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看广东,广东渔业看佛山。
佛山淡水养殖历史悠久,水产养殖业已成为佛山现代都市农业的支柱产业。2021年,佛山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3.29万亩,产量75.78万吨,淡水养殖总产量、亩产量、亩产值等多项指标领跑全省。
作为广东乃至全国淡水养殖大市,佛山1998年就首次提出鱼塘改造,淡水养殖产业伴着城市变迁逐步迈向改革“深水区”。今年4月,佛山更是朝着全市52万亩鱼塘发出集体改造的号角。
5年,52万亩,史无前例,轰轰烈烈——过去几年,佛山通过村级工业园改造,为第二产业腾挪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如今,佛山将目光转向第一产业,以鱼塘改造为突破口,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释放新动能。这是一次制造业大市在农业领域发起的革命,以重塑岭南特色桑基鱼塘的名义,为佛山乃至全省水产行业高质量发展探路。
鱼塘改造,刻不容缓
“多年前,我们基地有一口承包回来的鱼塘,因多年前农户们用药不规范导致药残超标,无法开展正常养殖。”每每说起那口几近“弃耕”的鱼塘,广东顺德均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均健公司”)副总经理丁丽茹都倍感惋惜。
本来均健公司还打算继续深挖鱼塘,寄希望于更深层的土壤没有被污染,“但鱼塘深挖超20公分后药残仍超标,我们不得不放弃传统养殖模式。”丁丽茹说。
一口“弃耕”的鱼塘,正是过去几十年中国水产养殖业粗放发展的时代印记——在巨大市场需求刺激下,传统水产养殖几乎只专注规模扩张:养殖户盲目追求高产而开展超高密度养殖,致使水体含氧量不足,鱼类间频繁发生身体摩擦,容易受伤生病……在各种原因驱使下,养殖户增加用药甚至违规用药,对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均健公司计划将顺德区优质草鲩产业园打造成佛山市现代农业研学基地。/企业供图
随着无序扩张的水产养殖业逐步迈向精细化、结构优化的成长时期,野蛮生长时代渐行渐远。
据《中国水产品展望报告(2022—2031)》显示,未来10年,中国渔业将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质量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产量将平稳发展。预计2026年水产品产量达6961万吨, 2031年产量达7127万吨,未来10年,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0.8%。
绿色健康养殖成为中国水产品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佛山来说,开展一场鱼塘养殖效能提升革命,更是显得刻不容缓。
全省率先提出全域养殖池塘改造
2021年9月,珠三角百万亩池塘升级改造暨全省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现场会在佛山召开,作为全省最先开展前期探索的城市之一,佛山2016年就启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小区建设工作,对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
今年4月,佛山率先提出了全域养殖池塘改造五年行动,明确提出2026年底实现52万亩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
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鱼塘改造工作,成立了以市长担任组长、13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市级工作专班办公室,重点改造项目由市专班实行专人挂钩服务指导;以集中培训的形式,对区、镇(街)、村(社区)干部300多人进行集中培训;在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借力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改造。
“全市养殖池塘到底有多少问题?”
“怎样开展改造最符合养殖户利益?”
“怎样的尾水处理才符合佛山实际?”
市农业农村局联同自然资源系统技术力量,走进五区田间塘头,摸底调研全市养殖池塘情况,听取小规模养殖户、养殖企业、行业协会意见和建议。
调研走访后,市农业农村局还与多位水产专家,筛选出7种最符合佛山改造实际的尾水处理模式,清晰罗列出改造流程、改造费用、应用案例,使得上至大规模水产企业,下至分散养殖农户,都可以从中找到最经济、最实际的改造办法。
一场轰轰烈烈的佛山水产革命,就这样蔓延到全市各个角落。南海丹灶镇劳边社区是全市最早开展鱼塘改造的单位之一,历时5个月完成改造。
“改造中最可贵的是得到了村民集体支持。”每次回想起两年前启动的鱼塘改造项目,劳边社区党委书记劳文广都认为,是村民的大力支持换来如今村中“美丽鱼塘”。
每亩鱼塘补贴多少、要怎么改、改多大、改造后效果如何……围绕着村民和养殖户关心的问题,劳边社区的干部在改造前都做了详细介绍,并在多个场合给村民做宣贯。
“我们还从养殖大户的鱼塘开始做起,用实际行动让村民看到成效。”劳文广说,劳边社区的改造不只在鱼塘上下功夫,他们还把完善养殖生态提上日程,通过“自筹+政府补贴”的形式开展了机耕路修缮、田头棚整治等工程,最终在经济社股东大会上,村民们一致表决通过鱼塘改造项目。
均健公司的高位桶养殖。/企业供图
养鱼先养水,佛山多地攻坚尾水处理
如今,走进劳边社区的沙水经济社,笔直整洁的机耕路穿过各个鱼塘,伴随着增氧机搅拌着塘水发出“哗哗哗”的声响,养殖户们穿着下水裤下塘捕鱼、给养虾场培藻。
但两年前,沙水经济社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鱼塘边都是烂泥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508亩鱼塘大小不一,参差不齐,泵水、排水都是通过同一条沟渠,水质不佳,养殖户只能养低产值的四大家鱼。”沙水经济社社委黄锦洪回忆,加上管网铺设不合理,要是某个鱼塘发生病变,极容易造成连片鱼塘交叉感染。
2020年,沙水经济社对下辖的508亩、44个鱼塘规划改造提升,将鱼塘规整成6~8亩大小,清淤后深度达2.5米,重修进排水渠,在每一口鱼塘边都建起进水口。
南海丹灶镇劳边社区沙水经济社,养殖户们下鱼塘给养虾场培藻。/佛山日报记者谭海琪摄
沙水村还新建了3个尾水处理池,引入“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模式——水经出水井引进鱼塘后,管道将废水排出并集中到尾水处理池,经沉淀池、曝气池、生态池和两个过滤坝处理,通过毛刷、陶粒、生化球等多种介质净化养殖水质,达标后一部分水循环再用,另一部分流入河涌。
养鱼先养水。尾水处理是直接影响养殖生态和鱼获质量的关键工程。去年,顺德龙江镇南坑村也引入了“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三池两坝’就是小规模鱼池生态养殖的‘加大版’,该套系统技术难度不高,后续工程维护才是重点和难点。”南坑村相关负责人说,南坑村计划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专业机构对尾水处理系统和改造后的鱼塘进行统一管养,“我们会在尾水排放标准、公司资质、器材养护等指标上设置门槛。”
南坑村“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受访者供图
水产养殖企业在改造过程中则会更注重生态养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去年,作为顺德区优质草鲩产业园的牵头建设企业,均健公司也在产业园建设了“人工湿地+三池两坝”生态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生态养殖尾水智能化监测系统——生态沟渠收集的养殖尾水,经人工湿地、沉淀池、1号过滤坝、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微生物孵化器、藻类光反应器、2号过滤坝、洁水池等,对养殖尾水进行分级净化。
“工作人员只要登录均健工业化循环水智能控制系统,就能清晰地掌握到养殖尾水在净化过程中的总磷、总氮、溶解氧等各项数据及其变化。”丁丽茹说,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水质均能达到《淡水养殖尾水排放》二级标准,“只有把水养好了,养出来的鱼才没有泥腥味,才有良好的生长指标。”
均健公司“人工湿地+三池两坝”生态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企业供图
高值鱼类入塘,延长水产养殖产业链
截至今年9月9日,佛山已改造养殖池塘2.15万亩,正在改造4.38万亩,已改造和正在改造面积占年度任务65%。
鱼塘改造的不仅仅是改变了鱼塘原有的养殖面貌、降低了养殖密度,更是调整了佛山淡水养殖产业结构,颠覆了以往简单粗暴的养殖模式,延伸了淡水养殖产业链,为佛山发展高端水产养殖业和现代都市农业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
“改造后的鱼塘告别了不规整、水质差的情况,村民们都纷纷转向桂花鱼、加州鲈等高值鱼类养殖,也带动了塘租上涨。”南坑村相关负责人说,如今南坑村的塘租是整个龙江镇最贵的,租金达10000元/亩。
鱼塘改造带来的喜人变化也在沙水经济社凸显。“以前同村的兄弟养殖过加州鲈,但很容易生病,存活率很低。改造后,不少养殖户都增强了养殖信心,放弃了四大家鱼,转而养殖加州鲈、鳗鱼、鳝鱼、对虾等高值水产品。”黄锦洪说,现在经济社44口鱼塘中,仅有2口鱼塘还在养四大家鱼。
黄锦洪还算了一笔“经济账”,加州鲈一年可以出售两批,一年一塘鱼的利润有近10万元,而四大家鱼一年只能出售一批,一年一塘鱼的利润大约只有3万元,“改造后整个经济社收入也从原来约70万元/年,直接翻番,达到150万元/年以上。”
鱼塘改造还让养殖企业延伸出研学、休闲旅游等产业,构筑出更为完备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在均健公司的大棚养殖场内,24个灰蓝色的高位桶排成两列,成群结队的草鲩在桶中畅游。原来,高位桶中的水全部来自园区的循环水,每个桶内还装有监控、电控磁阀、过滤、紫外线消毒等设备,能实时监测鱼群情况。公司仅需2名技术人员就能管理好24个高位桶。
均健公司“人工湿地+三池两坝”生态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企业供图
而在大棚外,顺德区优质草鲩产业园还衍生出新功能——均健公司计划将这里打造成佛山市现代农业研学基地,对外展示企业在现代农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而那口因药残超标而被“废弃”鱼塘也正计划推进高位桶养殖,目前已有挖掘机进场施工。
文/佛山日报记者谭海琪
扫码入群,关注佛山经济,挖掘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