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坝乡学房村积极探索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充分利用现有万亩林地与自然优势,发展林下种植,打造特色研学点,走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清晨的阳光刚洒向田野,中坝乡学房村的黑色大棚内,一个个褶皱状撑开的“伞盖”为这个大棚带来了生机,羊肚菌种植户林合贵早早进棚忙采摘,装菌的篮子一会儿便装满。
中坝乡学房村村民 林合贵:
2020年10月开始试种,种了五分地,主要是总结种植经验,去年收入一万多元,今年扩大了规模,种了五亩左右。
林合贵说,他家的五亩地以前都是种蔬菜,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试种羊肚菌发现效益后,蔬菜地都改种成羊肚菌,每斤能卖60至100元。
中坝乡学房村副主任 陈伟:
2016年就开始种植 羊肚菌,试种了约一亩,收成100多斤,市场比较好,第二年我们有了市农科院的支持,产了四百多斤,收入三四万元。
被称为“菌中之王”的羊肚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较好的市场。市场、经验、技术的支持,坚定了学房村发展羊肚菌的底气,发展规模从最开始的一亩到现在十余亩,时下正值羊肚菌采收期,大家都在棚内采摘。
中坝乡学房村副主任 陈伟:
羊肚菌是林下仿生种植的,我们村林地比较多,几万亩的林地非常适合林下仿生菌的种植,我们准备依托林下仿生菌种植把全村范围内几万亩林地充分利用起来。
学房村除了在产业上下功夫增加村民收入,还依托自然资源,利用村集体经济打造了“乡约学房”研学教育基地,以农耕文化为内涵,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以300年历史的蘑菇坝徐家大院为中心建立红色教育基地。
“乡约学房”研学教育基地内,潺潺溪流伴着茂密修长的杜仲林,一个个色彩斑斓的轮胎将草地装点得愈发俏皮。“老宅文化”“杜仲茶制作”等特色研学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此体验观光,村上还与教育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
中坝乡学房村副主任 陈伟:
去年研学点的运行增加了几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下一步将结合学房村的地理环境、森林资源和传统文化等,把研学点做得更好,增加更多的收入。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学房村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发展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增加村民收入,也让蘑菇坝从一个“山窝窝”变成了当地人口耳相传的研学基地,让乡村更美、村民更富、产业更兴旺。
2021年,学房村人均纯收入达22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余万。2020年,学房村被命名为“四川省文明村”,2021年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