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下旬,一场阴雨过后,麦田里的小麦叶片显得更绿了。这里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陈集村的种植大户陈小立所承包的5000亩麦田,全部种着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578”。中原研究中心“小麦品质分子改良”团队首席张勇走进麦田,与种植户交流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经验。
陈小立种植了超过3000亩“中麦578”。新京报记者 陈璐 摄
新品种既优质又高产
“当前小麦正处拔节期,这是加强田间肥水管控、构建合理群体、奠定高产基础的关键期。”张勇观察着当地麦子的田间生长情况,向陈小立说。陈小立是陈集村的村民,种植小麦已经十多年,对“中麦578”这一品种的认识,起源于五年前的一次接触。
陈小立回忆:“之前从村里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品种,介绍说抗病性强,产量也不错,而且品质好。”于是,陈小立特地种了300多亩,用作试验田。这一年,陈小立的心里是忐忑的,他说,在种植和管理上都和当地传统小麦差不多,但按照当地经销商的建议,特别注意了播种时间,比当地适宜期推迟了近一周。
结果是喜人的,“中麦578”平均亩产650公斤,每亩地仅加价收购部分就为陈小立增收了91元。陈小立说:“我还特意留了一些籽粒磨成面粉,发现做出来的面条和饺子口感好,色泽亮,吃到嘴里有嚼劲儿。”第二年开始,陈小立地里种的小麦全部变成了“中麦578”,收获后直接通过当地经销商卖给了面粉加工企业,流向了消费者的餐桌。
近几年,平舆县的“中麦578”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2020年的近1万亩,增加到2021年的4万余亩、2022年的10万余亩,如今已有15万余亩。张勇说,“中麦578”在驻马店市连续3年大面积展示示范和推广实践中表现出高产早熟、优质强筋、综合抗病抗逆好、耐穗发芽等突出优点,籽粒大、硬质、饱满、外观商品性好,正在成为河南省驻马店市优质强筋小麦更新换代品种。
当地农业部门资料显示,驻马店地区的光照、温度和降水条件均较好,小麦播种面积连续7年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100亿斤左右,是国家重要的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在这里进一步开拓“中麦578”种植和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模式,将有效推动全省粮食增产增收增效。据了解,2023年“中麦578”在河南省内的推广应用面积已达400万亩以上。
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小麦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中麦578”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针对优质强筋品种产量偏低、适应性偏窄问题,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科研,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多种育种方法,采用阶梯式杂交成功改造澳大利亚优质源,共同培育的优质强筋高产新品种,也是第一个同时通过黄淮南片和北片两个大区域国家审定及新疆审定的品种,凝聚着几代育种人员的心血。
2020年,在河南省焦作市高产创建实收亩产 841.5 公斤,创下优质强筋麦全国高产记录;2022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产创建实收亩产 841.8 公斤,表明“中麦578”具有很好的高产潜力。张勇介绍,该品种大面积亩产很容易达到600公斤以上,河北省邢台市金沙河种植合作社25000余亩的“中麦578”,平均亩产已从2021年的607公斤提升到现在的648公斤,是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的一个最佳品种,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加价收购,通过优质麦产业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让种粮大户增产增收。
“只有真正了解生产,才能够做好育种工作。”这是张勇每年超过一半的时间待在田间地头、进行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工作的原因。他说:“现今的小麦育种和生产,产品导向是一个重要方向,在做好产量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更要注重品质的提升。高产稳产是基础,抗病抗逆是保障,优质则带来收益的提升。”
张勇(右)在麦田里与种植大户交流种植经验。新京报记者 陈璐 摄
张勇表示,当前“中麦578”的优良加工品质已经得到了全国多个知名面粉企业的认可,每公斤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要高出0.15元以上,其高产稳产优质特性正在为麦农的收益提供稳定支撑。
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产业竞争力
经过试验和推广,“中麦578”越来越受到种粮大户的欢迎,但为了进一步提升产量、优化品质,还需要持续进行提纯复壮工作,加强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在平舆县农业技术推广和植物保护站的支持下,张勇走进田间,与种植户交流经验。
他提出,通过深耕灭茬、均衡施肥、关键期植保防控、适期使用叶面肥、合理农机应用等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以乡镇整建制推进为基础,发挥农业种植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优势,再通过产业化对接,加强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配合,可以有效优化产业结构。
张勇介绍,以“中麦578”的推广为例,应该形成一种“科研单位-种业企业-种植合作社-粮食贸易企业-面业集团相结合”的“五位一体”优质强筋品种产业化推广模式,通过产业化,进一步提高各方收益,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做好整建制推进,加强风险保障和保险投入,解决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发挥‘五位一体’的集团效益。与国际相比,我国的优质麦品种产业化程度仍有很大差距。真希望看到将来某一天,我们的优质小麦不仅能满足自己需求,还能出口。”
张勇所设想的未来,还需要很长时间。中原研究中心将继续推动“中麦578”的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切实做好强化种业创新攻关方面的工作,充分利用“中麦578”高产优质早熟的特性,打造黄淮区域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周年高产示范样板,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五良”有机融合,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贡献力量。
清晨的雨已经停了,张勇和陈小立还在麦田旁交流着,今年五月底,眼前的这片麦田将迎来一阵麦香,回应着种植户们的丰收期待。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