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也是民办学校毕业的,毕业后也在民办工作多年,学校一点一滴的变化,也看在眼里,有时候也会想假如有一天学校倒闭了,那我的这个毕业证还有用吗?

近期一个独立学院的专制和校外辅导班及民办教育的配额算是比较有热度的一个话题,借此就说说,作为一个民办学校基层的不能再基层的从业者,说说自己对高等民办教育的一些浅见,希望能抛砖引玉。

民办这个字眼,在我们国家长期的体制下,让大部分的家长或是学生觉得不太靠谱,当然我这里指的的是民办高等教育,不包含高初小等基础教育。民办也正是在有色眼镜的环境下,不断成长起来的,刚开始的民办高等教育,从我自身上学的感受及一些早年在民办本科学校就读过得人的反馈而言,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授课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毕竟那个时期有大量的公办学校的退休教师和一些在职教师,在民办高校进行兼职授课。慢慢的民办学校不断发展,生源较为稳定后,招揽青年人才,也就有了自己的专职教师,这些专职教师的学历背景暂且不谈,就授课水平和过去的兼职老教师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这里就体现出民办教育的一个困境,专业教师队伍缺少传帮带的领头羊,这可能也是当下的很多民办学校聘请一个业内较为有影响力退休老教授,作为系主任或是专业带头人,招聘一群年龄在37岁到26岁之间的年轻教师,就组成了一个专业或者一个教研室的教师队伍,这样的配置看似补齐前面提到的困境,也仅仅是看似,由于年龄的差距和受教育的时代变化,在实际情况中这样的老教授和青年教师很难很好的有机融合。这不像搞科研做项目,人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与经验的传递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梯度的,这个梯度更需要是平滑的,而不是陡峭的。缺少了平滑的过度,注定队伍的分割,更不要提什么传承了,还有一个特别要说的较高的离职率也是之约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

前几年恰逢全国本科新一轮的评估与指定高校定位,无数民办高校就立刻将自身定位不外乎的定位服务区域或地方经济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一个应用技术性的定位,让本身不强的理论教学能力的问题淡化了不少,已作者所知的一些民办高校,日常的课程设置,实践课已经占到全学年课程的35%以上,一学期20个教学周,去除法定节假日,及无课时间,忽略的统计整理20周的教学课程13周到15周的时间就可以全部结束。本身民办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也公办本科学校是有差距的,大量的闲散时间,让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更加的无所事事,更多的时间不是用在知识学习上,而是花费在所谓的能够提升社交能力、综合能力的提升锻炼的社团活动上,名曰第二课堂。

说到了生源,就不得不说民办高校的学情,曾几何时,笔者也曾单纯的认为高考分数不代表一切,甚至还很认同所谓的高分低能的观点,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幼稚可笑,高考分数之所以不高,一种是真的什么也学不会,脑子就是不开窍(这种情况往往是万分之一的概率),另一种是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必要的自我管控能力(这种情况往往是三本学校的主要生源)。我们有高考全国卷的总分及各省的分数线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750分满分,数语外每门150分,总计450分,综合300分,如果做到每门考试能够达到60%的及格水平,既数语外合计270分,综合180分,总分应为450分的水平,而这个分数就应该是一条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水岭(除了个别省份的一些特殊因素),本科的分数笔者相信除了参加高考的人数以及高校的招生人数以外,450分的这个分水岭也是指定本科分数线的一个重要参照值。而民办本科高校的多数学生可能未必能超过这样的一个分水岭,这也就注定了,民办高校特别是本科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是和公办学校截然不同的。

一个教学水平,一个生源质量,这都是影响民办高校办学方向的重要因素,当然民办学校也有他固有的优势,这就是民办高校领导者决策人,在决策的时候较之公办学校更加的灵活机动,但这似乎也是制约民办学校发展的因素之一,这就有点像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迭代更替。古代中国帝位的继承者决定了这个王朝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秦之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贾谊在《过秦论》中就提到“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一论断。

面对着三点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实可以民办基础教育,当然基础教育有自身的特有优势,而这个优势就是有明确目标--“升学”,比如在河北衡水有很多民办高中的在最醒目的地方就会打出这样的标语“低进高处”,在距离遥远的陕西汉中,最好的中学叫龙岗中学,而这同样也是一所民办学校。之所以评价这些学校好,家长对这些民办学校的认可度高,源于这些学校优质的升学率,这些是最为触动大多数中国家长的致命因素。民办高校与其相比就缺少一个明确,甚至可以说缺少一个具体化的目标,缺少一个能够直击家长学生内心的目标,毕竟大学毕业,升学不是必须选项,就业质量无法简单的从纸面数据得到提现。

我们转化思维,如果我们能够设定一个目标,一个具体化的目标,一个能够给学生家长直观感受的目标,那么民办高等教育,或许在人们的心目中会有所变化。可能会有人说,搞民办高校就是老板为了赚钱,这样的观点可以用笔者曾经在一家面馆门口的一幅对联来回答“宁让一人吃遍,不让千人吃一遍”。

本专科教育,将来学生无非就是两条路,升学和就业。如果民办高等教育要一个明确的目标,无非还是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民办高校也可以搞研究,出科研成果啊,笔者只能呵呵一笑泯恩仇,具体如何,可以自行体会。

首先说说升学,考研热,这几年在不断升温,犹如中国的房价一般节节攀升,民办高校可以以此为契机,不要在意什么注重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这些当下流行观点,紧抓学生的升学率考,考研率,升本率。从学生入学就征求学生及学生家长意见,将学生分类,分类培养,这里甚至可以忽略专业壁垒,大一大二强化基础课程,比如数学,英语,政治,公共课程的学习,大三强化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大四第一学期完全可以开展综合强化复习,这样的学习任务设定,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升学时的通过率,于此同时,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单纯的应试教育模式降低了教师日常教学难度,可以很好的回避教育水平较低的问题,另外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给予学生明确目标,所有的服务与管理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标开展的,这也让学生管理,有了向心性和重点性。不断提升考研率,升本率,学生将来拿到的一张张录取通知书,就是学校展现实力的最好证明,也是家长和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保障。

高质量就业,所谓高质量就业,不是自己说自己就业质量高就是高质量就业,也不是单纯的高额薪水,更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学生找到了好工作就是高质量就业,打造高质量就业,就是要让相关行业,相关领域认可你的毕业生,认可你培养出来的人,提升学校在相关行业内的影响力。比如可将此类专注就业学生在大一大二,主要开展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大三可尝试直接引入相关行业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专项的实践培训,这样的实践效果应该要优于学校专职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当下比较流行打造双师型教师,想强调的一点,双师听起来很美丽,但是又可能变成教学也不行,行业内从业经验不足的双缺教师,故人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说的也应该是这个道理。当下很多企业在员工入职前都会有相应的培训,如果可以将这类培训前置,也就符合了应用技术型本科学校的设定。将企业深度引入高校,参与民办高校教学,这是有别于传统的签订实习实践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关系的。至少在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就要求企业深入其中,企业提诉求,教学部门已企业诉求为导向,制定切实符合企业从业人员的教学方案。当下也有一些学校直接将一些企业项目引进高校,由在学校学生尝试完成,这种尝试更像是使用免费劳动力,不像是在提升学生在真实环境下提升实践能力,以现在比较流行的直播行业而言,起点低,门槛也低,大量的在校的传媒类,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网红公司,短视频公司,直播公司看来都是物美价廉的优质劳动力,通过也相关学院的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等方式,直接将原本需要招募聘用的主播,变成了专业实践,无形中降低了企业成本。要说的是这种模式下,学生得到的不是实践机会,而是在还未思想成熟的条件下过早的接触了一些能够使其认为知识无用论,学习无用论的负面影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