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海参产业一直处于扩张态势,形成一条从育种、养殖、加工、流通到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据测算,海参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千亿元,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一条海参产业共富之路正在缓缓展开。

万里碧空如洗,海面碧波万顷,盛夏的山东省荣成市风景如画。在西霞口海域,养殖工人们驾驶着渔船行进在海面上,船尾两侧翻卷起滚滚雪白的浪花,犁出的一道道水痕向远处扩散。渔船上,身着潜水服、戴好呼吸器的“海猛子”们抓起网兜猛然跳入海中,半小时后浮出水面,捧起满满一网兜的“战利品”——上百只肥美的海参已经被采捕上岸。

养海蜇赚钱吗_海蜇苗暂养技术养殖_海蜇养殖最新养殖技术

“海猛子”清点采捕上岸的海参数量。李信君 摄

“海猛子”是沿海渔民对海参捕捞者的俗称。海参在我国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是药食同源的典范。目前我国有约140种海参,包括刺参、梅花参、花刺参等,刺参是其中较为知名的海参种类。近年来,我国海参产业一直处于扩张态势,海参主产区“三足鼎立”的趋势更为明显。数据显示,以辽宁为核心地区的传统海参养殖基地养殖面积约占全国的61%,产量约占26%;山东烟台、威海、青岛等原主产区和东营、滨州等刺参养殖新兴产区养殖面积约占全国的34%,产量约占54%;以福建霞浦为养殖核心的南方区域是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的一股力量,以占全国不足1%的养殖面积生产出产量约占全国16%的海参。

海参是单一产值最大的海产品,海参产业已经形成一条从育种、养殖、加工、流通到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2022中国渔业年鉴》测算,海参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千亿元,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一条海参产业共富之路正在缓缓展开。

小海参何以撑起千亿产业链?近日,记者赶赴山东省荣成市和辽宁省大连市两个海参主产区,探寻产业“蝶变”背后的故事。

种源的两场“战争”

“我国海参第一个新品种‘水院1号’在大连诞生!”2010年4月,辽宁省海参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传来了好消息,该品种由辽宁大连水产学院主持选育而成,并通过国家级审定,我国海参养殖业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新品种。

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回想起那一天,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常亚青仍然难掩兴奋。从20世纪90年代起,常亚青就一直致力于北方海珍品的遗传育种、人工育苗和增养殖的科研和科技推广等工作,带领团队先后培育4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刺参“水院1号”就是其中之一。

海参育种的过程可谓困难重重,这是因为海参的育种周期长,一只海参的成长需要3至4年时间,而新品种的培育则需要三代甚至四代,这意味着,海参新品种的培育大概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海参的育种通常是杂交选育,选取不同地理群体两两进行繁殖,必须多次反复做育种试验。”繁杂而枯燥是这份工作的主基调,常亚青的思绪也一下被拉回到了育种的那段时光,虽然有苦有乐,却终身难忘。

常亚青介绍,“水院1号”的父本为俄罗斯远东海参,母本为辽参,经过“优中选优”培育而成。“这一品种具有6排刺和体大、出皮率高、营养价值高、苗种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优点。”他表示。

“水院1号”就此打响了国内海参良种“攻关战”的“第一枪”。截至目前,我国已有“水院1号”“崆峒岛1号”“安源1号”“东科1号”“参优1号”“鲁海1号”“鲁海2号”“华春1号”等8个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新品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品种多为刺参,常亚青解释道,这是由于在国内市场,海参的刺量、颜色等多被视为评判品质好坏的标准,刺参更受欢迎。

大连棒棰岛海参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岩强最近有点忙。走进他的办公室,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沓沓厚厚的文件。“我们和辽宁师范大学共同培育的新品种‘棒槌岛1号’正在申请国审水产新品种,这不,这些全都是申报资料!”吴岩强晃了晃手里的文件笑着说。

谈到新品种,吴岩强又打开了话匣子:“‘棒棰岛1号’是我们利用大连长海刺参群体与大连长兴岛刺参群体杂交出的群体,新品种具有棘长、体壁厚和生长速度快的特征,大幅提高了刺参的养殖速度和刺参苗种培育的稳定性。”

海蜇苗暂养技术养殖_养海蜇赚钱吗_海蜇养殖最新养殖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指出,提升水产供种能力。以鱼、虾、蟹、贝、藻、参为重点,适当兼顾两栖爬行类等其他品种,完善保种、育种、扩繁、防疫等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种业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领军企业。这也是国家层面第一次把海参与传统“鱼虾贝藻”一起列为水产种苗繁育的重点。

“把好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海参的良种培育为什么重要?其本质还是为了提高海参种质的优良性和苗种生产的稳定性,保障海参产量、改善海参品质、提升养殖效率,从而促进产业长期稳定发展,对于提高海参养殖的经济效益,保持我国海参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近这十几年,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都在瞄准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这也是海参产业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之一。”吴亚青说。

大连北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海参养殖区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看,这片海域投放的就是‘棒棰岛1号’苗种,现在看生长情况相当不错,更重要的是单位产量有所增加!”负责人段红喜笑颜开。

新品种的推广,在提高产量、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记者了解到,“棒槌岛1号”这一品种养殖2至3年即可收获,养殖收获时体重平均可达297克,较未选育群体提高了52.1%,亩产也可提高20%以上。“水院1号”在养殖中成活率、生长速度可提高30%以上,池塘养殖产量高。

好种源自深海,和这场良种“攻关战”共同进行着的,是一场原种“保卫战”。两年前,荣成市西霞口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刺参原种场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国家级原种场,总经理田树地在开心之余,还有一丝担心。原种场的任务是搜集、整理、保存原种种质资源,为良种场、苗种场提供繁殖用亲本,责任重大。“保护原种,就是保住了海参的‘香火’!”田树地幽默地说。

据田树地介绍,公司在西霞口成山头海域划定了1000亩海域作为刺参原种保护区,年可保有亲参15万多头,这些刺参原种也成了田海地放不下的“心头肉”。“公司组建了护海队,购进了5条看海船,全天候在保护区附近海域进行巡逻、驻守。同时,在岸上利用夜视仪、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强化管控措施。”田海地说,“在捕捞野生海参时,我们会留一部分个头较大的海参继续繁育。”

吴岩强表示,加强海参原种的保护,是开展优质新品种培育的前提,“棒槌岛一号”是由国家级大连刺参原种场大李家群体为选育亲本进行群体选育的,是建立在“辽参”原种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新品种,具有明显的“土著”特点,海参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级原种场共有3个,分别是大连棒棰岛、蓬莱安源以及荣成西霞口。这些原种场担负着我国刺参原种搜集、整理、保存、培育等工作,为我国刺参良种研发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种源基础,也为海参全产业链的发展开了好头。

从“买苗”到“育苗”

时下正是海参育苗的季节,在荣成市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的育苗车间内,育苗基地负责人王琪元正在来回巡视着。为了查看海参种苗长势,他从水池里拎起一个育苗筐,打开手电筒,只见一个个只有“小米粒”大小的参苗正附在波纹板上蠕动。“这些海参才生长了20多天,还小得很!”王琪元眯起眼睛仔细端详。

养海蜇赚钱吗_海蜇养殖最新养殖技术_海蜇苗暂养技术养殖

前几年,好当家集团先后培育出“崆峒岛1号”“鲁海一号”2个国家认证刺参新品种,还建成了120万平方米的育苗车间。不过,想育好苗,让这些小家伙们生活得滋润舒服,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每个水池放几个育苗筐,每个筐里放多少个波纹板,水的温度是多少,这些都是学问和讲究。除此之外,换水、清池、察觉异样等各个环节也须依靠人工仔细把关。

“根据海参苗成长阶段的变化,育苗筐和波纹板的数量也随之调整。像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水池大约一米深,一个池子可以放100个筐,每个筐里放20张波纹板,每张波纹板上大概可附着300只至500只海参苗。”王琪元掐指一算,这小小一个池子居然生活着多达100万个海参苗。

而据好当家集团科研处处长鞠文明介绍,公司育苗规模其实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扩大的。“原来我们海洋牧场需要外采部分海参苗进行养殖,养大了再卖,虽然风险小,但如果苗种质量不佳,后续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现在全部自己育苗,虽然成本投入大了,但苗种质量有了保障,也补齐了公司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育苗是海参养殖中的关键步骤,越来越多的海参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的观念都逐步发生转变,从“买苗”变为“育苗”,海参工厂化的育苗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这些海参苗不仅可以为自己所用,也可销售给周边的中小养殖户,一举多得。

当培育的海参苗达到5000至1万头/斤后,会投放到天海湾海洋牧场进行养殖,这也意味着,幼参们将迎来一次“搬家”,住进更为宽敞的网箱中。“我们的网箱育苗模式是只投苗不投饵的,海参只吃附着在网箱上的藻类即可。在水下还有监控摄像头,可以随时检测水质和海参的成长情况。”鞠文明表示。

在养殖模式上,好当家在天海湾海洋牧场模拟开放式天然养殖区,采用立体混养模式,通过潮汐进行水体交换,获取丰富的微生物和藻类,主要增养殖刺参、海蜇、中国对虾等海珍品。鞠文明表示,海参养殖最大的风险是台风、大的潮汐、赤潮以及高温等。为规避这些风险,公司采取围建挡浪坝的形式,投入30多亿元围坝33.3平方公里,可有效防止各种自然灾害,底部水温也能保持常年恒定。

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参养殖共有底播增殖、近海围堰、网箱养殖、吊笼养殖等多种形式,其中吊笼养殖多见于福建等南方地区,另外几种养殖方式则在北方较为常见。其中,外海网箱养殖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海参苗种暂养和成品养殖方式,2021年全国普通网箱(含其它品种)养殖面积37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1.45%,是目前增长速度较快的一种养殖模式。

育苗和养殖是海参这条千亿产业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沿海地区乡村振兴,形成了有效长久的利益联结机制。

“今年的种苗质量确实‘给力’,明年我们准备动员合作社的其他养殖户都从公司进苗,扩大养殖面积!”在位于大连市普兰店区皮口街道的大连玉盛源海参养殖专业合作社内,理事长丁雨竖起了大拇指。这两年,合作社从棒棰岛公司引进了新品种海参苗1600多公斤,在池塘里试养后效果不错。

多年来,玉盛源海参养殖合作社一直是棒棰岛海参的原料供应商。从原种场引进苗种在自有海域养殖,养成后,再把成品海参返销给棒棰岛,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利益共同体。

据吴岩强介绍,在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上,公司主要采取协议合作与订单采购两种模式。协议合作模式是指公司与养殖户签订刺参增养殖合作协议,向养殖户提供原种场培育的优质刺参苗种,并给予技术支持。养殖户将海参养至成品规格后,公司按市场价格全部收回加工。而订单采购模式是指公司与养殖户签订刺参收购协议,由养殖户自采苗种或自行育苗。待海参养成后,公司随行就市,全量收购。

“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为养殖户自主经营提供了灵活选项,既调动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也保证了公司稳定可靠的货源供应,实现了双赢。”吴岩强说。

加工业喜中有忧

“今年的海参质量不错。”王迪是荣成本地人,平时以打零工为生。但一到海参的采捕季,他就变身为“海猛子”,受雇于养殖公司和大户进行海参采捕工作。

海参的采捕也有讲究,水温较低或较高时,海参都会处于半休眠状态。为避开海参的夏眠和冬眠,在春、秋两季采捕海参最佳。因纬度和气温的差异,各海参主产区采捕海参的时间也略有不同,例如荣成的春参采捕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底,部分海域会延长至6月底,秋参采捕则一般在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

海蜇苗暂养技术养殖_养海蜇赚钱吗_海蜇养殖最新养殖技术

“海猛子”展示采捕的海参。李信君 摄

像王迪这样的“海猛子”多生长于海边,水性极佳。这份工作对采捕人员的体力和潜水技术要求很高。

“海猛子”们要背上30多斤的铅坠,潜入水下10余米,身上连接着的一条数十米长的呼气管,在海底供氧全靠它。在海面的渔船上,“海猛子”的搭档负责看管空气压缩机和接海参。“海下的水压很大,不能长时间在水下,差不多半个小时要浮上来透透气。”王迪说。像他这样娴熟的“海猛子”,一天可以捕捞数百斤海参,捕捞价格通常在每斤5元左右,一天下来收入颇丰。

鲜活海参采捕上岸后,体内会产生一种自溶酶,造成海参体壁自溶,因此要立即进行加工。近年来,一些大型的海参养殖企业纷纷开始发展海参加工生产业务,建起规范化、标准化的海参加工厂。

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平岛海参基地里,刚捞上来的海参马上就被送到加工车间,消费者可到现场见证海参捕捞到加工的全过程。“公司可年产辽参绿色种苗130万斤、鲜活有机辽参150万斤。”鑫玉龙公司副总经理魏东说,“为了发展海参加工业务,公司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有机加工中心,拥有三大系列40余个品类的标准化加工能力。”

目前,鑫玉龙公司的有机加工中心具备每年鲜活海参产能300万斤、即食类海参产能100万斤、干参产能4万斤的加工能力,可以为大宗交易提供稳定供应。

海参加工步骤繁琐,以干海参为例,需要经过漂洗、拣选、清洗、晾晒、烘干、盐渍、脱盐等多个流程,以往这些繁复的工艺都需要人工手动完成,随着海参加工产业的迭代升级,一些加工步骤已经可以通过机械完成。

“以烘干这个环节为例,干海参在经历了自然晾晒后,还要移至冷风干燥设备中进一步完成去除水分等工作。现在我们加工车间里的现代干燥设备全都是自动化控制,风量大小、温度高低、湿度变化均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完成。干海参的加工周期一般需要20多天,水分可以达到15%以下。”吴岩强表示。

加工业是海参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连接点,是由种子端到市场端的关键环节,海参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是海参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障,有助于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

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楚海军表示,荣成已经拥有好当家、西霞口等23家海参精深加工企业,海参制品年产量5000吨,占全省的70%。其中,好当家搭建了海参及副产物2个精深加工厂区,海参从捕捞到加工成海参制品全程控制在3个小时。

养海蜇赚钱吗_海蜇养殖最新养殖技术_海蜇苗暂养技术养殖

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在操作万能自动烹饪锅加工鲜味海参。资料图

在海参精深加工产品方面,目前的品类以海参肽、海参多糖、海参口服液等制品为主。随着预制菜的兴起,以海参作为主要原料加工成的半成品或成品菜肴,经过解冻、加热后即可食用,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海参预制菜已经成为加工端的新“宠儿”。

但就目前来看,海参加工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些小作坊在加工干海参的时候,会额外地添加糖、麦芽糊精等添加物来增加重量。虽然干海参和即食海参等产品的国家标准陆续出台,但多数海参产品或只有地方标准,或根本没有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海参加工标准的滞后问题,导致海参品质监管执行存在较大的困难。

“在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楚海军表示,“企业精深加工车间远未达到饱和生产、以产定销阶段。”对于一些中小加工厂来说,产品绝大部分是以淡干、盐渍等粗加工工艺为主,仍然处在“卖原料”的阶段,利润较低。

除此之外,海参加工产业的市场集聚度不高。“放眼全国,现在也仍没有一个规模较大的海参加工产业园区。建园区能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可以引导产业要素资源向相应区块集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除此之外,也方便有关部门对加工产业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秘书长迟飞跃表示。

打好销售这套“拳法”

“中国年消费海参81只以上的人群不超过500万,有近10亿人还没有吃过海参。”辽宁省海洋水产养殖协会统计的这组数字有些出人意料。

“海参产业的痛点不是加工和生产,而是怎么卖出去。”迟飞跃直言,“目前海参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还是以线下为主,比如在专卖店、超市专柜、酒店等进行销售,并没有针对线下与线上渠道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仍需进一步拓宽渠道,开拓市场。”

记者注意到,此次走访的两个城市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海参专卖店,在大型商超、飞机场、火车站等特产销售商店亦有海参产品的身影,但选购海参产品的顾客却并不多。对此迟飞跃表示,海参这一产品区域性消费的特征比较明显,像山东、辽宁等地有吃海参滋补的习惯,但放眼国内市场,很多消费者都没吃过海参,消费习惯还有待培养。

楚海军也表示,从价格上和消费者的普遍认知来看,海参在国内市场属高端产品,海参制品由于脱离了原有形态,难以被消费者接受,且海参虽有药膳和保健功能,但胶囊、口服液等产品因未获批药字号、健字号,市场认可度不高。目前,海参系列保健品、营养品等市场仍为小众市场。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以及非沿海地区的潜在海参消费者对于海参的了解远远不够的情况下,如何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销售“组合拳”?

在品牌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重要标志的当下,强化企业对于地标品牌的资产资源认识,将区域品牌的知名度树立起来、让老百姓熟知从而撬动市场已经成为多地共识。楚海军介绍,下一步荣成将实施多层次的品牌战略。区域品牌方面,依托产业链专班及协会作用,学习借鉴乳山牡蛎、阳澄湖大闸蟹运作经验,引导海参企业申领使用“荣成刺参”区域品牌。

在大连,目前已有獐子岛、棒棰岛、海晏堂、长生岛、上品堂、三山岛、海洋岛、非得、财神岛、晓芹和富谷等11家企业海参产品品牌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辽宁省渔业协会注册了“辽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于2020年6月发布了《团体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辽参”这一区域公用品牌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辽宁省“十四五”渔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辽参”已经成为水产行业“金字招牌”,对于品牌的维权保护将推动海参产业向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

而除了树立品牌,强化消费者对于优质品牌的认知外,拓展销售渠道同样重要。据楚海军透露,荣成目前正在打造新型销售平台,线上可依托电商平台挤进C端市场主赛道,强化与直播平台合作,逐步提升海参受众范围及引流能力,线下则鼓励龙头企业拓展门店。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推动海参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合作是拓展市场空间的“良方”。“有着120年历史的韩国人参公社‘正官庄’品牌已经开始调研中国海参产业,准备进入海参销售领域。未来或将有更多从事虫草、燕窝、石斛等滋补品的从业者进入这一领域,海参与烟酒、茶叶、康养等跨界融合将进一步加强。”迟飞跃表示。

“水院1号”“崆峒岛1号”“东科1号”等良种不断涌现、人工养殖与加工技术日趋成熟、产品趋向精细化发展……海还是那片海,但海参产业不再是“靠海吃海”,而是在保护海参原种、寻求良种突破的前提下,在养殖模式改进、养殖技术提升的支撑下,深入挖掘养殖产能,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在这条千亿产业链的背后,凝结的是千千万万相关从业者的智慧和力量,也正是这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海参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激活了这万顷碧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