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当前,全国各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水土、在农民、在文化,其中蕴含着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图景。
新华网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乡味》,记录各地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鲜活故事,呈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新华网广州1月19日电(李庆招)南岭莽莽,万顷森林层峦叠翠,在素有“半城山水满城绿”之称的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每年冬季,山茶油香飘四溢。借助电商等销售平台,来自大山的茶油批量走向市场,走上消费者餐桌。
乳源地处北纬25°生态环境带,气候适宜种植油茶树。近年来,乳源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油茶种植推动石漠化治理,发展茶油全产业链,打响乳源茶油品牌,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据乳源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乳源油茶面积约7.8万亩,综合产值约12亿元,油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这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石角塘村的油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荒山披“绿衣” 油茶树结出致富“黄金果”
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在助农增收、维护粮油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乳源大桥镇地处粤北石灰岩山区,石头山多、植被覆盖少,石漠化治理困难。油茶树具有耐旱、耐寒的特性。大桥镇通过推广油茶种植作为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手段,引进油茶企业8家,合作社2家,引导当地村民种植油茶。
油茶果。新华网发(钟华 摄)
目前,该镇油茶规模约3万亩,挂果面积约1.6万亩,预计5年内油茶种植面积达5万亩,油茶种植彰显了生态治理效果。该镇镇委书记黄祖胜表示,原本光秃秃的石头山,因为油茶种植,成了名副其实的“绿水青山”。
大桥镇是乳源践行生态发展理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乳源大力发展油茶种植业,促进资源变资产,荒山变“金山”,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格局。
小小油茶果,富民大产业。据介绍,乳源通过引导农户进行土地、山地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村集体收入增加,生态治理效果彰显。另一方面,油茶产业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优先解决了本地农民就业问题,油茶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实现“绿了山头、美了乡村,兴了产业、富了茶农。”
构建“产研销”产业链体系 助力茶油走出山窝窝
近年来,乳源逐步建立精致农业体系,油茶就是乳源精致农业具有引领性的产品。在乳源油茶种植基地,采摘后的油茶果经过清洗、压榨、过滤、加工等工序,一罐罐茶油精制而成,销往全国。
生产车间的茶油。新华网发(乳源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2022年,乳源油茶产业园获省农业农村厅批复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乳源油茶产业园以大桥镇、乳城镇、一六镇、东坪镇、游溪镇、大布镇为核心区,总体形成“一心两园两带三区”的空间功能布局,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了富有乳源特色的“共富果园”。
宝华农科是一家以油茶产业为核心主体的企业。在乳源,由宝华农科种植良种油茶面积有3万多亩,形成了一条集油茶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油茶产业链条。
“油茶虽然浑身都是宝,但光靠传统种植很难将油茶产业做强做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宝华农业科技负责人苑立俭表示,通过科技赋能,发展规模化种植,打通产业链是乳源油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多家科研机构的指导下,宝华农科对油茶生产工艺和研发环节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手段,对油茶从种植到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精准把控,除了用来榨油的茶籽,茶花、茶粕、茶皮等都陆续被研发成了数十种产品推向市场。
“从田头走向餐桌”,乳源油茶全产业链条增值潜力不断被挖掘,产业链越拉越长,打开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擦亮生态茶油“名片” 蹚出产业健康发展新路子
零碳蔬菜、碳中和牛奶、碳中和山茶油……当下,碳减排正渗透进食品行业,低碳生活成为风尚。
“这款茶油从原材料的获取到产品的生产运输全周期实现了‘净零’排放。”2023年9月,在以“中国健康油 茶油新势力”为主题的乳源茶油供销对接会上,一款“碳中和”茶油首次亮相在人们眼前。
零碳排放、有机认证、森林生态、零反式脂肪酸……近年来,乳源从四重标准推进乳源茶油品牌建设。乳源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乳源在坚持传统工艺和科技赋能的基础上,坚持严于国标,高于国标,制定乳源茶油的精制标准,打造口味纯正品质优良的绿色茶油。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乳源启动“乳源农业12221市场体系”,以此为契机,推进乳源茶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制定乳源茶油产业精制生产标准,助力油茶产业标准化健康发展,打响品牌,扩展市场。
此外,乳源还推出一系列茶油文创产品,展示产地品牌的新形象,加强乳源茶油的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