。手下则愈,痛亦除,疮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复如故。杨炎《南行方》亦着其效云。

野生蒲公英的种植技术_野生蒲公英种植方法_野生蒲公英种植技术与管理

【附方】

1、还少丹:昔日越王曾遇异人得此方,极能固齿牙,壮筋骨,生肾水。凡年未及八十者,服之须发返黑,齿落更生。年少服之,至老不衰。得遇此者,宿有仙缘,当珍重之,不可轻泄∶用蒲公英一斤(一名耩耨草,又名蒲公罂,生平泽中,三、四月甚有之,秋后亦有放花者,连根带叶取一斤洗净,勿令见天日),晾干,入斗子。解盐一两,香附子五钱,二味为细末,入蒲公草内淹一宿,分为二十团,用皮纸三、四层裹扎定,用六一泥(即蚯蚓粪)如法固济,入灶内焙干,乃以武火通红为度,冷定取出,去泥为末。早晚擦牙漱之,吐、咽任便,久久方效。(《瑞竹堂方》)。

2、乳痈红肿:蒲公英一两,忍冬藤二两。捣烂,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睡觉病即去矣。

(《积德堂方》)。

3、疳疮疔毒:蒲公英捣烂覆之,即黄花地丁也。别更捣汁,和酒煎服,取汗。(唐氏方)。

【形态特征】

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

叶成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具齿,每侧裂片3~5片,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通常具齿,平展或倒向,裂片间常夹生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蒲公英

花葶1至数个,与叶等长或稍长,高10~25厘米,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直径约30-40毫米;总苞钟状,长12~14毫米,淡绿色;总苞片2~3层,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8~10毫米,宽1-2毫米,边缘宽膜质,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先端增厚或具小到中等的角状突起;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0-16毫米,宽2-3毫米,先端紫红色,具小角状突起;舌状花黄色,舌片长约8毫米,宽约1.5毫米,边缘花舌片背面具紫红色条纹,花药和柱头暗绿色。

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长约4~5毫米,宽约1~1.5毫米,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长6~10毫米,纤细;冠毛白色,长约6毫米。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长环境】

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

【分布情况】

中国江苏、湖北、河南、安徽、浙江、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浙江、福建北部、台湾、湖南、广东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朝鲜、蒙古、俄罗斯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种子准备:

蒲公英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条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开花结籽,初夏为开花结数随生长年限而增多,有的单株开花数达20个以上,优良品种单株开花数量可高达20个以上,开花后经13~15天种子即成熟。

花盘外壳由绿变为黄绿,种子由乳白色变褐色时即可采收。切不要等到花盘开裂时再采收,否则种子易飞散失落损失较大。般每个头状花序种子数都在100粒以上。大叶型蒲公英种子千粒重为2克左右,小叶型蒲公英种子千粒重为0.8~1.2克左右。

采种时可将蒲公英的花盘摘下,放在室内存放后熟一天,待花盘全部散开,再阴干1~2天至种子半干时,用手搓掉种子尖端的绒毛,然后晒干种子备用。在蒲公英野生资源丰富的地方,也可直接控取野生蒲公英的根用于栽培。通常在10月份,挖根后集中栽培于大棚中,株行距8厘米×3厘米,栽后浇足水,至次年2月即可萌发新叶,这时再施一次有机肥,生长到一定程度即可采叶上市。

整地施肥:

选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种植。要亩施有机肥2000~3500千克,混合过磷酸钙15千克,均匀地撒到地面上。深翻地20~25厘米,整平耙细,做平畦宽1.2米、长10米、起20厘米高小垄。蒲公英播种前,应先翻地作畦,在畦内开浅沟,沟距12厘米,沟宽10厘米,然后将种子播在沟内,播种后覆土,土厚0.3~0.5厘米。播种时要求土壤湿润,如土壤干旱,在播种前两天浇透水。春播最好进行地膜覆盖,夏播雨水充足,可不覆盖。

播种繁殖:

蒲公英种子蒲公英繁殖采用种子繁殖。种子无休眠期,成熟采收后的种子,从春到秋可随时播种。根据场需求,冬季也可在温室内播种,露地直播采用条播,在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开浅横沟,播幅约10厘米,种子播下后覆土1 厘米,然后稍加镇压。播种量每亩0.5~0.75千克。平畦撒播,亩用种1.5~2.0千克。品质优良的蒲公英良种每亩的播种量仅为25~50克。播种后盖草保温,出苗时揭去盖草,约6天可以出苗。

为提早出苗可采用温水烫种催芽处理,即将种子置于50~55℃温水中,搅动至水凉后,再浸泡8小时,捞出种子包于湿布内,放在25℃左右的地方,上面用湿布盖好,每天早晚用温水浇1次,约3~4天种子萌动即可播种。成熟的蒲公英种子没有休眠期,当气温在在15℃以上时即可将种子播在湿润土壤中。经过90个小时左右即可发芽。种子在土壤温度15℃左右时发芽较快,在25~30℃以上时,发芽慢,所以从初春到盛夏都可进行播种。

根据试验结果得知:5月未采收种子后立即播种,从播种至出苗需10~12天;延至夏季7~8月份播种,则从播种到出苗需15天。播种量一般每平方米为3~4克左右,可保苗700~1000株。

田间管理:

播种当年的田间管理: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如果出苗前土壤干旱,可在播种畦的畦面先稀疏散盖一些麦秸或茅草;然后轻浇水,待苗出齐后用杈子扒去盖草;出苗后应适当控制水分,使幼苗茁壮生长,防止徒长和倒伏;在叶片迅速生长期,要保持田间湿润,以促进叶片旺盛生长;冬前浇1次透水,然后覆盖马粪或麦秸等,利于越冬。

中耕除草:

当蒲公英出苗10天左右可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以后每10天左右中耕除草1次,直到封垄为止;做到田间无杂草。封垄后可人工拔草。

间苗、定苗: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定苗。出苗10天左右进行间苗,株距3~5厘米,经20~30天即可进行定苗,株距8~10厘米,撒播者株距5厘米即可。

肥水管理:

蒲公英抗病抗虫能力很强,一般不需进行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的重点主要是肥和水。蒲公英虽然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但是它还是喜欢肥沃、湿润、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所以在种植蒲公英时,每667平方米施2000~3500千克农家肥作底肥,每67平方米还须施17~20千克硝铵作种肥。播种后,如果土表没有覆盖,就应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全苗。出苗后,也要始终保持土壤有适当的水分。

生长期间追1~2次肥。并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全苗及出苗后生长所需。播种当年的幼嫩植株可以不采叶,等到第2年才开始采收,此时植株品质好,产量高。秋播者入冬后,在畦面上每亩撒施有机肥250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既起到施肥作用,又可以保护根系安全越冬。翌春返青后可结合浇水施用化肥(亩施尿素10~15千克、过磷酸钙8千克)。为提早上市,早春可采用小拱棚覆盖。秋末冬初,应浇1次透水,然后在畦面覆盖马粪或麦秸等,以利根株越冬和翌年春季较早萌发新株。

采收:

蒲公英可在幼苗期分批采摘外层大叶供食,或用刀割取心叶以外的叶片食用。每隔15~20天割1次。也可一次性割取整株上市。一般每亩地每次收割可产700~800千克。

采收时可用钩刀或小刀挑挖,沿地表1~1.5厘米处平行下刀,保留地下根部,以长新芽。先挑大株收,留下中、小株继续生长;也可像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掰收芹菜叶那样采收,但叶片是分散的,不成叶束。单位面积产量:露地栽培,平均每平方米产0.8~1.0千克;大棚栽培,平均每平方米产1.2~1.7千克;温室栽培,平均每平方米产1.5~2.4千克。

野生蒲公英的种植技术_野生蒲公英种植技术与管理_野生蒲公英种植方法

【病害防治】

叶斑病:

叶面初生针尖大小褪绿色至浅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中心暗灰色至褐色,边缘有褐色线隆起,直径3~8毫米,个别病斑20毫米。

斑枯病:

初于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斑,大小5~10毫米,外部有一不明显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呈黑褐色。

锈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茎。初在叶片上现浅黄色小斑点,叶背对应处也生出小褪绿斑。后产生稍隆起的疱状物,疱状物破裂后,散出大量黄褐色粉状物,叶片上病斑多时,叶缘上卷。上述三种病害的防治方法是:注意田间卫生,结合采摘收集病残体携出田外烧毁;清沟排水,避免偏施氮肥,适时喷施植宝素等,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2%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0.67%万兴乳油2000~30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10~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枯萎病:

初发病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也变成浅褐色。横剖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成淡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有的茎基部裂开,湿度大时产生白霉。

防治方法: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与其他作物轮作;选种适宜本地的抗病品种;选择宜排水的沙性土壤栽种;合理灌溉,尽量避免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发病初期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液0.4~0.5升,视病情连续灌2-3次。

【采收】

蒲公英的采收可分批采摘外层大叶供食,或用镰刀割取心叶以外的叶片食用,每隔30天割1次。采收时可用镰刀或小刀挑割,沿地表1~2厘米处平行下刀,保留地下根部,以长新芽。先挑大株收,留下中、小株继续生长。也可一次性整株割取上市,一般每亩地每次可收割2000~2500公斤。蒲公英整株割取后,根部受损流出白浆,10天内不宜浇水,以防烂根。蒲公英作中药材用时可在晚秋时节采挖带根的全草,去泥晒干以备药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