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袋管理方法如下: A.脱袋时,把菌袋运到菇场内,用刀片沿着薄膜袋子竖向割破,去袋取出菌袋,及时摆放。也可在菌袋一端留一点薄膜作帽子,摆放时,有利于防止霉菌污染。要边开袋取袋,边摆袋于菇床上。菌袋摆在菇床的竹木横架上倾斜度与地面呈70°~80°夹角,每行摆8~10袋,袋距3~5厘米,形成鱼鳞状,并注意小心操作,防止菌袋折断。 B.脱袋时间:选择晴天或阴天上午脱袋。在秋、冬季节,由于此期常刮西北风,菌袋表面易被吹干,因此要避免在有风天脱袋。 C.控制温度:温度高于25℃或低于12℃时暂不脱袋。可先把菌袋搬到菇棚排于畦床上,并在菌袋上划一条缝增氧待气温适宜时再脱袋。脱袋适宜温度为18~22℃,高于25℃菌丝易受损伤,低于12℃脱袋后转色困难。 D.及时覆膜:菌袋由室内搬到室外,如果脱袋的菌袋没有及时覆盖薄膜,突然由小气候转入大空间就会不适应,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必须一边脱袋,一边摆袋,同时把薄膜覆盖到畦床上。E.断袋吻合:局部被杂菌污染的菌袋,在脱袋时只割破未被污染部位的薄膜,并留1~2厘米,把受害部位的薄膜留住,防止杂菌孢子散出。若是污染部分大,可用刀把污染部分去掉,把未污染部分的菌袋收集在一起,进行人工吻合,一般经3~4天菌丝生长后,可形成整袋。转色:通过室内发菌培养,脱袋后的菌袋由于接触空气,湿度增大。菌袋的表面逐渐长出一层浓白色绒毛状的菌丝,逐渐倒伏,形成薄薄的菌膜,同时分泌色素,初为白色略带粉红色,逐步变为棕褐色, 最后形成一层似树皮状的褐色菌膜,称为菌袋转色。脱袋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转色需要8~12天,若气温低时要延迟3~5天。 转色期间的主要管理措施是: 首先,促进菌丝继续生长发育。脱袋后的菌袋,生活力弱、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差,因此,前3~5天要罩紧菇床上的薄膜,尽量不去翻动,使菌丝恢复生长。若气温超过25℃时,宜在夜间或清晨气温低时进行揭膜通风,白天在地上或菇棚空间喷水降温,但不要喷在菌袋上。脱袋后的温度以20℃左右为好,空气相对湿度以85%~90%为宜,并注意保持场内空气新鲜。 其次,控制营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