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原文嘛……先以自身的工作方式说明,也就是“我部相继印发……”。再说基于现有情况的再发展,也就是“明确,马、驴、骆驼、梅花鹿、马鹿、羊驼的屠宰检疫……”
之后就有点那啥了,说:
总结出基于现有这些条件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尚不足以出台犬类屠宰检疫规程。
但是呢,这话没说死,来了句“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也就是谁吃谁不吃的,各自随意。
现在大家在网上怎么说,无论支持、不反对或反对,这都可以,可放到他们这里,最终还需要实践出真知,有结果能被检验才行。大家都只是用嘴讲,这管什么用呢?
说白了,就是要团结起来一步步走,再麻烦也要走,唯有在流程上经得起考验,也才能在结果上被认可其存在的道理。因此必然先要影响到地方,乡县市省一步步走,审定、完善和出台肉狗品种之流程、标准,而后才可能出现对应的肉犬管理之地方性法规。最终这种影响力扩大之后,使之在全国范围得到认可,逐渐在全球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才可以开怼OIE(国际畜疫局)。
不然,光嚷嚷肉牛与疯牛病、肉羊与口蹄疫、肉猪与伪狂犬病、鸡鸭与禽流感等等……这没用,要拿出态度和足够多的影响力来。证明中国就是有这种文化与影响,谁拿这个说事谁就是搞歧视。
因此在现阶段,就不要想着什么这狗那狗都能吃的好事,“我觉得、我认为”是个人观点,如同辩神之有无,你说能吃他说不能,双方都不能证实,那怎么证伪?
即便从事实上讲,如果说“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这种老话,黑毛迷你小泰迪和白毛比利牛斯山地犬(大白熊),这俩哪个更适合做肉犬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两种狗,别管刘邦还是樊哙还是谁,哪位古人说过“今食黑毛泰迪一只,味甚美,然塞牙”之类的话?大白熊也没有嘛。
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无论泰迪或大白熊,国际上都还是以宠物的认可度更高一些。你非要说能吃,自然就会对标国际。别的国家不吃,以前古人也没吃过,请问是依据什么说的能吃?所以还是要先明确品种才行。
前几年还有什么猪肉犬、广东黄、下司犬、太行犬、威狮犬、沛县肉犬、松狮犬、鞑子犬的说法,可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讲?这就是影响力的消失。哪怕发展新的肉狗品种,出肉率、肉料转换、肥瘦比例、抗病能力、养殖周期乃至口感味道等等,这些都要讲出来,被讨论和认可之后,也才能成为标准,自行业而地方,自地方而全国、国际。
不说清楚这些,影响的也无非也只是民间一些人,口口相传看起来就不甚正规,就不能规约于白纸黑字,更不能为地方政府、法律法规所重视,那还谈什么农业农村部、国际畜疫局啊……
吐槽:只发些狗肉有多香的视频未免有些歪楼了。多少借鉴下当年杂交野猪、竹鼠之类的发展,制作些类如《致富经》、《科技苑》那种性质的视频,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某些事是千古不变之恒理。而且即便讲吃狗肉这是种坚持,可其根本也在于坚持所带来的影响能否扩大,是发展壮大,而不仅仅是坚持本身……
参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866号建议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