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的技术措施和物质条件最终还是要通过日常管理来发挥其作用的。管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池塘环境因素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产量高效益。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池塘水质控制、增氧机的合理使用、防止缺氧浮头泛塘、防治鱼病等。
一、水质控制技术
主要是以提高水中溶氧量、减少耗氧量和氨氮含量为中心的技术措施。
1、池水透明度
池水透明度直接反映水的肥度。为了较好地利用池塘初级生产力,提高鲢鱼、鳙鱼的产量,全年透明度的控制应是两头小、中间大。 即6月份之前,池中鱼的规格较小,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对鲢鱼、鳙鱼较为适口,要视水质状况适当补施化肥,增加肥度,透明度控制在20~25厘米。
6~8月份,正逢高温季节,鱼类摄食旺盛,水中溶解氧迅速减少,氨氨量增加,水的肥度也迅速增加。此期间应适当提高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以调换池水的方法来进行调节。9~10月份,随着水温逐渐下降,溶氧状况也随之好转。水中肥水鱼的适口浮游生物种类大量繁殖,虽然这时池塘载鱼量相对增大,也应兼顾肥水鱼的生长,池水透明度可适当降低,宜控制在30厘米左右。
2、池塘的补水和排水
放养初期,池水不宜太深,应控制在1~1.5米,水浅水温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以后逐步补水,高温季节水深应保持在2.5米以上。针对池塘养鱼技术的研究表明,主养老口草鱼或团头鲂,每亩(667平方米)净产达到1500kg以上的池塘。主要技术措施之一就是通过合理的调换池水、提高池塘鱼容量 (载鱼量)来达到高产。补水是高产塘普遍采用的增氧措施之一。通过补水,使池水中保持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以养好肥水鱼。
在高温季节又要减少“水呼吸”耗氧,控制透明度,以提高浮游生物的产氧值。另外,补水对藻类的更新也有一定的作用。补水的原则是两头少、中间多,即春季和晚秋少补水,高温季节多补水。春季3~4月份每10天补水1次;5~6月份每周补水1次;6~9月份每2天补水1次。
补水量要视池水的水质指标而定,氨氮量高、水太肥时要多补。补水应在清晨3时左右进行,此时池水中溶氧最低。排水的目的是使鱼的排泄物、残饵和氨氮量高的下层水排出,以减少夜间水中的耗氧量,相对增加溶氧量,防止水质恶化。
排水的时间应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水中溶氧低,水中出现分层现象。水的下层由于底泥、有机腐殖质、排泄物的耗氧,已处于无氧状态,这时排出底层水最为有利。一般排水集中在6~9月份约120天的时间里。有条件的池塘每周排3次,每次排水量为水体的1/20,每半个月大排1次,约占水体的1/5,并在排水的同时对投饲场所进行冲洗。
3、生石灰的应用
生石灰除了普遍应用于池塘清塘外,日常用于池塘改良和调节水质十分有效。生石灰在水中形成氢氧化钙,经常使用,可以保持水质具有适宜的碱度、硬度和缓冲能力,特别是淤泥多的老塘,可促进有机物质矿化。为浮游生物的繁殖提供营养。一般每半个月施用1次,每667平方米用量为20千克,可用水调成混悬液全池泼洒。
二、增氧机械的应用和配套
增氧机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逐步应用于高产地区的精养鱼塘,因为精养鱼塘载鱼量大,遇到池水缺氧时容易造成浮头和泛塘。装设增氧机是保证池塘高产的有效方法。
1、增氧机的应用 目前大多采用叶轮式增氧机,它具有搅水、曝气、增氧的综合作用。据测定,一般叶轮式增氧机每千瓦小时能使水中增氧1kg以上。增氧机运行中有向上提水作用,促进池水垂直循环置换,上下两层水易混合,溶氧分布趋于均匀。肥水池塘,晴天中午,上层溶解氧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而下层水仍旧溶氧不高,这时开机1小时,将上层溶氧量高的水转到下层。以促使底层水氧债提前偿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消除了鱼类缺氧浮头的威胁。增氧机还具有曝气作用,可使池水中的溶解气体向空中逸出,夜间和清晨开机,可加速水中有毒气体如硫化氢、氨氮等的逸出。
2、增氧机的配套 增氧机的动力配备要根据各地区的生产水平和要求达到的产量来决定。目前上海市郊区精养鱼塘每亩(667平方米)净产700kg左右,装机量每亩(667平方米)为0.3-0.4千瓦,即一口10亩(6670平方米)的池塘宜装1.5千瓦的增氧机2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