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与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央广网黄河流域九地频道记者从三江源出发,自西向东,沿着母亲河的足迹,走进大河两岸深处,带您一起领略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
央广网临汾12月23日消息黄河从山西吉县壶口咆哮南下,在峡谷蜿蜒奔腾三十里后,与它的一级支流鄂河交汇。两河相遇的地方,就是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这个“山乡宁静”之地,受惠于大河的恩泽与大地的慷慨,不仅有富饶的矿产资源,更有厚重历史积淀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为了将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用足用好,乡宁县根据自身特点,于2020年打造了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黄河特色生态产业园、云丘山生态度假园和黄河民俗风情园。在这里,你能看到“紫砂文创一把壶”“戎子干红一瓶酒”“大美云丘一座山”三张耀眼的文化“名片”。曾因煤炭资源富集而有“煤炭之乡”称号的乡宁县,如今正朝着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绿色产业转型之路阔步前行。
紫砂文创产业 集群发展实现“土变金”
乡宁已有7000多千年的砂陶制作史,紫砂作为其中珍品,一直以“煮茶可暖心,寄情可铭志”的特性,为古今文人雅士所钟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宁紫砂就以其原料优良、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特点闻名全国,一度出口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因此,也有了“南宜兴、北乡宁”之说。
目前,乡宁紫砂陶土探明储量达20亿吨,且种类全、品质优。其中,石黄、石红、紫红三种矿石更是“泥中精品”。
琳琅满目的紫砂壶(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秉承悠久的制作历史和丰厚的矿藏资源,近年来,乡宁开始着力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黄河特色生态产业园内的紫砂陶小镇由此应运而生。这个规划面积2000亩的小镇,集紫砂陶文化传承体验、旅游休闲、技能培训、创意工坊为一体,可谓是一个紫砂的大千世界。
记者走进一间名叫“景韵鸿鹄”的紫砂工坊,只见造型各异、用途不一的紫砂器摆满了整个展厅,细看每件器皿都构思精巧,“泥、形、工、款、功”处处值得细赏。
“这把壶使用的是捂灰烧制工艺,烧制过程中窑炉灰附着在紫砂内外壁,发生窑变反应。这是我们偶然所得的烧制技艺,目前已申请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捂灰烧制出的紫砂器富有金属光色,在各种光线下呈现不一样的颜色。”记者随手拿起一把紫砂壶,景韵鸿鹄紫砂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巧红立刻说出了它的故事。
孙巧红介绍紫砂壶的特点(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做紫砂,最难的是创新。传统紫砂器在人们的认知中已根深蒂固,以景韵鸿鹄为代表的乡宁紫砂,正在发掘更多烧制新技艺,并将紫砂与掐丝、剔犀等非遗技艺融合,不断求新求变,重塑紫砂器的“大千世界”。目前,乡宁紫砂陶企业有十余家,产品多达170多种,覆盖日用器皿、装饰建材甚至高端航空材料领域。
在景韵鸿鹄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各自的操作台前低头忙碌着,拍泥、塑形、刮坯、雕刻……一把壶要经过100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据孙巧红介绍,这些工人都来自乡宁县下辖的村镇,经过培训合格后,就能实现本地就业。“一般要学习一年左右的时间,有些悟性高的工人,三四个月就可以独立上手制作。公司从2018年成立后,已经培养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6人,还有20多名民间工艺美术师。工人底薪人均三千元,按件计酬,干得好的每月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孙巧红说。
工人们正在细心制作紫砂壶(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紫砂陶小镇建设共分三期,一期现已完成,目前共有25家大师工作室入驻。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创造一万个就业岗位,每年可吸引二三十万游客来此体验紫砂文化。黄河岸边窑火已燃千年,薪火相传守护的传统技艺,在乡宁匠人们“砂随人意泥成器,矿悟匠心土变金”的努力下,正逐渐焕发光彩。
龙头企业领航 葡萄变身致富“金豆子”
地处“酿酒葡萄生长黄金地带”,栽培有5800余亩酿酒葡萄,拥有世界上唯一的黄土窑洞酒窖,可以酿造出品质上乘、品类繁多的葡萄酒。黄河水流过乡宁,估计也会浸染葡萄酒的香气。
“酒庄是集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和酒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具备年产5000吨中高档葡萄酒生产能力,目前已研发上市20余款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酒庄正在分批打造总面积78.9平方公里的旅游园区。已建成园区的年接待游客数三十万人左右。”乡宁戎子酒庄行政部经理申鹏向记者介绍了酒庄的基本概况。
优质的酿酒葡萄产出不同品类的葡萄酒(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酒庄中最具特色的,是占地6425平方米的黄土窑洞酒窖。以黄土高原常见的窑洞民居为建筑蓝本依山而建,酒窖中恒温恒湿、避光避震,非常适宜葡萄酒的储存。记者走进酒窖,看到宽大的甬道纵横交错,每条甬道旁的特制货架上,摆满了经过橡木桶发酵后装瓶的葡萄酒。它们还需要在这里窖藏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贴标上市售卖。
黄土窑洞酒窖内景(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酿造过程会影响葡萄酒的品质,但酿酒葡萄的好坏才是决定酒品质的“压舱石”。乡宁有高品质酿酒葡萄生长的适宜环境,在产业带动下,酒庄周边22个自然村近千名农户,开始从事酿酒葡萄的栽培种植。
64岁的西廒村村民韩银柱告诉记者,他种植的7亩葡萄园,不仅可免费获得酒庄提供的架材、苗木、地膜、挖沟、灌溉等支持,还有专家定期到地里指导培训。葡萄成熟后,酒庄会以每公斤10块钱的起步价统一收购。“原来种玉米、谷子,一亩地年收入也就八九百元,现在种葡萄每亩地能收6000多元。而且种葡萄比较省力,年纪大的庄稼人也能种。我从2007年开始给酒庄种葡萄,现在给孩子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韩银柱高兴地对记者说。
酒庄的葡萄种植基地(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技术不愁、设施不愁、销路不愁。黄河岸边结出的紫葡萄变成致富增收的“金豆子”,这片土地上百姓的生活,也像从窑洞酒窖中酿出的美酒般醇厚香甜。
“景区带村”项目 成就一方百姓好生活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山河相依,万物共生。与黄河对望的乡宁云丘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9%,动植物品种多达2700多个,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二级保护植物翅果油树等珍稀物种的天堂。每年会吸引近百万游客,来欣赏千峰锦绣、万壑峥嵘的美景。这里,也是大河论坛·黄河峰会的举办地,全国沿黄省份在此交流协作,共同推进黄河大保护、大治理。
俯瞰云丘山壮丽秀美(央广网发 乡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2005年,民营企业家张连水“弃煤从旅”,先后投资27亿元,将云丘山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养生、民俗体验、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在这里开展了一场以农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景区讲解员武艳阳眼中,云丘山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家一般的存在。“景区员工绝大部分都是附近的村民,当导游、开电瓶车、做管理员,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大家都特别珍惜能在家门口上班的幸福。工作中,听到游客称赞这座大山的美丽,我们心里很自豪。”武艳阳说。
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景区内还保存有11座古村落,其中9座已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它们共同形成罕见的晋南窑洞建筑古村镇群落。但这里曾因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导致村民生活水平低下。为了重焕古村新生,景区以塔尔坡古村和康家坪古村两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试点,打造了“活态民俗博物馆”和国内甲级民宿群。
塔尔坡古村一角(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记者看到,古村里的建筑依然保留着晋南窑洞特色,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头垒出低矮的围墙,透着古朴和沧桑感。推开木门走进院落,仿佛进入一段过去的时光。武艳阳说:“有2500多年历史的塔尔坡古村,已成为展示晋南风土民俗文化的特色园区。康家坪古村40多个院落各具特色,舒适度和闲逸感完美融合,是旅行者流连的‘梦里老家’。”
古村没有在改造中丢失“灵魂”,而是在“修旧如旧”中恢复勃勃生机。曾经受困于古村闭塞贫瘠的村民,也享受文旅发展带来的红利。据悉,景区先后完成移民新村建设10.6万平方米,将周边16个自然村、561户居民整村搬迁,提供就业岗位近300个,开办农家乐、景区建设维护等间接就业岗位近千个,让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上岗。
康家坪古村夜景(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富民增收不能仅靠自然资源和历史遗存的“高颜值”,还要练就多元产业齐头并进的“硬实力”。作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云丘山景区因地制宜,围绕乡土特色、在地产业等,发展养殖业、有机小麦种植等,并以农户加公司的形式打造翅果产业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6000多人就业增收。
千峰秀引四方客、一座山富一方民。乡宁正在全力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