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种菇人的全部,但在国家大局里,只是一个细小的分支,对它的管理,只能靠地方政府和行业自律。

实际上,食用菌对一些地方也是分量很重的,特别是称作**之乡、**大县的地方,这里往往都成立有专门管理菌业的机构,一般称作食用菌管理办公室。

有了专业机关管理菌业,是一件好事,但怎么管却是个大问题,管好了促进菌业健康发展,管不好或者流于形式,则有害于菌业发展。

各地菌办在管理菌业的过程中,也可谓费尽了心思,想出了不少招数,有些还是挺不错的。下面就以福建古田2017年食用菌管理措施,来说说这个事:

一是给菌菇种植办保险。古田县通过太平洋保险在菌包生产企业大力推动银耳保险业务,通过引入保险化解菇农生产风险。东北一些地区也在尝试为菌菇种植入保险。食用菌种植,一次性投入大,风险高,一旦出现失败,不仅当年没有收益,而且没有了下年投入的本钱。由菌办牵头,推动保险机构,给食用菌种植上保险,可平滑这一风险。

二是大力进行食用菌种植的环保整治。古田县对菌包厂、烘干厂和工厂化企业进行环保大整治,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撑、资金扶持和奖惩结合等办法确保企业达标排放。食用菌种植要求有洁净的自然环境,但如果生产企业和种植户在食用菌种植过程中,不注意进行环保处理,不仅不能保持菇场附近环境条件,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整个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由政府机构来强制出台标准,进行环境方面的管理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三是给食用菌种植设施颁证。古田县对符合登记条件的企业与农户予以颁发食用菌类设施登记证,确保企业和菇农抵押融资,解决资金困难。食用菌种植一方面需要大量现金投资,一方面又有菇棚等设施,但拿种菇设施去直接抵押贷款,银行未必认可,现在由专门机构对种菇设施统一登记统一颁证,并与金融机构协调贷款,那种植户贷款就方便了许多。

四是全面推进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开发。古田县加快菌业研究院加工中心建设,加大对食用菌多糖、固体饮料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食用菌种植规模快速扩张,造成了食用菌产量大幅度提升,一定程度上,或者说在某些品种、某些地区出现了供大于求,如何消化掉这些产量,光靠原菇直接消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推进食用菌深加工产品的开发,这里面的市场巨大,对原菇产量消化贡献大,把这件事推动好了,才是解决菌业问题的真正出路。

古田县在食用菌种植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无论是种植技术、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都很有影响力。当地菌办的做法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解说。

要再说的是,各地菌业有各地的特色,菌业管理部门职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地菌业发展水平。菌业管理部门,在对菌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和菌业自身特点,要符合当地实际、保护种植户利益、构建公平竞争环境,推进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