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又名:钳鱼,是鮰科、真鮰属鱼类,原产于北美洲大陆。斑点叉尾鮰为温水性鱼类,杂食偏肉食为主,适应水温0~38℃,最适温度21~26℃,15℃以下摄食减少,生长减慢,正常生长DO要求≧3毫克/升以上,在水温25~35℃,其溶氧室息点为0.95~1.08毫克/升,pH值在5~9.0之间均可生存,而以6.3~7.5为最适范围,盐度适应范围为0.02%~0.85%。于1984年引入我国,早期主要在湖北、川渝地区养殖,目前在湖南、湖北、广东、安徽、江苏、江西等主要水产养殖省份均有分布。2001年首次加工成鱼片出口美国,2007年起受到美国贸易限制措施,斑点叉尾鮰出口减少逐渐转为内销为主,2019年年产量已达29.77万吨,其中广东省占全国产量的15.77%,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名特优水产品之一。
经历近20年的国内市场培育以及近年来预制菜的兴起,斑点叉尾鮰因其肉质鲜嫩、无肌间刺、出肉率高、易加工等特点广受消费者和加工企业欢迎。然而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攀升、饲料的不合理使用、水质污染、苗种退化、病原传播等系列问题,近年来斑点叉尾鮰养殖病害频发、药物残留超标等,导致养殖户损失惨重已严重威胁到斑点叉尾鮰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广东地区斑点叉尾鮰养殖模式设计、苗种投放管理、日常饲养管理、病害防控、越冬管理等关键环节入手,重点介绍养殖户生产中的难点和痛点,将为斑点叉尾鮰的绿色健康养殖提供新的应对思路。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养殖模式、饲养管理、病害防控、越冬管理
图1 斑点叉尾鮰商品鱼上市
一
养殖模式设计及饲养管理
1. 斑点叉尾鮰鱼精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分布在广州花都、肇庆、中山、珠海、江门等地,茂名地区近年来也有所增加。放养密度一般在叉尾4500~8500尾/亩不等,1.5~2亩配套1台增氧机,搭配大头扁鱼,底层鲫鱼或者鲮鱼,一次放足,分批捕捞上市,主要以0.8~1.6斤/尾规格走加工厂渠道,1.5~2.5斤/尾走市场流通渠道,养殖周期在6-15个月不等。该模式养殖技术要求较高,投喂管理、水质病害管理都需要专人负责,饲料选择叉尾专用料为主。
2. 斑点叉尾鮰搭配罗非/草鱼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广州花都区域为代表,肇庆、江门、惠州等地也有分布,放养密度一般在叉尾2500~4500尾/亩不等,3~5亩配套1台增氧机,混养罗非鱼500~1000尾或草鱼50~200尾不等,搭配大头扁鱼,底层鲫鱼或者鲮鱼,一次放足,分批捕捞上市,上市主要以普通市场流通为主。一般草鱼/罗非鱼达到规格后先上市,然后叉尾再集中上市,养殖过程使用草鱼或罗非料为主,该模式灵活、易操作,资金、管理要求相对较低,抗风险能力强,养殖周期全程8-15个月,一般4-5个月可以开始获得收益。
二
苗种投放管理
目前斑点叉尾鮰苗种繁殖主要集中在湖北嘉鱼县和四川眉山,广东省主要采用规模养殖场或苗种场将稚鱼(水花)或者幼鱼(朝苗)引进二级标粗培育后再做种苗销售或商品鱼养殖。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周期长、病害较多,尤其是幼苗期的小瓜虫、指环虫、细菌性肠炎等发病较多技术难度较高,规格差异大等,所以推荐普通成鱼养殖户尽量选择越冬后,规格在10~30尾/斤大规格种苗为宜,放苗时间尽量避开4月份的梅雨期,一般推荐2-3月或者5月投放苗种。
三
主要流行病害及防控
1. 病毒性疾病
引起斑点叉尾鮰病毒性疾病的病原为: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channelcatfishvirusdisease,CCVD)。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主要以预防为主,应尽量避免苗种携带病原引入、加强日常保健预防、合理放养密度和饲喂管理。
图2 斑点叉尾鮰两种养殖模式
A精养鱼塘成鱼上市;B精养鱼塘;C叉尾草鱼混养塘成鱼上市;D叉尾草鱼混养塘。
2. 细菌性疾病
斑点叉尾鮰典型流行细菌性疾病为: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和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iniae),流行季节水温以18~38℃为主,发病初期主要体现为吃料减慢、鳃丝红肿开叉、零星偷死,无典型症状,中后期爱德华氏菌表现为头颌有典型隆起血带甚至开裂“爆头”;中后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表现症状为:肠道积水、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肠道套叠;中后期链球菌表现症状为:眼球充血突出、鱼体死亡前呈不规则游泳状态并伴随有“转圈”的神经症状。防控策略要坚持“预防为主、定期保健、环境优先、对症下药”的方针。苗种投放前鱼塘彻底清塘,推荐生石灰100kg+茶麸20kg/亩模式,可以彻底碱化底质、杀灭野杂鱼和螺类,同时维持适当基底肥力有利于后期水体藻类平衡。每年4月份开始,坚持每月定期补充微生态制剂(乳酸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2~3次,内服保肝利胆中草药配合益生菌和必要的维生素定期保健,苗种期间尤其禁止抗生素原粉的使用。
3. 寄生虫疾病
对斑点叉尾鮰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原主要为:苗种阶段的小瓜虫、指环虫,成鱼阶段的三代虫、指环虫、锚头鳋。防控策略为:适当提升水体肥度,维持透明度在30cm左右能减少小瓜虫、锚头鳋发生几率,寄生虫流行高峰期“梅雨季节、白露前后”提前使用中草药、精油等内服驱虫预防。特别提醒斑点叉尾鮰鱼属于无鳞鱼对指环虫常用药:甲苯咪唑、代森锰锌均非常敏感,禁止使用。
图3 感染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鱼体
A患病鱼体体表大量褪色斑;B患病鱼体体表出血;C患病鱼体肠道淡黄色液体、严重有结晶;D体表干烙状斑点。
四
越冬前后的管理
每年早春2-5月都是斑点叉尾鮰的一个死亡高峰期,其主要原因总结一下几点:
1. 越冬前投喂过多,内脏出于亚健康状态,腹脂含量高,低温冻伤增加发病几率。
2. 秋冬季节疏忽水质管理,氨氮、亚盐指标长期超标,鱼类出于慢性中毒状态,早春天气变化大引起倒藻、水体对流、返底、泛池等。
3. 春节期间鱼价较高,越冬后迫不及待加大投喂,鱼类冬季摄食减少,肝胆肠胃并未适应诱发急性肠炎。
4. 越冬池塘水质较为清瘦、浑浊,寄生虫(小瓜虫、锚头鳋为主)发病几率增加,诱发细菌真菌性疾病感染。
图4 斑点叉尾鮰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鱼体
A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后出现肛门红肿症状;B感染爱德华氏菌后出现头顶“血带”;C斑点叉尾鮰感染链球菌后身体弯曲、头顶“爆头”;D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后出现“套肠”。
防控应对策略对应诱发因素相应处理, 总体策略:提前调水改底、控制投喂、提升肥力、从肠计议。
作为广东省罗非鱼、草鱼养殖主产区的粤东、粤西地区转养斑点叉尾鮰比较容易,混养模式可以选择使用价格相对便宜的中高档罗非料即可。一句话总结:斑点叉尾鮰在广东省是一条非常具有前景的经济鱼类。
图5 斑点叉尾鮰投喂过多导致腹脂率占比高
A、B图中黑色箭头指向处为腹部脂肪。
文|广州市增城区农业农村局 梁海燕
广州市牧渔佳音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余明海
文章摘自 2023年第3期《海洋与渔业》杂志
美编: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