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B

琼农议字〔2021〕98号

对政协海南省第七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第0054号提案的答复

朱传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海南岛西部沿海海域大规模发展牡蛎养殖业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水产养殖行业的关注,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牡蛎养殖现状

据海南省2020年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省牡蛎产量1240吨,占全国牡蛎产产量的0.24‰,养殖面积2205.6亩,主要分布在海口、儋州、澄迈三个市县,年产值约5000万元,主要养殖的品种是采取木桩式吊养的近江牡蛎。目前海口市演丰镇东寨港建立的红树林人工湿地+演丰曲口近江牡蛎养殖基地,海区营养盐充足,饵料生物种类多样,年平均盐度25‰,目前通过筏式养殖吊养牡蛎2000亩,年产值近2800万元,澄迈县在花角湾采用泡沫筏养牡蛎,年产值超2000万元。

二、我省发展牡蛎的有利条件

一是海南省具有发展牡蛎养殖的优越环境条件。海南海岸线

约1944.15公里,沿海滩涂面积 399.80 平方千米,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2.57万公顷,发展牡蛎养殖具有一定现实基础条件。海南渔业资源不仅热带特色鲜明,而且种类十分丰富,其中,海南岛与沿海海岛潮间带生物种类经调查鉴定为6类100科340种,总平均生物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平均生物量为2949.56克/平方米,平均栖息密度为283.98个/平方米。海南岛具有漫长的海岸线、砂质海岸和众多的海湾,阳光充足,水温常年较稳定,特别是本岛西部沿岸水域,风浪较小,滩涂面积相对广阔,具备较大规模发展牡蛎养殖的地理条件。

二是海南省具备发展牡蛎养殖的潜力。据我省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海南省贝类养殖总量为2.10万吨,其中牡蛎0.124万吨,占比仅5.9%。据不完全统计,2020海南省牡蛎消费量约5.2万吨,消费经济2.08亿元,而主要产品靠从福建、两广地区输入,市场需求巨大,消费能力强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策引导、财政投入不足。一方面政府对发展牡蛎养殖等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不高,未充分利用政策性杠杆补贴带动养殖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牡蛎养殖行业的发展指导意见,目前我省的大部分牡蛎养殖模式都是养殖企业或个人自发进行探索式养殖,很难形成规模养殖和稳定的产业链。

二是牡蛎养殖潜能优势开发不充分。牡蛎养殖在我省具有较长的历史记录,但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由于受制于地域性的海洋环境,缺乏大量的政策资金支持,也没有对贝类等相应生产活动的一般性规律总结,牡蛎发展模式仅停留在小规模试点阶段,并未形成大规模推广应用之势。

三是牡蛎养殖技术研究比较薄弱。牡蛎养殖的技术应用和体系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很多基础性的研究还属于空白。由于缺乏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的支撑,尚未形成牡蛎养殖所独有的发展模式,也并未在养殖技术层面取得实质性的技术突破。

四是牡蛎养殖苗种繁育仍存在瓶颈制约。目前我省主要养殖的是近江牡蛎,对于生长速度快,个体大,抗逆性强,耐高盐的单体牡蛎或三倍体牡蛎的的繁育技术还不成熟。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科学编制碳汇渔业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编制发展规划并逐步推进。在我省现有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海洋碳汇渔业发展规划,并将牡蛎等经济贝类发展规划纳入其中。政府在编制规划时,应考虑划定相应养殖海域,根据目标要求,制订近期、中期、长期目标,逐步推进。探索建设碳汇渔业示范区,鼓励并引导渔民大力发展碳汇渔业,推广牡蛎等虑食性贝类增养殖。筹划推进大型生态养殖基地建设,以“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为主要区域辐射我省西部沿海地区,以“琼海+文昌+万宁+陵水”为主要区域辐射我省东部沿海地区,以海口演丰曲口+西秀镇南港为主要辐射区域,着力打造一批海上碳汇基地,近海牡蛎养殖基地,培育赶海拾贝、海鲜餐饮休闲渔业示范区。

(二)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建立科学支撑体系

加强碳汇渔业的基础研究,探索碳汇渔业养殖技术,解决制约碳汇渔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渔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支持牡蛎等经济贝类的苗种繁育的技术突破。探索经济贝类试验和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海水贝类增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我省牡蛎等贝类养殖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苗种问题,近几年正在发展中的牡蛎、文蛤、扇贝的养殖还处于试验推广阶段。若育苗技术成熟后,可充分利用海南丰富的珊瑚礁礁盘资源,发展岛礁性贝类的增养殖。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6月22日

抄送: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省政府督查室;

联系单位及联系人: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养殖处,何明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