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12月15号刚出完成绩就赶紧想写一个自己的备考总结了,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为了记录自己备考的心路历程,以便下次有同样类似的考试可以延续以往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是给一些正在备考,考试迷茫及像我一样在考试前寻找经验贴的小伙伴一些经验分享,希望也可以借助自己的力量真正帮助一些小伙伴。
因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就是在备考中接受到了很多一起备考小伙伴的帮助,觉得很温暖···
话不多说,直接正题!
首先,先放出自己的成绩(禁止拷贝,虽然本身也没啥,但也不希望作为他用哈)
本人情况简介:非计算机专业,本科专业会涉及一些编程。目前在IT从事软件工作(事务性工作较多),但计算机知识和专业出身相比薄弱很多。
1、备考资料
主要备考时间是在8月底到考试前一天。在八月二十多号了解了需要备考三门科目,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和论文。然后在b站先试听了高项的课程,我记得当时就直接选择了播放量较多的课程,看试听是否符合我的胃口。大概听了两三节,也看了一些评论,觉得还可以。怎么评判这个老师是否适合你,对于我而言就是这个老师这门课的输出你能听进去多少?你是否能听懂?这个老师讲课是否幽默风趣?是否将难懂晦涩的知识可以以通俗易懂传输给我们?--选老师很重要,希望大家都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于是我就在某宝买了他的课,对比市面上的课程,价位(128)适合我这种没什么积蓄及备考很多考试的人。西方老师的课有108节,我看了一下学习记录我自己一共上了大概五十多次课,这里除去了题目书做题的视频(刷题主要是自己做完跟着答案订正的,节约时间)。
在电脑端上课学习记录
市面上听到很多的是马军老师,江山老师,还有清晖什么的,我没有过多去看这些视频,所以不予置评哈哈哈。总之希望小伙伴可以多多比较哈,不要跟风看到说哪个老师厉害或者什么,只有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在第一节课开学典礼的时候,西方老师建议的参考资料也就是官方教材、考点总结、后期用的题目书和答案、论文集。于是果断买了教材。讲真,教材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些偏的知识点会有相应的例子,并且很多的图在书中也清晰可见,我们也可以通过目录去记忆十大管理的过程组,建立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岂不美哉!而考点总结是整本书的浓缩,很多解释的话只有在书内才能找到并理解吃透。我看很多小伙伴是没有买书只用了相应老师的总结资料,强烈建议买一本权威的官方教材,买不了吃亏,工作之余也可以翻翻。考点总结是老师对整本书的知识点归纳,十分详细,考点都在里面,题目书用于后期刷题或看完一章视频做一章练习题。论文集用于参考论文案例。
2、备考历程
从九月份开始主要就是看视频。每天平均大概三个小时左右(有时会超)。前期我只看了视频。看了历史记录,我在9月20号才学完一遍十大管理,后面信息文档管理和配置管理的课程还没开始,案例分析和论文还没开始上,题也没开始刷。我深知已经晚了,于是我决定调整一下策略。
在工作之余,我会用来背过程组,因为听到太多说输入输出工具记忆的重要性了。于是我就按照每天一个管理,输入输出工具这样记。我也是看到有一个备考群分享的一个关于47个过程组excel表,里面罗列了五个过程组(PDCA)及十大管理,并对输入输出工具进行解释,我就按照那个表去看去记。起初我尽量去记住每个过程的输入输出工具,因为前期多记点,后面也不至于压力太大。虽然很多小伙伴说每个过程只需记几个就可以了,但我想有时间就能记多少记多少,后面如果有所遗忘也会想起来几个呜呜呜。在每天记得差不多了我就在电脑上用记事本去默写。有些真的很难记,但是按照理解记忆还是会好很多。默写完就对着表订正,看哪些是没记住的,果然没记住的确实是你最容易忘记的点。其实这个过程也是自己的输出过程,在默写时你可能会对有些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也是我当时有所惊艳的地方。十大管理我是有都默写完一遍的。
从9月20号左右,继续按照进度看课,并且三十号左右开始从题目书第一章刷题,有时刷题50道,后面一般按照每天平均一百五十道刷并订正,有时会没时间刷而熬到半夜一两点(选择主要刷了一百八十多页),后期没多少时间刷了,十大管理之内的主要刷17年之后真题,范围以外的刷的不是很多。建议有时间的人还是务必刷完!!!
整个课程的话所有章节讲知识点的课我是看完一遍的,因为我觉得上考场见过不会总比没见过不会好吧,至少你还知道你学过,你还知道你哪里薄弱。要不然你连知识点在哪一章都不知道,之后下了考场重新来的话还是会重蹈覆辙抓不到重点。而且时间再紧课也得过完一遍。
因为我深刻意识到时间不多了,案例分析和论文还没怎么扎扎实实开始,最重要的是计算题都还没学。当时听很多备考的小伙伴说“记会过程组itto案例分析来得及”,这也是我前期开始着重背过程组的原因之一。虽然这么说我还是很担心,我本身跟课程就晚了,而且我跟的都是西方老师的录播。而老师的直播课已经上到案例分析的找错改错了也就是对应的第七十多节课了。心慌意乱之时跟着10月1号晚上的直播课听了一节。起初我没有选择跟直播课的原因是认为直播课很耗时间,老师内容输出又少。实际上我没意识到我看的录播课实际就是当时直播的内容,虽然录播可以开倍速,但是我发现第一次听课开倍速效果不佳,开倍速适合已经有基础的小伙伴。没想到当时听完第一次10月1号的直播课感受极好,虽然第一次接触找错改错题,但是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而且还很快能融入进去,可能也是前期基础打得还可以;另外直播课有学生互动,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通过那晚的互动可以看到和你同样备考的同学他们学习的进度以及思维方式,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会在课堂的相关内容中分享自己的经历,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我看市面其他老师应该也是这种方式,所以极力推荐大家去听直播课(所有老师应该都有直播,如果和我所述的授课类型差不多建议大家去跟。这一点如果跟过直播的同学应该都深有体会!!!)如果没时间的话,那么你可以像我一样,选择在过完十大管理的情况下去跟。我从10月1号到最后的直播是全程跟完的,课程大概是每天一节直播,后期周末偶尔会有全天的课程。中途花时间去补没有上完的知识点课及计算题。因为直播课时间和内容会在前一天通知,因此在上案例分析的计算专题直播课时我是会提前做的,否则跟直播没有意义。只有自己动手算才明白问题出在哪。跟直播也是最终我能赶上进度的原因,毕竟直播时间是固定的,无形会监督自己。
案例分析的大题背诵也是在跟直播的时候边听边记的,因为后期会有真题课讲解。如果当堂记不下来的课下会抽时间去记。其次我觉得对我帮助很大的是我在某书找到了几个一起备考11月的小伙伴,一起建立了一个vx群。一共是四个人(人不能多),在九月中下旬到考试前,从刚开始(很陌生)每天每个人会发当天任务计划,晚上复盘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到后期我们每天相互提问知识点进行默写,互相打气,有问题一起探讨解决···。每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这样的经历是难得可贵的。为了保护小伙伴的隐私,只放一张图片,目的只是为了说明这样的监督打卡群真的非常棒,同时我也会为因为某个共同目标而认识了难得可贵的朋友而感到开心。
论文一般闲暇之余看看论文集,学习论文结构和写法。希望小伙伴们提前准备,否则心情确实心急如焚。没做过项目的建议在政府采购网,招投标网找到合适的为己所用。标准:金额够大,技术跟得上时代。最好结合自己一些知识储备对所选择的背景进行“思考”。备考前必须亲自动笔写几篇论文---意义在于检验脑子里是否有东西可写?写完和论文集进行比对,学习好的写作手法并添加遗漏内容。看优秀论文是如何举例子的,如何把工具运用在过程组中的。我自己动手都有点晚了,老师提交截止论文日期是11月1号,我赶在这之前写了三篇论文,为的就是让老师帮我批改,看我的论文是否有大的问题。
论文提交邮箱图片
重点经验分享:现在论文考察多数是单一命题了(给一个题目及子题目)重点是如何回答子题目,子题目在哪个过程组答。如果子题目是输出、工具这种可以回答在相应子过程组;如果是问组合关系,比如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关系,可以回答在过渡。
总结
本场经验教训:本人自己对案例分析的成绩是很不满意的,我觉得大部分得分是在第一、三大题,计算题失分太多。可能是因为自己虽然在备考中练了许多计算,但是没有卡时间,思维和强度没跟上。要挂也差点挂在案例分析。建议计算题提前准备,该记得公式好好去记,每个题型过一遍。公式壁纸放在下方(保存别忘给我个赞赞哦比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