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养殖专家_最新青蟹养殖技术_新型养殖青蟹技术

南沙获评“中国黄油蟹之乡”。受访单位供图

南沙龙穴岛,凌晨四点不到,这里的蟹农就撑上小舟,带上铺好狼尾草的箱子,将蟹塘中一笼笼的青蟹捕捞上岸。不管刮风下雨,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在此上演。

小青蟹撬动大产业。目前,南沙共有青蟹养殖面积约2.3万亩,年产量达3000吨,产值超10亿元。其中“蟹中茅台”头手(特级)、一级黄油蟹产量40吨左右,占全国一半以上,产值超2亿元。

南沙青蟹的牌子越来越响,继去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之后,近日,南沙又获评“中国黄油蟹之乡”,成为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南方日报记者 任燚

“蟹中茅台”和“传奇养蟹人”

黄油蟹是青蟹的一种变异体,由雌性青蟹演变而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体内形成金黄色“油状物质”,并逐步分布于全身组织,蟹体及每处关节呈金黄色,因此而得名。

青蟹转化为黄油蟹的概率大约为千分之三,数量稀少,因此价格昂贵,被誉为“蟹中茅台”。据介绍,一只五两重、含油率80%以上的头手黄油蟹,可以卖到1000元以上。

谈起南沙黄油蟹,郑炳才是绕不开的名字,正是在他一手带动下,南沙黄油蟹产业才发展起来,成为“中国黄油蟹之乡”。

熟悉郑炳才的人会称呼其为才叔,今年49岁的他有31年时间在与青蟹打交道。20世纪90年代,郑炳才发现当时无人问津的黄油蟹却深受香港收购商喜爱,觉得里面蕴含商机,于是开始了黄油蟹养殖之路。

几经辗转他将养蟹基地选定在广州南沙,“南沙的水质好、咸度适合,土壤有微量元素。即使以同样的饲养方式,其他地方的转化率也要低得多。”

养殖上,郑炳才采用仿野生生态方式,“我们仅选用野生蟹苗作为苗种,用充足的野生白蚬作为饵料,按照每亩200只的水平低密度投苗,以保证青蟹各拥有更多独立的活动空间。”

天时地利人和,郑炳才的黄油蟹如今已达到四成转化率,其中头手黄油蟹就占一成。今年,郑炳才还与华农渔业研究院达成合作,提供一亩蟹塘与研究团队探索转化的关键因素,“希望转化率进一步提高。”

目前,郑炳才在南沙的养殖面积已超过1万亩,总产值超3亿元。此外,公司还在多个城市设有专卖店,最快可以做到2个小时送达,将南沙黄油蟹卖向全国。

南沙青蟹何以“横着走”

“北有阳澄湖大闸蟹,南有南沙青蟹。”这句话放在几年前或许有些夸张,但如今却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从2020年至今,经过3年的发展,南沙青蟹产值每年跃升1个台阶,当初仅有5亿元的产值,今年预计将实现15亿元。”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青峰表示。

2020年之前,南沙青蟹沿用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尽管好水出好蟹,但由于养殖技术落后,养殖设备不完善,青蟹成活率较低,加上养殖户以单打独斗为主,无法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公众对南沙青蟹品牌的认知度不高。

为打造南沙青蟹品牌,从2020年起,南沙先后制定了统一的南沙青蟹标识(宣传标语、品牌商标、塑造品牌形象等),打造南沙青蟹的IP,并建立《南沙青蟹养殖技术规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推广规模化标准养殖,同时积极引进科研力量,探索开发南沙青蟹的人工育苗技术。

近年来,南沙青蟹的塘头价不断提高,“原来70—80元每斤已提升至现在的150—160元每斤。”南沙渔业产业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淑梅介绍说,同时,南沙青蟹也拿到了国家地理标志、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国家级认证。

今年7月,南沙打造了青蟹品牌中心。该中心汇聚了南沙区主要的青蟹养殖、流通企业,是南沙青蟹集散地和消费体验中心。该中心的开业,标志着南沙青蟹一二三产融合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可以说,南沙青蟹开始‘横着走’了。”王青峰表示。目前南沙青蟹和黄油蟹越来越火,市场不仅局限于广东,已经热销全国各地,尤其在北京、上海、香港、江浙等地最受欢迎。此外,今年南沙青蟹还销往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开始向海外市场进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