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和意义。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好!你们看我手里拿着的这是什么?对,一张旧的《人民日报》,大家一定很好奇,这张报纸是什么时候出版的,老师可以告诉你们这是1953年9月2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这是一个重大时刻,在这一天《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的口号中正式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的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著名的“一化三改”。

建国之初,我国还不是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农业、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发展。到1952年,国内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都已经被消灭。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三大改造提上日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什么要进行改造?又是如何进行改造的呢?今天就让大家和老师一起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一:农业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组:张毅豪、周俊晖、张宏伟、李景航

支持人:我们小组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情境思考题。

A 同学,手里有一只笔和一些笔芯,但只有半张小纸片。

B 同学,手里有精美的笔记本,但他没有笔。

C同学,手里有一只空笔壳,但一张纸也没有。

现在他们都想写一篇文章,该怎么解决他们的困境呢?其他三组请回答。(给予大家思考回答的时间)

师:大家看出来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新中国成立不久,广大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恨不得立马在土地上种出个金山银山。但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现实是当时每户农民平均只有十几亩耕地,很多农户没有耕牛、耕犁,生产工具缺乏,有些农户家劳动力也不充足。他们一家一户的也难以解决水利问题,一旦遇到水、旱、蝗虫等自然灾害,根本无力抵抗,对农户而言就是致命的打击。广大农民们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扩大规模,提高多种副业经营了。

1953年国家工业化建设已经开始,工业、城市需要大量农产品作为口粮原料。所以国家也需要把农业农民集中起来,推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合作才能共赢。

合作探究二:农业改造的方式。

第二小组:陈冰清、张佳辉

主持人:我们小组给大家准备的是一段材料和三个问题。

广东省广宁县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开始是由县委以互助组为基础吸收个别单干户,建起县里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红星社。

到1954年夏季相继建立起红太阳等四个社,初级社的特点是:农民把自己的土地加入合作社作为股份,合作社把土地、耕牛等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统筹安排。农业收获以后,既按土地股份分红,也按劳分配。这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引起了全县农民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农民们成群结队地到合作社去参观和学习,了解办社的情况。

红星社建立的第一年,遇上了60多年来最大的山洪。在严重受灾之后,全社44个劳动力奋力搬沙复田很快恢复了生产。这一年不但保证了全部沙堆田都插上了秧,还把19.3亩低产田改造成为了高产田。1954年该社较上一年增产了44.4%,而该社所在的乡当年平均增产率只有9.8%。

在先建成的五个社的带动下,1955年2月,全县初级农业合作社发展到了100个,参社客户数占总农户的4.4%。当年上半年,广宁县内自然灾害频繁,3.5%的稻田干旱。但在已建起的100个社当中,有96个获得了增产,4个保产,没有一个减产的。在这批社的影响下,秋收前全县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发展到了1522个,参社户数占总农户的81%,基本上实现了初级农业合作化。

1956年9月下旬,广宁县贯彻省委关于由低级社向高级社升级的工作指示,全县政治总动员,开始建立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实行收入全部按劳分配的高级农业社,到10月底,先后把原来的1522个社合并为384个高级社,参加高级合作社,走农户达到98.6%。

1、农业合作化的过程。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材料中明确提到了农业合作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了解农业合作化的三步走)

2、合作之后的成果。

增产增收。(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化之后实现了增产增收,进步剖析得出对农业的改造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的,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3、合作之后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土地的私有制过渡到集体所有制。(分析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认识到生产资料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

师:到1956年年底,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96.3%,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个体手工业是指使用简单工具,依靠手工劳动,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工业。比如说编篮子的,卖包子的,缝衣服的等等。从1953年起,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也采取了走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经历了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的组织人数已占全国从业人数的91.7%,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就基本完成了。

合作探究三:为什么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小组:潘萌

主持人:我们小组给大家准备的是两个扇形图。他们反映的是1953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状况,大家请看。

1953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雇工不到10人的工厂,占全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69.7%,而79.1%的企业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这两个扇形图说明什么问题?

生:这说明到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

师:有学者估算过,如果听任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自行分化、兼并、发展,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企业得需要300多年才能赶上欧美国家的企业发展水平与规模。而从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的自行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从国内来看,我们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是不容许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的存在。从国际来看,当时的欧美国家对中国是经济封锁、政治孤立的态度,这使得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让其自行发展是不现实的。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合作探究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

第四小组:蔡雅灵、黄嫣然

主持人:我们小组给大家准备的是一个人物介绍。

荣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跨世纪的商业王朝。今天我们所要介绍的主角就是荣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荣毅仁,他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是近代史上著名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全国解放前后,荣德生不舍离开家乡,荣毅仁毅然决定留下来陪伴父亲,而其他的荣氏子侄都纷纷离开了中国。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实现了新的复苏。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

1956年1月10日,毛主席亲自到已经公私合营的荣毅仁的工厂视察,这对当时上海的公私合营工作有很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1月20号,在上海举行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大会。上海市工商界代表向副市长递交了合营申请书,并当场获得批准。荣毅仁后来回忆说,当时在场的每个人都很激动和兴奋。对于大家最关心的定息问题,后来毛主席宣布说一律5厘,7年不变,还可拖个尾巴。大家十分开心。

荣毅仁曾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红色资本家”可以是指那个时代所有拥护社会主义,跟着共产党走的资本家。资本家是他们的身份,只要他们与资产联系就变不了。而红色是他们的政治态度,是他们永远跟党走的坚定态度。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形式

公私合营(在1954年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之前,国营经济就开始通过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逐步领导控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把他们纳入到了国家发展计划的轨道当中,1954年掀起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什么是公私合营?

公指国家,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公私合营就是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和平过渡。我国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并没有像当初的苏联那样简单粗暴的没收私人企业,把资本家扫地出门,而是分阶段的和平过渡,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形式:公私合营 政策:和平赎买

3、对荣毅仁最后说的那番话,你有哪些感想。

能够最后实现公私合营和平赎买,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与这些资本家的牺牲密不可分。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面前。他们选择了国家利益至上,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起步晚,在旧中国受到外国侵略势力、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自然经济的多重压迫,发展艰难。新中国诞生后,我们逐步扫除了这些障碍,改造完成后国家将给予这些企业资金、技术、人力的支持,促使其发展。比如说材料中毛主席参观的荣毅仁的申新九厂,公私合营后改名上海国棉二十二厂,改造完成后规模变大了,技术提供高了,工人的福利好了,有了自己的托儿所和职工医院。从1955年公私合营一直到1992年申新九厂累计上缴给国家的税收相当于每年可以再造一个申新厂。对于荣毅仁而言,失去的是个人利益,但对于国家的发展来看是大有好处的。

师: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速,改变过快等缺点,值得我们去反思。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我们上一节课学过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而实行公有制,即是这一课三大改造的完成,所以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复习巩固,课堂小结

三大改造,迈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底轰轰烈烈的三大改造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三大改造即对 、 、 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 运动。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 、 、 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 ”的形式,“ ”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迈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教学反思】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世界观处于形成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课关于三大改造的介绍,学生理解起来确实存在难度,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这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一种从历史史实出发,从历史背景出发去思考问题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是非观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