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脉与大巴山之间,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神农架。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六县。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406万。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烟茶王国”、“华中药库”、“鄂西林海”、“天然氧吧”等美誉。拥有独立硒矿床,硒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一,被誉为“世界硒都”、“中国硒谷”。
州境内海拔高差悬殊,平均海拔1000米,土地面积超过73%处于高海拔地区(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占总面积的29.4%,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区占总面积的43.6%)。这些地方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全州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山区深处,8个县市都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在农业部大力支持和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下,致力于为高寒地区农民寻找一条“短、平、快”脱贫致富的门路,历经三十多年探索与发展,高山蔬菜实现了从零零星星小菜园子走向相对集中的大板块,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走向规模经营的大生产,从千家万户小菜篮走向商品经济的大市场的三大跨越。成就了一群高山蔬菜经营弄潮人,催生了一批新型市场主体,高山蔬菜种植已经成为主产区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4年以来,全州实现274个贫困村脱贫,累计减贫59万,减贫数量居全省第一,农村贫困发生率由31.3%下降到14.3%,其中53.4万人通过产业发展脱贫出列,这组数据的变化,高山蔬菜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产规模市州第一。2016年,全州高山蔬菜播种面积92万亩,产量135万吨,产值15亿元。近五年来,全州高山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恩施州现已成为湖北省鄂西高山蔬菜经济带核心区,成为“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州”,成为供应中南市场的高山夏秋蔬菜主要生产基地。
助农脱贫成效显著。全州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6%,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1.5%。高山地区露地蔬菜单季平均每亩收入一般在2000元左右,可带动全州30万农民户平增收5000元以上。主产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占的60%以上,已成为高山地区农民脱贫增收致富主渠道。
产品富硒质量优良。恩施高山蔬菜,立足在沃土硒矿之上,沐浴在阳光溪流之中,浸润在云山林海之间,众多资源成就了她在蔬菜王国里与世无二的独特品质。以其“绿色、富硒、安全、营养”特征成为消费者青睐的“菜篮子”精品。
市场半径加快延伸。高山蔬菜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沿岸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常年外销产品110万吨。出口市场主要是韩国、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随着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的开通,以及“互联网+蔬菜”营销新业态的出现,全州高山蔬菜销售市场半径正加速向全国各地辐射延伸。特别是沃尔玛公司在我州建立10万亩蔬菜专供基地,标志着我州高山蔬菜搭上了销往欧美发达国家的高速列车。
技术模式国内领先。加强新模式创新应用,经过长期研究与开发,创立了"筛选品种+配套技术+业主+基地+农户+市场"的《高海拔地区蔬菜产业模式》;形成了《高山蔬菜品种与茬口多样化技术》。这两个新模式研发居国内领先水平,极大地提升了恩施州高山蔬菜技术水平和效益。
品牌影响显著提升。2016年全州通过“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并处于有效期的产品80个。其中: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10个。绿色食品认证蔬菜68个。随着蔬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恩施州高山蔬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显著提高,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恩施“大山鼎”高山蔬菜被省农业厅授予“湖北省高山蔬菜优质品牌”。
一、主要做法
㈠ 坚持规划引领,壮大板块基地
恩施州高海拔地区夏季气候冷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特别适合喜温怕热的高山蔬菜生长。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7%,基本上未受“三废污染”,隔离条件好,且病虫危害轻,农药施用量少。全州紧紧抓住这独特的气候资源和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优势,将高山蔬菜产业编入《农业部定点扶贫规划(2003-2007)》和《恩施州特色农业产业2009-2015年发展规划》。最新出台的《恩施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根据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产业扶贫攻坚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进行了顶层设计的适当调整,既着眼于当前,更立足于长远,确保了恩施州高山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在基地建设上,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业主投入为主体”的开发机制,吸引了一大批蔬菜开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大户参与。在开发机制上,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土地租赁发展高山蔬菜新模式。到目前为止,全州高山蔬菜土地流转、土地租赁规模已达到20万多亩。
并明确提出以38个高山乡镇为重点,建设三大高山蔬菜板块,促进高山地区贫困农民创业就业,发挥产业和就业对高山蔬菜主产区贫困人口的扶持带动作用。
㈡加强新型市场主体培育
增强市场主体对产业扶贫带动作用,鼓励经营主体吸纳贫困人员务工,与贫困户签订蔬菜生产订单,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全州加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抱团发展”的产业发展机制。全州从事高山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达16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余家,培植了湖北长友公司、恩施徕福硒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骨干型龙头企业。
在龙头企业直接带动下,全州蔬菜产品加工转化率逐年递增。蔬菜精深加工、物流运输、观光采摘等关联配套产业实现了产业集聚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了恩施州高山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
㈢突出品牌打造
全州把蔬菜品牌的整合打造纳入质量兴州战略,2010年8月,州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州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推进会,明确以“大山鼎”为全州蔬菜的州域公共品牌,组建成立了恩施州蔬菜产业战略联盟,加盟企业及合作社达到116家,其中州内106家,州外企业10家。2012年,州政府又召开专题会议,明确由恩施市巨鑫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作为“大山鼎”品牌托牌企业,进一步完善了品牌推进机制。目前,“大山鼎”品牌蔬菜以其生态、营养、安全的品牌特征,品牌效益正逐步显现,已成为厦门市、唐山市“菜篮子工程”专供基地;在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地区核心蔬菜批发大市场,“大山鼎”品牌蔬菜知名度和销量快速攀升;开辟“互联网+蔬菜”的“大山鼎”品牌蔬菜电商营运平台,可完成网上沟通、进货、销售、供应、结算、跟踪等全程服务;建成“农超对接”销售模式,分别在首航国力超市、中百超市、唐山家万佳超市、宜昌北山超市等建立品牌专柜,形成稳定终端销售市场,已在5大超市集团建立“大山鼎”品牌专柜102个。
与此同时,全州知名品牌创建也初见成效,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不断涌现。湖北长友现代农业公司“长友及图”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我州蔬菜企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来凤凤头姜、利川天上坪高山甘蓝评为“湖北十大名菜”。
㈣ 实施科技兴菜工程
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和企业自主创新,加强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高山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
我州建立了高山蔬菜优新品种示范园,每年引进新优高山蔬菜品种百余个,建立了高山蔬菜主推品种、替代品种和储备品种体系;开展产品创新,注重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开发出“长友”薇菜、“凤头”速溶姜汤及“天天佳”魔芋甘露低聚糖等数十个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针对生产上突出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制定了恩施富硒薇菜和山药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等省地方标准,引领标准化安全生产;《高山反季节蔬菜高效开发模式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海拔地区蔬菜产业模式建立及推广》、《高山蔬菜品种与茬口模式多样化技术研究》等系列成果相继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紧密结合精准扶贫,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贫困人员从业意愿和产业技能,让贫困户切实从高山蔬菜产业发展中获得利益。
㈤ 创新扶贫机制,强化政策扶持
以州主推的“121+X”模式为基础,各地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涌现了一大批高山蔬菜产业扶贫典型模式。如恩施徕福硒业有限公司“1221模式”、恩施市亚东蔬菜专业合作社“返乡创业模式”等,在引领带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模式的应用拓宽了贫困户就业渠道,每年解决近百万高山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了贫困农民增收致富。2016年6月,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恩施州人民政府在恩施市龙凤镇召开了“健康蔬菜-精准扶贫”科技对接现场会。我州总结的《蔬菜产业五大模式助推精准扶贫》经验同时被恩施日报和恩施晚报登载,省扶贫办官网、中国蔬菜网等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州县把高山蔬菜产业纳入“发展生产脱贫一批”重点支持范畴,按照《发展生产差异化扶贫实施办法》,对新建高山蔬菜大棚且常年栽种、新发展高山露地蔬菜进行定额奖补,财政投入比例逐年增加;加强金融服务,引进湖北中州公司与恩施州蔬菜产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会员企业可通过协会平台实现担保贷款,单笔金额可达4000万元,为企业缓解了融资难问题;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国土部门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与高山蔬菜产业化相结合,按照每亩2500元投资安排资金对高山蔬菜重点基地的土地整理、水源灌溉、道路交通进行整治。充分利用国家新一轮扶贫、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试验区政策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支持,先后有国家农业部“恩施州高山蔬菜国家级试验站建设”项目落户恩施,省农业厅安排到恩施州的“农业部高山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和省级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竞争专项项目数量和资金额度逐年增加。
二、基本经验
㈠ 资源禀赋决定发展方式。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恩施州高山蔬菜产业之所以能在产业扶贫中发展壮大,在于历届州委州政府善于围绕资源禀赋做文章,将大山的贫瘠当作潜在的财富去谋划,跳出农业抓农业,统筹全局抓农业,尊重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坚定不移地把高山蔬菜打造成富民强州的“六大”特色主导产业。专门成立了湖北省高山蔬菜研究中心,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及州内科研单位针对我州高山资源气候特点,立足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开展科技攻关,确保了品种、技术和模式既契合恩施州实际,也符合消费者市场需求。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更是结合当地实际和贫困户生产经验,把当地潜在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依托资源禀赋形成了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区域特色产业体系。
㈡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渠道。始终坚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新业态形成,壮大多元经营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通过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多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由单纯的蔬菜生产向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增值。拓展和开发高山蔬菜多种功能,将高山蔬菜生产与观光、休闲、旅游、采摘结合起来,使园区变景区,努力实现高山蔬菜生产示范园区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初步形成农民持续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模式,让农民不仅从提质增效中获得收益,而且可以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
㈢ 绿色生态是山区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州高山蔬菜以其“绿色、富硒”品质特征成为市场俏销产品,说明绿色生态是山区核心竞争力,守住绿水青山,就能换来金山银山。要不断增强绿色优质产品的供给和生态产品的供给,牢固树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观念,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统一,以绿色发展促进我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围绕绿色生态、精准施肥、绿色防控,推进标准菜园、健康菜园和放心菜园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域绿色化。
㈣ 坚持因人因户施策,精准选择产业扶贫模式。贫困户智力水平、劳动力状况等千差万别,决定了帮扶方式各不相同,总结了“蔬菜产业扶贫五大模式”。外出务工户采取土地流转模式,以流转土地多少确保贫困户获取固定收益;务工收益模式,优先安排贫困户从事劳务用工,保证有稳定工资;有种植经验愿意自己发展缺乏销路的采取订单种植模式,让贫困农户不为产品销售发愁,收益有保障;有一定头脑的技术能人采用科技扶贫模式,将最新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传授给贫困户,实现技能脱贫;具有经营头脑的贫困户采取融合发展模式,由市场经营主体组织贫困户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路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让贫困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利益。同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帮扶上也要因人施策。
三、几点启示
㈠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
“不盯农田盯市场,围绕市场种好田”,已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广泛共识。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扩大市场优质供给、绿色供给和有效供给的需求。龙头企业要发挥信息渠道多元的优势,针对目标市场消费习惯、需求时段、价格走势和需求数量科学制定生产计划。要充分发挥贫困农户主观能动性,不搞强迫命令,遵从农民意愿,发挥所长,加强贫困户与市场对接沟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品质特色,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
㈡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要建立合理利益分享机制
开展农业产业扶贫,既要让贫困户得实惠、富起来,同时要让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更壮大、更具竞争力,与农民的利益联系更紧密。要合理设定特色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分享机制,让农民成为发展贡献者和受益者。坚持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目标,作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资金扶持的前提条件。鼓励和支持将政府投入经营项目的有关财政资金折价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作为股份;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在贫困村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就业、订购农产品、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鼓励支持各地专业协会、政银企农共建、企业认领帮扶等有利于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利益联结新机制。不断完善贫困户土地入股、劳务取酬、股金分红收入机制,企业回收产品的价格保障机制,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的帮扶机制。
㈢ 强化科技支撑在产业扶贫的引领作用
产业扶贫,科技先行。要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选准特色主导产业,构建产业技术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与应用,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点推广站。加强产业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支持农业科技人才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需求,开展点对点、一对一、保姆式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一方脱贫致富的能力。指导帮助群众科技致富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