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和“研”结合是可行的,“产学研”相结合是很难的

后者多半是句口号和会议议题

国内高校里面真的能走上学术道路、有打算以此为生(先不考虑可行性)的学生,占总体比例不高。正走在学术道路上的,有一部分对学术没有激情,没有目标,没有情操。

学生从高校出来,总归还是要谋生找饭碗。市场决定需求,学生可以没有市场需要的技能,但是不能缺了眼界。高校缺乏培养市场能力的环境和需求压力,但是不能推卸拓宽学生眼界的责任。

除基础学科外,工程性、应用性的学科需要授课人具备实时的职场眼光和岗位经验,有接私活、在外开公司的授课人一般都比较合适。但大多数学校缺乏这样的授课人。

一方面给予这类具有实践经验的人的钱太少,人家不愿意来;即便是来了,有限的课时能讲的东西也很泛;制度和考试规则上歧视这类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学生也不重视;另一方面国内高校目前的一干残酷晋升制度,比如职称制度,留不住真正有能力和有市场经验的人;能力经过市场考验、眼光能够放得长远、又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去实践的导师,凤毛麟角,活下来的大部分人,多半也是挣扎在乌烟瘴气的国内学术圈和学校行政权力与资源的争夺之间

好的授课人太少,留下来的就是知识结构陈旧、授课能力老套、甚至混吃等死的一干教师。曾经多次在多所学校课程开课时听过一句话“不学好我的课,你们以后就没有办法xxxxxx,不会xxxxxx,找不到好工作”

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课程考试、考勤制度上,缺乏对用人市场的了解,缺乏对行业技能需求的充分认识,最后毕业就失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