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觉得,不考虑具体情况的实操经验不具有多大的借鉴意义,相反,有些原理则是相通的,但若仅讲原理又有“鸡汤”之嫌,所以,我把这篇经验介绍分为两个部分: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篇
记得知乎上有个问题“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早点知道?”下面有个高票回答说“太用力的人跑不远”,“努力不应该是某种被时常知觉的东西,意志力是短期内会用完的精神力量。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当坚持不再成为需要被言说的事实或是需要被排练的步骤时,它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挂在生活之上的负担”,这个道理,我深以为然。
所以,我要讲的一个原理就是“习惯”。
当一件事成为一种习惯,完成这件事的过程就丝毫不会觉得痛苦,或者说,这件事本身就没有一个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打个比方说,我的舍友曾多次跟我说,很佩服我能风雨无阻地坚持每天早起,但对我而言,这并不是坚持的问题,也不是自律的问题,这仅仅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但不得不说早起或者说“睡懒觉无能”这个习惯带给我非常多的好处,最重要的一点,因为是习惯,我并没有觉得有丝毫痛苦或者“悲壮”的感觉。
这个道理引申出来很多,那些“优秀”的人、“努力”的人,他们的这些“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为了方便大众归类的概括性描述,我相信,一个真正在“努力”的人对“努力”这件事本身是没有知觉的,他可能是专注的、享受的、或者遇到问题时也可能是痛苦的,但他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努力”的,因为这努力本身就不应该是一种感觉,仅仅是认真做事的态度和习惯。
因此,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的一点原理就是,培养好的、对身体和心理有益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这些习惯因人而异,可以包括早睡早起不熬夜、认真专注做事、心态平和,总之一定是要适合自己并且对自己有益的。
对我个人而言,我本身是一个四平八稳得稍显无趣的人,生活方面常年保持早睡早起的老干部作息、规律饮食、坚持运动,精神层面热爱中庸之道天然反感任何形式的激进,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在我看来,这两方面的习惯或者说性格特质是支撑我顺利度过过去一年的内在动力。至于这些习惯是否也适合你,这需要各位自行取舍,但无论如何,认真专注、心态平和这是做一切事都需要具备的素质。
方法论篇
关于司考
相信大部分同学早已着手准备,对基础性的问题已有了解,在此我仅以问答的方式就大家关心的几个常见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大三课程很繁重,我是否应该为了司考而放弃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
我不建议为了司考而放弃大三专业课的学习,但基础较差的同学除外。
有很多同学着急复习司考,上课时间都在听司考的音频,在我看来是得不偿失的,我始终坚持一点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干合适的事情,专业课堂上听司考课程,也就是说同时有两个老师在讲,我们姑且不算认真听讲的收获,但我相信,这部分的司考课程你未必能掌握好。
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一心不能二用的问题,其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即是否认真、能否专注。更何况大三有很多课程是很重要的,对于构建完备的法学知识体系必不可少,对想要考研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
就我个人而言,进入大三上,上课期间我就基本把手机放在宿舍里,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焦虑、培养了专注。这样说并非是想让大家都这么做,只是强调一下认真专注的必要性。
所以,我不鼓励大家为了司考考研不上课或不听课的行为,有两个例外:第一,你的基础确实很差又下定决心必过司考,你可以适当舍弃专业课,保证期末不挂科即可;第二,这个老师讲课真的特别水,这种情况下,不如复习司考。
2、听过一遍的课程感觉都忘记了怎么办?
用老钟的话说“repeat,repeat and repeat”。
相信我,没有人能听一遍就记住,你要做的是扎实基础,然后不断重复学过的知识,甚至到要进考场那一刻,你还觉得有很多知识没记住,没关系,那时候就告诉自己,忘记的都不会考。
3、怎样利用真题,真题要做几遍?
这个问题我不太方便回答,因为我确实一遍都没做完,但我的做法是不值得借鉴的,因为没做完真题临近考试真的很没底。
我的建议是,机构出的真题至少认认真真完成一遍,但做题的目的不是做题本身,是为了检验,所以,做题不是关键,发现问题进而查漏补缺才算关键。
4、要复习几轮才算合适?
至少两轮,精讲+强化,后期自己背
跟上机构课程的“大方向”,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
5、别人进度比我快好着急,怎么办?
这一点我要特别强调,不要跟别人比进度!!!
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增加焦虑,慢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跑去吧
我正式开始复习是去年7月7日,之前只听完了民法和刑法总论的一部分,有很多同学二轮都要开始了,但这个进度的比较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基础不同,掌握知识的速度、学习的效率都不一样,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着急,结合自己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制定自己的计划然后去执行就可以了。
6、司考和考研能否兼顾?
这个问题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大家看到很多能够兼顾二者的“幸存者”,但也应该意识到,对很多同学来说兼顾二者并不容易。这仍要考虑你的基础,包括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以及你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考虑你自身的情况,设置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目标,然后权衡实现的可能性,我的建议是,先司考,这期间坚持学英语,司考结束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考研。
关于考研
1、专业和院校选择
我报考的是法律硕士(法学),也就是俗称的“专硕”、“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硕士,专业硕士不区分方向、更偏重实践,大部分院校的专业硕士学制都是两年,山东大学比较特殊,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同为三年。
我是司考后才决定要考法律硕士,之前的目标一直是民商学硕,但司考后觉得时间紧张,加上以后有志于进入律师行业,想更多积累实践经验,就选择了法律硕士。之所以选择山东大学,一是因为我本身是山东人,性格原因对北上快节奏的生活并不向往;二是山大法学院去年搬去青岛,而我又恰好想在青岛发展。综合考虑之下选择山大。
在专业和院校选择的方面,我的建议是,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喜欢的城市、向往的生活方式,结合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选自己最有动力为之努力的那个。
2、考试内容及各科经验
政治(70分)
我的政治复习是从十月中旬开始,不算早也不算晚,因为是文科出身,高中政治有一些基础,这个在复习政治马原部分时有一些优势。
复习的主要参考书是风中劲草+肖秀荣1000题+肖八+肖四
期间没有听过课,一方面是时间紧迫,另一方面觉得没有听课的必要,政治考察的基本是你的记忆力,理解的部分占比很少。所以前期我的策略是主攻选择题,做1000题选择题部分+听风中劲草的带读,这个方法在我看来是很高效的。具体而言,1000题分章节做,把其中每章的错题再重复一遍并把题干衍生出来的正确说法整理出来,这个对后期选择题的提分很有帮助。同时,风中劲草在喜马拉雅FM上有别人录制的带读音频,利用零碎时间反复听,目的在于熟悉各种表述。政治复习后期主要是做肖八和肖四,特别是肖四,押题神准,主观题必背。
英语(77分)
我的英语基础算是比较好,高考140,四六级也是裸考过,还有一点,大二曾做过家教辅导一个高二学生,这期间基本把高中英语语法系统回顾了一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的考研英语复习节省了很多时间,算是无心插柳。
英语复习主要是做真题+背单词,后期练习了一下作文,总体而言,我在英语上花的时间不多,回报率比较高,但方法不便推广,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建议尽早开始。
专业课一(刑法+民法)(119分)
专硕考研刑法理论较为陈旧,很多观点和法考理论相左,譬如说在犯罪构成部分基本是沿用传统的四要件理论,如果你已经决定考专硕,建议在法考过后再开始刑法。民法内容和法考基本相同,复习起来较为方便。
专业课二(法理+宪法+法制史)(110分)
这三门难度不大,主要考察背诵能力,背的越全面得分越高。法制史部分考察的内容较法考更细致,分数比重也高得多,总之,好好背书。
近几年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法硕专业课难度有增大的迹象,但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记得越好考的越好,机构后期出的押题可以参考但不能迷信,好好背书是关键。
最后,引用曾国藩先生的话作为本篇结尾——“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记住:“不见其长,有时而大”,贵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