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常规水质理化指标
养蟹池塘的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水质物理和化学特性要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河蟹养殖的水质标准:溶氧量要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应保持在7.0-8.5,氨氮应保持在0. 2-0.3毫克/升。
一、溶氢
溶解氧是指水中溶解的分子态氧的含量,简称溶氧,一般用每升水含氧的毫克数(毫克/升)表示,它是河蟹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也是水体中最主要的理化指标。
1.水中溶氧的两个来源
(1)从空气中溶解(约占10%),大气中氧的溶入仅局限于气一液界面上进行,所以表层以下溶解氧的补充只能依赖水体的物理搬运,靠上下对流、水平混合来实现,底层水缺氧的问题比上层突出,停滞水体比流动水体严重。
(2)水中植物,特别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产生氧(约占90%)。
2.池塘中溶氧来源和消耗
池塘中溶氧主要来源如下。
(1)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照、温度等影响较大)。
(2)空气溶解(与风浪、水体的水平和垂直移动有关)。
(3)增氧机或增氧剂的使用。
(4)补水增氧等方面。流水养殖池以补水增氧为主。
而水体中溶氧的消耗则包括水生生物及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代谢耗氧,池水、底质中有机物等还原性物质的分解耗氧等方面。
正是这种增氧、耗氧的过程,形成了池塘中溶解氧的分布和变化,池塘中的溶氧变化规律主要有水平变化、垂直变化、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这四个变化规律以溶氧的昼夜变化和垂直变化关系最为密切,它们同时产生、互相关联又互相制约,显示了池塘溶氧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对养殖的动物影响也最大。
3.水体中溶氧昼夜变化的特点
(1)日出后,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增氧作用超过耗氧作用,使水体中的溶氧含量逐渐增高,经过整个白天的积累,在日落前达到最大值。
(2)日落后,光合作用基本停止,而水生生物及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代谢耗氧并未停止,使得耗氧作用大大超过增氧作用,水体中溶氧迅速减少,经过漫长黑夜的积累,到日出之前水体中的溶氧达到最小值。
4.水体中的溶氧在空间上(垂直)分布
白天表层水中溶氧多,饱和度可达200%以上;底层水中溶氧少,饱和度为40% - 80%,甚至更低;中层水中的溶氧随深度增大急剧减少,形成一个“跃变层”。晚上,特别是下半夜,溶氧浓度不断下降,垂直分布趋于均一。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关系水产动物的生存与繁殖,河蟹所需的溶解氧在5-8毫克/升,最低4毫克/升以上。保持水中足够的溶解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和降低有毒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的含量。轻度缺氧河蟹虽不至于死亡,但会出现烦躁,呼吸加快,生长速度减慢;如溶氧过低,将减弱蟹的吃食量和代谢能力,降低生长速度,甚至出现停止吃食或造成缺氧死亡。
蟹池增加溶氧的应急措施是合理地使用增氧机、机械加水、使用增氧剂如过氧化钙、粒粒氧等。
二、pH值
pH值是养殖水体的一个综合指标,水体中的pH值会随着水的硬度和二氧化碳的增减而变动。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池中大量二氧化碳,导致池水pH值升高,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分解,又会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微生物的厌氧呼吸会产生有机酸,这些都会降低池水的pH值。因此,一个池塘的pH值在一昼夜有明显的波动,池塘中pH值通常随着日出逐渐上升,至下午达到最大值,接着开始持续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反复。因此池塘中下午的pH值一般高于上午。
pH值偏酸性的水,可使河蟹血液中的pH值相应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造成河蟹活动能力减弱,新陈代谢强度降低,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可采用生石灰定期全池泼洒,提高水体pH值,每次每亩用5- 10千克,根据pH值高低适量使用,但要注意避开河蟹蛻壳期泼洒。蟹塘pH值会因藻类要进行光合作用大量消耗二氧化碳,导致水中的重碳酸盐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氢氧根离子,消耗酸性物质,使得pH值升高。一般情况下,水越肥.pH值絨高 nH值讨高可能导致河蟹鳃部腐蚀,使河蟹失去呼吸能力而死,而pH值升高的同时,氨氮的毒性也跟着增大。因此蟹池水中的pH值一般需控制在7.5-8.5。
降低水体pH值,首先要观察水色,控制好藻类的数量,及时清除有机物。pH值过高时建议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醋酸1-1.5千克,或池水中浮游生物太多,可用明矾调节,每亩施用明矾0.5-2千克全池泼洒。
三、氨氮
水体中的氨氮是非离子氨和离子铵的总量,水体中的氨对水生生物构成危害的主要是非离子氨(分子氨NH3)。分子氨极易溶于水,形成NH3. H20,并有一部分解离成离子态铵NH4+(无毒)。鉴于NH3、NH4+、OH-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氨的毒性较大程度上取决于pH值以及总氨浓度,另外,温度也决定非离子氨在总氨中所占的比例,一般而言,随pH值及温度的升高,非离子氨比例也增大。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池塘中氨氮过高的问题,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给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1.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1)慢性氨氮中毒危害。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鱼和虾蟹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
(2)急性氨氮中毒危害。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2.水产养殖中氨氮的来源
水产养殖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虾、蟹排泄物,腐烂水草、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
(1)水体中氨氮可以通过硝化及反硝化作用转化为N0ˉ3-N或以N2形式散逸到大气中,部分可被水体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只有当池水中所含总氮大于消散量时,多余总氮才会积累在池水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鱼、虾、蟹中毒。
(2) NH4+是浮游植物的肥料,几乎所有藻类都能迅速利用它,而它主要由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分解产生,但硝化作用消耗溶氧,特别是非离子氨,对河蟹有较强的毒性,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生长,损害鳃组织,加重病害。
(3一般池塘中氨氮浓度不超过0.2毫克/升,低于0 05毫克/升说明水质比较瘦,需要及时追肥,培养优质生物饵料;高于0 3毫克/升,则可使用芽孢杆菌类的生物制剂降低氨氮含量。
3.水体中氨的调节
(1)清淤、干塘。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暴晒池底,使用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对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强水体对pH值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微碱性。
(2)加换新水。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要尽可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3)增加池塘中的溶氧。在池塘中使用粒粒氧、养底等池塘底部增氧剂,或经常开动增氧机,可保持池塘中的溶氧充足,加快硝化反应,降低氨氮的毒性。
(4)加强投饲管理。选用优质蛋白原料,避免过量投喂,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EM菌及活性干酵母调整水生生物肠道菌群平衡,通过改善水生生物对饲料的利用率而间接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
(5)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光合细菌、降氨灵等富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态制剂,并配合拋撒粒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增加池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6)养殖中后期使用沸石粉(15 - 20克/米3)或活性炭(2-3克/米3)改善底质,吸附氨氮,降解有机物。
(7)定期检测水中氨的指标,如果氨氮超标,早发现早处理。
对有藻色水体,晴天上午施用沸石粉10- 15干.克/(亩.米),2小时后泼洒光合细菌2-4升/.(亩·米)。夜间8:00~10: 00施放粒粒氧。
对没有藻色水体,第一天上午泼洒磷肥(过磷酸钙)2. 5-5千克/亩,第二天上午用降氨灵250 - 300克/(亩,米)浸泡2小时后泼洒。当天夜间施放“粒粒氧”。
请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或在今日头条搜索{吉山花瑶}个人主页可以查看我的更多作品,今日头条会对关注者推送我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