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7日讯缙云县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工作核心,积极谋划农民增收新思路,“六渠齐疏”科学引领,助推人民群众共享富裕。
培育主导产业,形成规模保增收。根据县情,全县确定茶叶、畜禽养殖、蚕桑等产业为县域特色主导产业,依托产业强乡(镇)强村创建工作,科学规划、全力帮扶,打造精品。全县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17个,500亩以上的基地26个,逐步形成了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麻鸭(禽类)养殖产业带、高山蔬菜产业带、蚕桑产业带和特色小水果产业带”。基地化、规模化带来了较好的效益,这些基地所产出的优质农产品在市场销售中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如上半年产出的春茶243吨,百分之百是名优茶,每公斤价格达157元,比上年同期价格提高39.5%,南隆村水蜜桃基地的水蜜桃不仅畅销本县,还畅销到温州、台州等地,笕川秋冬菇和舒洪镇地栽高温菇基地生产的标准菇价格今春以来均保持在5—6元/kg,比上年同期增17%。
壮大经营主体,带动农民齐增收。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充分发挥它们在农业生产、产业经营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依靠这些经营主体的壮大带动农民增收。全县经各级政府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15家,其中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1006万元,从业人员2500余人,带动农户增收6万多户。同时,注重农村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实现“办好一个专业市场,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如新建镇笕川香菇市场,不仅带动约5000户农户种菇致富,还带动交通运输、原辅料的生产加工、香菇的保鲜烘干等行业发展。全村1140户、共3766人中,有三分之一人口从事香菇种植或相关产业链,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165元,成了名符其实的小康村。到目前,全县建有25个农产品专业市场,涵盖畜禽、茶叶、蔬菜、水果、竹木、苗木、食用菌等方面,对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强化科技支撑,节约成本促增收。积极探索创新农牧、农渔、农林牧结合和水旱、粮经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重点在全县农村推广稻(茭)鸭共育模式、稻菇轮作模式、元胡(席草)单季稻、油菜—春玉米/夏甘薯等新型农作制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人才,强化科技农业意识,节省成本促进增产,最终增加农民收入。缙云是浙江茶产业扶贫的重点县,政府把夯实产业基础、科技种茶作为发展茶产业的切入点,积极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大力推广龙井43、龙井长叶、安吉白茶等无性系良种,做精茶产业,带动茶农增收致富。大源镇是一个革命老区,山高路远,经济落后,自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之后,外地来上门收购茶叶的客户明显增多,茶叶价格年年提高,2008年全镇茶叶收入160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5.5%,其中夏弄村人均茶叶收入2131元。截至目前,全县有无性系良种茶园33280亩,占茶园总面积50224亩的66.26%;培训茶农692人,经考试,共有273人获得了国家级茶叶加工(评茶员)合格证。
开展惠农服务,多管齐下谋增收。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充分发挥首席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以及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确保农技员覆盖到所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助推农民增收。县农业局开展以“送政策、送订单、送农技、送农资、送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五送”惠农服务活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为使种粮大户都能掌握科学种田的先进技术,今年备耕期间,农业科技人员为全县种粮大户专门送上了配方施肥,水稻病虫发生与防治,品种布局和农作物主推品种、早稻直播、水稻“五改”等相关技术资料供农户配套选用。运3综合农业技术,平均每亩可节约成本在25元以上,平均节支增收100元左右。县关工委与七里乡杜塘村结成帮扶对子,老科技专家们一方面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帮助当地村民搞好种桑养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桑葚制酒,桑芽制茶,桑枝条培育黑木耳,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实施综合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原本无人问津的桑葚,今年成了抢手货,以每市斤2元的价格被客商大量收购,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两万多元的收入。
实施下山搬迁工程,搭建平台促增收。深入实施农民下山搬迁工程,政府落实相关政策,及时补助资金,建设安置小区,通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让下山农民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确保他们能“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2009年全县确保完成农民异地搬迁2120人,力争完成3000人,实现整村搬迁达到总数的50%以上,重点做好农民异地转移集中安置点新碧一期及仙都农管处塘后安置点建设,总投资2800多万元,安置200多户近1000人口。在做好安置的同时,切实保障下山农民在个人就业、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享受的政策待遇,积极引导异地转移农民转产转业。政府广搭平台做好移民培训,在思想上扶志,生产上扶技,广开渠道引导移民就业,搞好供需对接,最终实现农民下山增收富裕梦。
引导自主创业,政策扶持助增收。多渠道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政府给予人力、物力、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出台来料加工业发展扶持政策,多途径整合来料加工资源,拓展业务种类,引导各乡镇确立各自区域特色,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打响“浙江省绿谷来料加工基地”品牌。县妇联作为来料加工的牵头部门,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在经费、营运、管理、市场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积极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重点扶强扶大一批“一手经纪人”,从而带动全村、全乡农民富裕。全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制度(省下拨100万元,县配套200万元,发放贷款900万元),组建1家小额贷款公司,在前路乡前路村、舒洪镇姓王村开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