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2022年3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开启了2022年学委会年会论文的征集活动,本次论文征集的主题为“以人为核心的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根据专家建议,本次年会新增“会议优秀案例集”,并通过本公众号对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实践案例进行推送。

大城市近郊小城镇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一种过渡性的社会经济空间形态,不仅接受中心城市的要素辐射带动,而且对乡村腹地区域承担集聚经济的职能,可以通过小城镇的特色旅游带动乡村发展,促进乡村人口就业和经济增长。大城市近郊小城镇是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白鹿原狄寨街道作为大西安近郊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发展特色旅游的先天优势和巨大潜力。本案例通过总结狄寨街道发展现状及成效,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大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研判,提出白鹿原以特色旅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0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出现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将小城镇视为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其特色化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大战略。大城市近郊小城镇位于城乡接合部,凭借区位和交通优势,是农产品加工、贸易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空间载体,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02

白鹿原狄寨街道的发展现状及成效

狄寨街道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地区,介于浐河和灞河流域之间,距市中心15公里,是大西安城市增长边界控制区和东南部生态屏障,在城市空间拓展、文旅融合示范、产业聚集发展等方面对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狄寨街道作为白鹿原区域的桥头堡和先导区,以引导乡村文旅产业特色化发展为核心,把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释放内需增长空间、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成为大西安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试验田。

借鉴经验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经验怎么解释

图 1 白鹿原狄寨街道区位示意

2.1 推进产镇人文融合,创新产业转型模式

狄寨街道以建设“美丽狄寨”为契机,通过文化+创意、旅游+体育、互联网+农业等多种模式创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借助白鹿仓民俗旅游、白鹿原冰雪节、樱桃采摘节等活动不断吸引省内外游客游玩与体验,建立以麦草人有机农业公园为代表的“生态农场+有机农产生产管理销售+生活休闲”的创新型田园综合体,探索现代都市农业与文化休闲产业融合路径,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2.2 巩固生态立区基础,打造绿色宜居乡村

充分考虑狄寨在上位规划中的定位和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通过培育白鹿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葡萄主题公园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驱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科学编制美丽乡村规划,推动狄寨正街街景改造提升项目,并在镇域范围内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打造绿色宜居示范乡村,进而吸引游客、市民参与农村生活,体验白鹿原旅游休闲新环境。

借鉴经验怎么解释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经验

图 2 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休闲农业示范园

2.3 加强机制政策创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狄寨通过探索村民“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户长制”,开创乡村治理新模式,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为全面提升游客游览观光和踏青采摘体验,助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狄寨街道推出的“灞桥白鹿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满足游客吃、游、购等多元需求,深入探索“互联网+农业”营销体系建设。同时,以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为重心,提升地区的旅游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03

白鹿原狄寨街道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1产业要素集聚不强,整合升级压力大

狄寨街道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主要以生态农业和小型加工业为主,形成了以樱桃、葡萄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种植产业区,但发展层次不足,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欠缺;旅游服务设施分布不成体系,对外餐饮等服务业基本在职教片区,而以农产品采摘为主的旅游观光业规模还在起步阶段,服务层次较低。

3.2 文旅市场竞争激烈,传统要素需创新

随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热潮的兴起,白鹿原建设了白鹿仓景区、白鹿原民俗村、白鹿原影视城等至少6家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其景区风貌、文化元素及经营模式多有雷同。经历初期人气爆满后,现如今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其中白鹿原民俗村和狄寨的白鹿仓景区均存在着核心主题产品缺失、功能缺乏有机整合等问题,对“白鹿原”的文化品牌的深度和内涵把握不足,造成发展后劲乏力。

借鉴经验怎么解释_借鉴经验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

借鉴经验_借鉴经验怎么解释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

图 3 白鹿仓景区现状

3.3 中心区对外辐射弱,与组团联系不足

狄寨街道中心区规划的结构是组团式布局,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5平方公里,老中心区承担综合服务职能,外围分布产业服务区带动老中心区共生发展,另有3平方公里职教片区建设用地。当前来看,中心区的配套设施对周边景区的服务支持较弱;周边组团自成一体,各景区与中心城区道路联系不完善,未能形成合力发展。

3.4 中心区配套设施滞后,空间承载力较差

目前狄寨街道中心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位于狄寨街两侧,是典型的沿街立市布局,其商业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不高、建筑形象较为破败,且缺乏供居民和游客活动所需的公园绿地和广场,难以支撑未来狄寨全域特色化发展。同时,狄寨交通管理和导引设施不健全,缺少公共停车场;中心区内部道路尚未形成体系,与村道衔接生硬、等级不清,且周末集市或节假日时商户占道经营和乱停车现象易导致交通堵塞,极大影响游客体验感。

借鉴经验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经验怎么解释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经验怎么解释_借鉴经验

图 4 狄寨街道周末集市道路交通堵塞情况

04

白鹿原狄寨街道特色旅游发展的策略

白鹿原狄寨街道在建设大西安的时代背景下应强化城市与乡村联动发展,充分吸引中心城市的人才、技术、信息和资本等先进要素,要以中心区为立足点辐射带动周边组团和村庄,打造“特色街区+特色乡村+特色组团”发展模式,塑造白鹿原文旅品牌形象。

4.1 加强科学规划引导,优化小城镇产业布局

白鹿原应统筹区域资源优势,建立“大西安都市休闲度假区”的发展思路,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并引入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形成城乡各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部产业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

第一产业要注重特色现代农业的培育和打造,鼓励“大型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立职业化农民和专业人才队伍,引导现代要素聚集;

第二产业应依托农业种植整合资源要素,建立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加工企业,延长价值链、提高附加值,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第三产业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向农事采摘、民俗文化、体育运动、健康养老、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转变,建立综合服务功能系统,通过强化白鹿原特色文化来增强旅游产品的完整性、互动性和黏性,将游客叫得来、留得住。

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区公共服务水平

狄寨应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规划建设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或采用PPP形式改善中心区与乡村的基础设施、公服设施,通过完善道路路网、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等系统改造升级,以提高狄寨全域未来的产业服务承载能力。

重新梳理中心区公服体系,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对现有闲置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乡村博物馆、白鹿书院、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搭建培训教育、商业会展、乡创办公与孵化等乡村振兴平台和城乡发展智库,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企业领袖开展知识论坛和讲座,以聚集城乡发展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并实现落地,形成乡村振兴现代服务业集群。

4.3 整合保障要素供给,推动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

合理有效地盘活乡村存量用地和闲置资源是核心,狄寨可借鉴成都和盛田园东方项目的发展经验,通过集约、节约获取土地指标,实现土地要素集聚和再分配,并采用“共建、共治、共享”模式鼓励土地集中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

鼓励利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形式推广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以现代媒介吸引各年龄层次的消费群体,积极拓展新兴服务领域应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同时,利用好白鹿原大学城职业教育的资源,通过政府协调开设服务区域发展的教育培训、商业服务、休闲旅游、康复养老等专业,为狄寨特色小城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

4.4 精心打造景观风貌,强化白鹿原文旅品牌IP

中心区的商业服务设施需要提档升级,对现状建筑的功能和质量进行摸底统计,在充分尊重原有路网格局和肌理的基础上,对城镇功能区和公共空间进行建筑风貌引导,注重地域性装饰和材料的运用,对狄寨农贸市场附近区域及主要道路交叉口精心打造标志性节点,不仅对建筑立面进行美化更新,还要重视建筑空间要素和景观要素的一体感和连续感。

同时,尊重和利用狄寨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迹,深入挖掘人文底蕴,构建时代鲜明的生态旅游体系,特别是充分利用好白鹿原文旅IP,通过“场景+故事”模式强化白鹿原文旅品牌形象。

4.5开发都市微度假产品,满足客群多元需求

微度假是针对都市人群周末及小长假的休闲放松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模式,其目标客群是以城市中产家庭为主的多元群体,主要针对城市居民减压、亲子、旅居等需求,借助都市圈内一体化的交通设施,给大城市近郊小城镇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

诸如亲子游的微度假产品应在住宿上满足儿童对主题化场景的渴求,在活动内容上借鉴国外儿童野外拓展训练营地的设计,让孩子与家长共同体验的体育锻炼、户外露营等,在设施上可以利用白鹿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存打造研学场所,通过亲子周末游吸引城市高收入家庭高频次消费,延长孩子参与活动的时间。

05

结语

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的一个观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白鹿原特色旅游必须在政府、企业、农民、创客等共同协作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环境营造去建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情感纽带,真正带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

简介

张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李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李致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电子邮箱:328481059@qq.com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