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晃一枪的答案优质不优质,她自己说了不算。
所以,我只想讲讲如何写一个让自己满意的长答案。不过我不想去改楼主的提问。
我来知乎上写回答或专栏,与其说是为了他人,不如说首先是为了自己。我是很赞成侯捷老师在
(转)侯捷:发表是最好的记忆
中的这些观点的:
「我在写作过程中获得了沉淀、学习、与成长,心得则以我最喜欢的方式与成份整理下来。说方式嘛,必须自己看了不厌不愧,喜悦自在;说成份嘛,必须足够我日后回头检阅时有足够的饱足与方便。通常,能够让自己满意的,也能够让别人满意。自己想吃的面,绝对不会放馊水油。没有什么比又帮助别人又帮助自己,再好的事了。」
在知乎上,我很少接受邀请回答问题,答题主要是为自己的兴趣,如此,我就不会把答题当作负担。我会为了自己的兴趣一次次上来完善自己的答案,所以大家可以看看我的知乎主页上的数据:
我的编辑次数算是比较多的,这或许今后可以作为大家判断一个回答是否算得上耐心的参考数据。不过,我依然不认为自己的回答就够得上优质,我只是敝帚自珍,喜欢拾掇自留地。我愿意享受自己对自己比较满意带来的成就感。
作为编辑,旁观我合作的作者们,无论是写作
暗时间 (豆瓣)
的
@刘未鹏
,还是写作
编程之美 (豆瓣)
的
@邹欣
,以及写作
浪潮之巅(第2版)(套装上下册) (豆瓣)
的吴军博士,他们都很有耐心写长答案(一本书可不就是一本超长的答案),不仅写,还反复修改,使结构优化,语言简练优美。我想,他们大概如侯捷老师所说,如此写作,首先也是为了让自己满意。
铺垫了这么多,我想说,要想写一个让自己满意的长回答,首先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对这个问题自己有长期的思考积累,如此便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但是,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也不能着急,不妨估量一下说话需要花的时间。如果发现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写完,就不妨先把关键词写下来,这一步我感到很重要。前不久,一位作者给我发邮件说:“我想了好些题目放在草稿箱里,但我没有把当时最基本的思路写下来,结果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当时的思考路径了。” 这个教训我也有,所以我渐渐养成先写个草稿的习惯,这个草稿包括这些要素:主题,案例来源,知识点。一般这几个要素一备忘,日后再打开草稿时,思维就会被唤醒,不至于想不起来了。
今天收到人文课程班一个同学L的来信,信中写了她和Y老师的对话:
L:我在憋明天的作业,写点东西好难!看书的时候有很多体会,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也许还是不敢于表达,正在努力学习表达中
Y:我总是劝你们不要想着当文章写,而是写札记,一条一条,像微博一样
L:有点感想就写一条这样?那我可以整理几条出来...
Y:是啊,思想没有成体系,又要强行整合,就会很苍白无力。合适的形式很重要。我想看到的读后感就是批注式,但是要把一点小想法表达清楚。
Y:比如讲个自己故事与原文对应之类,或是质疑,或是赞叹。
其实类似的建议我也多次给过L,但她似乎没印象,不过这次Y老师的建议她记住了,并去实践了一把。希望她能坚持。
===
他们的对话,也是对楼主问题的一个回应。
楼主面对长答案有些压力,可能还是因为没有养成先通过打草稿,把长答案的结构思考清楚的习惯,因此不清楚这个结构需要哪些模块。再加上一开始就让自己扛上了“优质”的担子(不知楼主是以什么样的长答案作为“优质长答案”的标准的),这样就容易因对困难的笼统想象而滋生恐惧。而优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练习。
现在我辅导11岁的女儿写功课,我对她说的最多的,就是告诉她要学会为各科作业“打草稿”,因为打草稿,是把一个人脑子里混沌一片的想法先整理出一个粗的轮廓的必要过程,因为再粗的轮廓都意味着问题开始有了边界。人的恐惧首先来自对问题没有边界感,没有边界感当然就觉得抓不住。
优衣库设计总监佐藤可士和在
佐藤可士和的创意思考术 (豆瓣)
这本书里生动地讲了他是如何给自己的创意打草稿的,推荐给楼主和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