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潭盆栽专业村,绿植艺术大观园
在派潭镇西部,藏着一个鲜有人知的盆栽大观园,那就是佳松岭村墩头自然村。时至今日,佳松岭村盆栽产业发展已有40多年历史,年销售5000多株,产值200多万元。
山河日月镌刻璀璨初心,四十载春秋写就盆栽华章。40年的风雨兼程,产生了十多户优秀的盆栽手艺人,他们有人靠此养家糊口、有人借此发家致富。这些盆栽手艺人的成长历程,恰如一株盆栽的培育过程,选株、造型、修剪、培土……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
他们走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
他们领略了派潭大地各个山头的大好风光
他们培育了数不胜数、巧夺天工的盆栽……
他们就是佳松岭村优秀的盆栽手艺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
品味他们在盆栽领域的不凡成就
佳松岭村盆栽种植第一人:李容兴
李容兴,生于1942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盆栽种植,是佳松岭村盆栽种植第一人。
据李容兴的儿子李张旺介绍,李容兴从事盆栽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容兴年轻时对花花草草比较喜爱,经常到附近的牛牯嶂、鹧鸪山、凤凰山转悠,挖掘自己觉得好看的植株回来培养,并用精美的花盆加以装饰。久而久之盆栽就摆满了家门小院,过往路人都停下脚步驻足观赏,纷纷赞美李容兴的精湛手艺。
据说,有一天,一名路人对李容兴的一株盆栽非常喜爱,并提出要购买,在一番讨价还价后,李容兴将盆栽卖给了那名路人。从那以后,李容兴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原来是可以赚钱的,于是在务农之余,李容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盆栽的培育当中,每逢赶集的日子,便用自行车载上两箩筐盆栽到集市去卖,成为了当时村里第一批甚至是第一位依靠盆栽养家糊口的人。时至今日,精神矍铄的李容兴依然从事着盆栽种植行业。
佳松岭村盆栽手艺第一人:李活民
李活民,生于1970年,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盆栽种植,是佳松岭村盆栽手艺第一人,人称盆栽“痴汉”。
李活民介绍,他从小就喜欢捣鼓花花草草,后来成年了,当时正迷茫的他看到李容兴那批人从事盆栽种植也能过上好日子,便有了从事盆栽行业的念头。为了更好地学到手艺,李活民首先是跟着李容兴他们打打下手,学习盆栽的选株、造型、修剪、土壤配比等技巧,期间他还会琢磨,如果一颗原始盆栽植株让自己培育,要如何才能培育得更富美感和生机。正是靠着这股子强烈的学习劲头和琢磨精神,李活民很快就学有所成了,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于是,“翅膀硬了”的李活民便开始自立门户从事盆栽行业,为了寻找到优质的盆栽苗,他经常带着哥哥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省内外的深山野林,增城境内甚至省外大大小小的山头都留下了他俩人的足迹,长时间的实践和琢磨,让李活民的盆栽技艺一日千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盆栽手艺师傅,江湖人称盆栽“痴汉”。
▲盆栽杰出手艺人李活民和他的盆栽小观园
李活民表示
盆栽种植是一门手艺活,从选株到最后成品,期间需要经过造型、培土、修剪等过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影响成品效果。而且盆栽对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PH值等都有要求。
“我们以前在牛牯嶂山顶挖到过一些优良的银杉、杜鹃盆栽苗,拿回家后就怎么也养不活,后来经过跟同行探讨才知道,因为平原的海拔低,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PH等与牛牯嶂高海拔的生长环境差异大,才导致移植的盆栽苗无法生长。很多人把我们的工作形容为园艺师,但我认为我们更像是盆栽的父母,我把每一个盆栽都视作我的小孩那般呵护照料,看到他们从小小的一颗幼苗成长为一盆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盆栽,心里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即便客人出高价,我也不愿拱手相让的原因,因为照料久了的盆栽多少会有感情。”李活民说。
李活民对盆栽的痴迷也让他获得了相应的回报,时至今日,李活民家里有着令人渍渍称奇的几百株大大小小的盆栽,不仅靠盆栽养活一家妻儿老小,还盖起了小洋楼,过起了较为富足的小康生活,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手艺和经验传授给了儿子和盆栽从业者、爱好者。
佳松岭村盆栽致富第一人:李保恩
李保恩,1956年生,迄今从事盆栽行业约15年,是佳松岭村依靠盆栽致富第一人,依靠盆栽种植不仅两年内盖起了三层小洋楼,还供四个子女读书成材。
据了解,李保恩一开始从事的是水果生意,因为看到村里人盆栽种植赚到了钱,于是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收购的几株盆栽移到水果店售卖,想不到竟然赚到了比卖水果多得多的利润,于是果断转行卖起了盆栽。
“也是得益于我卖水果积累的客户资源和生意经吧,我卖盆栽的道路比起很多人要顺一些,就是把盆栽的卖点最大化总结出来而已,也不是什么秘密,卖了两年左右就积攒到了一些钱,给家里人盖了三层的小楼,这是村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李保恩说。
目前,年过六旬的李保恩依然从事着盆栽行业,他说像他这样年纪的人,种植盆栽不仅陶冶情操,还能锻炼身体,自己也乐于把自己的生意经向更多人分享。
佳松岭村盆栽规模第一人:李张旺
李张旺,佳松岭村盆栽第一批人李容兴之子,1981年生,是佳松岭村目前盆栽规模最大(约有5亩地)和最年轻的独当一面从业者。
据李张旺介绍,他走上盆栽之路主要是受父亲李容兴的影响,一开始他对盆栽的喜爱程度并没有父亲那么深,只是看到父亲依靠盆栽也能赚到点钱,自己也开始慢慢去了解,想不到深入了解后对盆栽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以致成为自己的事业。
“我是很感谢我的父亲带我走上盆栽之路的,因为从事盆栽种植,不仅让我有一技之长能赚到点钱养家糊口,还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看着一株株盆栽从一颗幼苗,经过一系列精心打理后成为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心里特别有成就感。”李张旺说到。
▲盆栽种植大户李张旺和他店面的盆栽
李张旺表示,从学徒到能独当一面的盆栽师傅,像李活民这样悟性高又勤于钻研的,大概一两年就能出师,普通的大概需要四五年时间。也正是因为这样,目前村里从事盆栽的年轻人,大多只有父母是盆栽从业者从小受熏陶这批人,但也仅仅是停留在兴趣爱好层面,像他这样真正能作为事业的,也就只有他一个。
“近年来随着国家保护绿水青山的各项措施出台,老一辈那种通过到牛牯嶂、鹧鸪山等深山老林挖盆栽苗的行为已经行不通了,现在更多的是从大棚种植场购买,成本一下子大了不说,质量还没有山里挖的好。我是幸好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修剪和造型的手艺,通过这些手艺加工购买回来的盆栽苗,才能赚到点钱。如果盆栽要想有发展,必须要进行规模化和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从事盆栽行业。”
▲佳松岭村党总支书记黄小琴
佳松岭村党总支书记黄小琴表示
“要全力解决发展瓶颈,让盆栽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乡村振兴。”佳松岭村党总支书记黄小琴介绍,盆栽历史悠久,是集高端审美和高超手艺于一体的中华文化艺术瑰宝,历来都是众多文人雅士的心头所好。佳松岭村的盆栽产业起始于1980年左右,村民李容兴由于偶然的机会,发现盆栽能卖钱,开始大量在牛牯嶂等山头挖掘植株培育成盆栽,在赶集日载往珠三角地区售卖,并带动身边人开始从事盆栽行业。21世纪初,由于李容兴等人的成功,佳松龄村墩头自然村很多户人家开始从事盆栽行业,顶峰的时候有多达二十多户人家,所生产的盆栽远销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并且涌现了李活民等优秀手艺人。近十年来,由于佳松岭村盆栽产业缺少组织化、规模化,再加上市场竞争大、盆栽人才流失等因素,虽然目前仍有十八户人家从事,年销售5000多株,还有着200多万的产值,但增长乏力,发展较为受限。
近日,派潭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和佳松岭村干部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与多家盆栽种植户开座谈会等方式,发现现有的盆栽种植户在生产层面主要呈现散、小、缺问题,散主要体现在地域分布较散,有的还在外地,没有连成片形成视觉震撼效应;小主要体现在家庭式作坊生产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缺主要体现在能独当一面的年轻盆栽手艺人欠缺,手艺多以个人经验为准,缺少盆栽相关指导文件或材料指导生产。而在销售层面,也存在“三无”情况:无组织、无规模、无标准。无组织主要体现在基本为单打独斗局面;无规模则是因为销售普遍还是以家庭独自销售为主,较难形成大订单,而无标准则是由于价格以看着给的现象比较普遍。
黄小琴表示:“走访调研后,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打造计划。”未来,佳松岭村将以“小盆栽·大产业”方向为引领,将盆栽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新型产业,在生产方面,将由散养到统筹,由小规模向大规模发展。并且将成立佳松岭村盆栽协会,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进行规模化生产。另外,针对缺乏年轻手艺人的问题,将会借鉴佳松岭村省级非遗舞貔貅的传承经验,采取盆栽园艺教学或者开展盆栽文化进校园等方式。
而在销售层面,则会重点实施千家万户小观园计划,打造墩头片区盆景文化长廊。并且打算在派潭镇政府、佳松岭村委等场地进行盆栽展览,同时与酒店、民宿、商超、博物馆等进行合作,力求把佳松岭村盆栽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又一瑰宝,让优雅端庄的盆栽艺术品从“养在深闺无人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中华优秀文化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相信在派潭镇党委、政府和佳松岭村全体仁人志士的齐心协力下,未来会有这样一幅新的乡村振兴蓝图出现:微风吹过,派潭镇西部的佳松岭村墩头自然村,成片盆栽随风摇曳,家家户户的盆栽小观园鳞次栉比。行走在墩头社道上,旧貌换新颜,村民展笑脸,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发展画卷在墩头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 | 派潭镇佳松岭村黄小琴、张三丰
编辑 | 赵静怡
编审 | 姚利利
审核 |派潭镇党政综合办(信息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