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晨报讯 一望无际的稻田宛若一片金色的海洋,随风起伏,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颗粒饱满的稻穗被齐刷刷地收入到车斗中。这是“禹上稻乡”今年秋收的场景。“我们耕地面积约3万亩,今年晚稻收成不错,亩产在1500斤左右,每亩比去年增产近90斤。”“禹上稻乡”相关负责人兴奋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余杭区积极打造以“稻”为基、以“创”为核的“禹上稻乡”新品牌,不断探索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在10月举行的第三届“禹上稻乡”开镰节暨丰收月活动启动仪式上,“稻香计划系列”正式发布,通过定制五条致富“新道路”,深入贯彻未来乡村、数字乡村理念,进一步做精品牌产业优势。如今,农业种植提质,土地利用提效,人才集聚效应凸显,数字赋能产销提能——“禹上稻乡”正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创新案例。

土地活起来

村民富起来

“禹上稻乡”涵盖余杭街道永安村、溪塔村等8个村,首创多村跨区域联合自主开发模式,通过共同开发村级留用地,打造地域品牌带动苕溪以北产业发展,实现从“环境美”到“产业美”的华丽转身。其中,核心区块永安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的56.85万元增至2020年的154.5万元,增幅达171.8%。目前,“禹上稻乡”产量较此前提升12%,耕地流转单价从每亩900元增长到每亩1500元,亩均收益从2000元提升到6000元。

在“禹上稻乡”建设进程中,余杭注重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和农业产业两大优势,8个村联合字节跳动、菜鸟供应链等10家头部企业成立稻香联合体,打通科技、人才、金融、产业等各类创新要素有序流动的通道,打造一个集生产加工、创新创业、互动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庄园“稻梦空间”。如今,不断有企业认领农田,通过短期租赁亲自体验耕种全过程或委托专人代种,经过盒马鲜生等大型电商平台推广,大米年销售额总计可达1600余万元。

目前,浙江省未来乡村实践基地、“禹上稻乡”专家指导站已经落地,前者将在浙江大学的技术支撑下为未来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规划设计,后者将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开展新技术产品应用试验,推动农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新村民”引进来

“老朋友”优起来

“只要是与农业挂钩,能不断延长产业链的人才和创新项目,我们都很欢迎。”这是余杭街道始终秉承的态度。今年的开镰节上,“稻香聚才十条”人才服务政策正式发布,为刚刚落地的“新村民”、深耕已久的“老朋友”量身定制“造梦”空间。

其中,为畅通人才服务通道,余杭街道推出“助推‘稻香贷’金融支持”“提供‘稻香盟’人才便利”“丰富人才活动内容”三条政策,通过才智并进、智力兼职、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吸引人才团队、创新载体来此发展。

入驻1个月来,“新村民”洪云峰每天都会带领他的短视频团队在“禹上稻乡”寻找拍摄灵感。“这是我第6次来‘禹上稻乡’,每次来都有不同的风景。云上菜地认领、机械化种植等丰富的创作内容让我决定留下来。”洪云峰告诉记者,“策划之初,街道就主动送来一批机器人,还请来工程师教我们编程,这批机器人也将成为我们本地账号的主角。”

在“禹上稻乡”,扎根这里的“老朋友”不在少数。淘宝神人“大米姐”姜章就是深耕这里的资深村民。去年,“禹上稻乡”引进创新创业企业19家、科技项目3个,并带动7户本地村民创业、100余位村民就业。

为了让“老朋友”不掉队,“禹上稻乡”还将加大培养力度,扶持培养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实践操盘手、技艺大师等人才,做优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同时,通过“师傅带徒”、校地合作、数字农业等项目,探索“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民技术人才的养成路径,借助创业沙龙、座谈交流、考察学习等各类活动,分享先进经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数字化跑起来

“乡村梦”造起来

今日的“禹上稻乡”,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正描绘出一幅未来乡村的生动画卷。种植户只需操作手上的遥控器,便能通过无人机实现对农田的病虫害防治和管理;只需站在“禹上稻乡管理驾驶舱”前,摄像头便能帮助他们时刻监测稻田里的一举一动。不仅如此,村企一览、众创云集、政策指导、就业指南、共享小院、人才稻舍、智能导览、稻香课堂等信息在这也一应俱全。

为进一步加码乡村数字化,余杭街道还与之江实验室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将在“禹上稻乡”成立数字化应用子公司,负责基地日常运营。未来,“禹上稻乡”将充分借助之江实验室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推进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创新创业、数字应用场景开发等方面开展长期、稳定、紧密和深入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