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管护草莓
玫瑰庄园
从2006年开始,郊区河底镇东村人成立了市冬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先后建起了140多个日光温室大棚和150多个简易大棚。这几年,村民开始尝试种植特色农作物,靠打“差异战”来增加收入。
6月25日,郊区河底镇东村村农业经纪人李治的电话响个不停,村里大棚种植的黄瓜、西红柿、豆角等蔬菜已陆续进入成熟期,市里的蔬菜客商纷纷提前给他打电话下订单。“俺村,像我这样的蔬菜‘二道贩’还有3个。俺们都是帮村里人卖菜的。”李治打趣说。
近几年,东村人不仅大棚蔬菜种得多又好,而且销售渠道广。从2006年开始,东村村成立了市冬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利用土质深厚且肥沃疏松、昼夜温差大、周边无工矿污染的有力条件,先后建起了140多个日光温室大棚和150多个简易大棚。“种了这么多年菜,村里人已经有了种菜卖菜的经验。这几年,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特色农作物,靠打‘差异战’来增加收入。走,咱们去大棚里瞧瞧。”村党支部副书记侯海文说。
沿着村硬化的道路向山上走去。一个个大棚整齐地在山上“排列”着,经过日光照射,格外显眼。来到一个日光温室大棚前,村民李彦斌正在大棚外乘凉。“棚里太热了,俺出来透透气。”走进大棚,闷热的空气令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棚里绿意盎然,尖尖的豆角挂在藤蔓上,长势喜人。李彦斌说,他除了种大棚蔬菜,还在山上种着一亩玉米。“还是种蔬菜划算,一个棚一年能挣上万元。”从开着拖拉机走街串巷到处卖菜,到有人上门收购,再到游客来棚里采摘,李文斌在种蔬菜的道路上信心越来越足。
东村村有近三分之一的村民种植大棚。在形成规模种植的同时,会不会加剧村民之间的竞争?说到这儿,李彦斌挥手指了指旁边的一个棚说:“俺们村是差异化种植,有的种西红柿、有的种黄瓜,还有的种玫瑰,家家户户各有不同。你看,旁边这个盆里就种着草莓。”
走进草莓大棚,村民曹瑞明正在棚里给草莓掰叶。他说,家里共有3个大棚,过去一直种着蔬菜。当了解到村里没人种草莓,就在前年腾出一个大棚试种草莓。如果效果好,今年他打算把另外两个大棚也种上草莓。“村里结合市场需求,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帮大伙儿一点点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更有利于大棚种植的长远发展。”侯海文说,东村村支“两委”还积极同我市的超市对接,帮助村民寻找销路。
在东村,加入蔬菜种植队伍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紧盯市场,信息化种植。市场需要什么种类,他们就种植什么蔬菜,并且根据客户需求开展订单种植。为了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村民李小红还引进了食用玫瑰花,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带动了村民就业,形成了从种植到销售、加工为一体的玫瑰花产业链。
刚刚举办过玫瑰采摘节的七凤帝玫瑰庄园,李小红种植的玫瑰花已渐渐枯萎,一片绿色中隐约能看到粉红色的花朵。“到了6月,玫瑰花就开始掉落了。我们之前就已经把新鲜的玫瑰花采摘下来,放在空地上晒干。之后可以制作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等玫瑰产品。”李小红说。
如今,东村村的设施蔬菜产业已逐渐走向成熟,特色种植正在起步。侯海文说,乘着乡村振兴这股“东风”,东村村将对蔬菜的种植品种、生产规模、无公害种植等方面加大科学指导力度,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引导菜农转型,在玫瑰花节的带动下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让菜农不断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