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高岚乡油茶基地,数千亩油茶遍布山林,圆润的油茶果结满枝头,不时有农户扛着扁担进入林中采摘油茶果。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可被制作成中国特有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油。作为全国油茶中心产区之一,江西省的油茶资源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但是,由于不少种植户依旧沿用传统的栽种、压榨方式,很多地方油茶产量非常低,更别提形成产业。

南昌大学有个博士创业团,针对油茶的种质资源收集、高值化栽培与管理、生产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不仅实现了高产油茶的产学研转化,还利用多学科与人才优势打造出一条完整的“种养—加工—品牌打造—销售”产业链,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瞄准本土产业组建油茶科研团队

在复旦读博士时研究水稻,在国外做博士后时研究蔬菜,来自浙江宁波的戎俊是在2012年入职南昌大学的。

“一开始本想继续做‘老本行’,老师却要我把研究方向和江西本土产业相结合,最终我把研究方向定到油茶上,南昌大学油茶科研团应运而生。”戎俊介绍,油茶生长在我国南方高山及丘陵地带,这样的山区经济相对落后,把油茶做好会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上当时我国油料70%靠进口,油茶林不与粮食争田地,对守护国家粮油安全有重要作用。

一开始,该团队围绕野生油茶遗传资源状况、主栽油茶物种杂交多倍化起源与果实性状变异的关系、生物防控应对油茶象甲危害、茶籽油及茶粕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等课题展开了专项研究,取得不少突破。

“学校的涉农专业有个传统,就是和农户联系得很紧密。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便我们在科研上攻克了很多难题,可很多常识性的问题还是有很多农户不知道。”戎俊举例说,油茶具有“自交不亲和”的特性,即不能通过自花授粉产生后代,必须要用来自其他花的花粉进行授粉才能结实,可大部分农户并不知晓这一特性,从苗木市场买来树苗后,就等着它们几年后自行开花结果。由于油茶活苗期至少是5年,油茶果产量低,收入单一,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能不能引入生态农业中的“套种”,提高油茶的产量和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彼时正在浙江大学读生态学博士的张剑引起了团队的注意:他历时8年,走遍大半个中国的水稻种植区,将稻渔生态种养技术成功运用到上百万亩农田,助力数万名农民增收致富。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张剑不仅学术做得好,并且善于和农户、各级地方政府打交道,在我们的再三邀请下,他在2020年加入团队。”戎俊认为,“他的到来,把团队最后一块拼图给拼上了。”

助力走好油茶产业振兴之路

张剑,三十出头,读书期间便先后对11个省份上百个乡镇开展生态农业科研和技术帮扶。在这个过程中,张剑发现,很多时候技术帮扶只能帮助几个种植大户解决技术难点,若要真正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还得走产业振兴这条路。

来到南昌大学后,张剑想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做好产业振兴的大文章。

“我们几个自然而然就凑在一起了。像张剑、张焱和我,差不多同时间入职南昌大学,都住在青年教师公寓,本就熟悉,经常一起散步、聊天,产生‘火花’,发现原来我们可以结合各自的专业特长,一起做点事情。”说这话的是来自人文学院历史系的涂盛高。

两三年间,一个全部由博士组成的“加强版”油茶资源挖掘与利用研究团队在实践中成长壮大:原油茶科研团的戎俊、张剑、赵耀以及部分研究生负责高产油茶的种养与管理;食品学院的李静、邓泽元负责油茶的加工与提炼;经济管理学院的沈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焱、人文学院的涂盛高等负责品牌打造与推广。

“原来以农学为主,重在技术扶贫;现如今,我们以油茶为起点,重在给当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张剑当场算了一笔账:目前,“加强版”团队的整体介入,能让一亩地收益从四五百元至少增加到7000元。

原先按照传统压榨方式,一亩油茶林收6到8斤茶油,出油率只有20%,一年收入四五百元。团队介入后,科学的高产种植技术能让茶油产量翻10倍;食品学院的加工与提炼技术,不仅提高了出油率,还开发了用茶粕提取茶皂素、制作天然饲料等茶粕高效利用的一体化关键工艺和新产品;油茶林下套养油茶鸡、套种中草药,生长周期快,收益更为可观……“福得福”便是由团队师生自主生产、推广、打造出的一个茶油品牌。

“以油茶为石子,投石问路。”团队计划以油茶产业为支点,带动农林业发展,进而带动当地包括研学、旅游在内的产业集群发展。

现如今,这支平均年龄29岁的团队先后与宜黄县二都镇、南昌市新建区石岗镇、分宜县高岚乡、共青城市江益镇、赣州市赣县区南塘镇、上饶市三清山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研究团队(公司)+合作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共建模式,合作运营超1.2万亩油茶林,茶油加工厂6家,辐射推广面积超过9.7万亩,搭建直播销售平台,带动超3000人就业。

书写人才培养新篇章

“我们世代种油茶,但愁的是产量一直上不来,有时,30多亩地的茶油产量只有七八斤。当时油茶林成片成片荒在那里。”谈起种植中的困惑,南昌市新建区石岗镇村民陈功虎深有感触。

改变源于2022年油茶团队来到石岗镇。通过调研,团队发现,当地油茶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产量低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种植间距应该有多少?怎样提高油茶的授粉率?科研团队帮助村民寻找油茶增产的对策。

摸清了问题后,为了更好地解决,团队决定在当地建设百亩油茶生态栽培示范基地。

然而对于村里人来说,要把土地交给这些年轻的“外来人”,大家并不放心。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团队师生在当地扎了下来,与大家一同劳作。他们走村串户了解村民实际情况,帮助村里一起规划。

张剑提出的办法,赢得了村民的认同与支持,师生和村民一起重新规划土地,将基地划分为油茶—鸡生态种养模式、油茶资源圃、高产油茶品种套种模式、抗性油茶砧木—接穗选配实验区等区域。从提高油茶的产量到林下养殖,团队希望以油茶为起点,建立全面立体的生态种养模式,带动当地多种产业可持续发展。

钟欢是研一学生,却是团队中的“老人”,大二便进入团队,如今已经在团队中待了4年。

“张剑老师不仅带我做科研,还带我和各个乡镇洽谈合作项目。每建设一个基地,就摸索一套新的、完整的、高效的油茶生态种养体系,能够脚踏实地用自己所学去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还是挺有成就感的。”钟欢说,团队里还有不少其他专业的教师,多学科交叉,扩宽了他的视野。

钟欢从南昌大学本科毕业后选择留在团队读研究生,今年8月,研究生还没入学,他又进驻高岚乡,“独当一面”地负责该基地的日常管理,“博士团”里的导师们不时到现场答疑解惑,推动科研和项目落地。

现如今,钟欢所在的生命科学学院有6名学生加入团队,并分散到各个基地,把自己的科研方向与油茶生产结合在一起,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夏苗苗是人文学院本科生,从最初内向胆怯的大一新生,到如今成为市场销售方面的骨干不过两年。“最早是在张焱老师的课堂上了解到这个团队,随后跟着张焱老师到超市、商场蹲点做调研,看哪些山茶油受欢迎。团队再结合顾客需求生产加工产品,随后我们在基地见证了生产加工的流程,最终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进行销售。”夏苗苗介绍起自己的成长历程。

目前,团队有来自各个专业的40多名学生,在打造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时,也书写了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31日第1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