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万物渐丰。近日,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万亩南美白对虾迎来收获季节,虾池里一派忙碌景象。

“大米饭,小鱼汤,群众心里喜洋洋”“一只虾让荒碱地变成了‘黄金池’”“产业兴旺、虾农富裕”……近年来,博兴县依托盐碱地资源,利用“挖池台田、以渔改碱”技术,累计开发对虾养殖池塘10万亩,高标准建设沿黄13公里的对虾养殖产业带,示范推广“上粮下渔”、鱼虾混养、“135”分级接续二茬养殖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持续举办对虾节、虾王争霸赛、对虾厨艺大赛等活动,闯出了一条以无公害博兴对虾为优势主导品种的高效生态健康养殖之路、乡村振兴之路。

盐碱地里游出新希望

从盐碱洼地到对虾优质养殖基地,从贫穷落后到生活富裕……近年来,博兴县积极探索挖池抬田、以渔改碱“上粮下渔”模式,打造以博兴对虾为主导品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带动百姓过上了好生活。

“鱼米之乡,生态乔庄。”走进博兴县乔庄镇,虾池如棋盘一样遍布大地。在乔庄镇王旺庄村,虾农张先生正在自己的虾池捕捞对虾,工人们分列两岸,拉起渔网,将捕获的对虾迅速冷冻、称重,随后装车准备运输。“亩产在1800斤左右,这是二亩地的池子,能卖7万多块钱。”张先生欣喜地说。

而今,乔庄故事在黄河沿线唱响,这不仅是将盐碱地变成“聚宝盆”的故事,也是南美白对虾扎根博兴富民兴民的生动案例。“以前镇里百姓并不富裕。我们的地都是盐碱涝洼地,长不出粮食来。”乔庄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1年以来,在各级渔业部门的指导下,全镇积极探索“海虾淡养”模式,终于可以在盐碱地养上“海鲜”博兴对虾。如今,23年过去了,乔庄已蜕变为“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并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

乔庄镇的“变形记”在博兴县并非个例。近年来,博兴对全县沿黄河各镇低洼盐碱地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设标准化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配套水利工程、道路管网、电力服务设施、尾水治理等,建立现代渔业园区,全面改善渔业生产条件。博兴对虾作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从虾苗淡化、饲料供应、病害防治到产品销售、冷储加工,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成熟。博兴对虾也成为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双标”产品、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品种目录产品,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3年精品培育工程”。

“博兴作为内陆沿黄流域渔业发展的积极探索者,坚持以渔改碱,发展对虾产业,闯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滨州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副书记、三级调研员李国义表示,“希望博兴县渔业部门持续放大渔业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培育打造特色渔业品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水产品。”

截至目前,博兴县养虾户3600余户,虾池达1.3万个、3.8万亩,2023年预计产量2.8万吨、产值13亿元,涌现出养虾收入过两千万元村3个、过千万元村8个、过五百万元村12个。

绿色养殖蹚出新路子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当前水产养殖变革转型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博兴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进程中,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将小对虾做成了大产业,带动百姓增收致富,蹚出了一条绿色养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据介绍,博兴县率先开展南美白对虾“海虾淡养”,探索出对虾“135”二茬养殖博兴模式,具有节水高效等优点。此外,采用“高碳源高益菌生物絮团技术”调节水质,既降低了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又提高了对虾品质。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博兴县晓阳5G智慧渔业循环水反季节双茬养虾基地进行采访,一排排2米多高的双模小拱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们共有248个双膜小拱棚,都是设施化循环水养殖,尾水零排放。”该基地负责人李建波详细介绍,“棚池水深0.6至0.8米之间,是普通外塘的50%,一次性用水量节约50%。同时尾水采用生态沟渠、三河两坝初步处理,经粗过滤、超级精细过滤、集束紫外线消毒杀死病毒细菌后,通过管道输送至养虾棚循环利用,实现了尾水零排放。”

走入宽敞的虾棚内,池中的增氧机不停地吐着水泡。工作人员捞出一网南美白对虾,只见虾身通体呈半透明的蓝青色,个个活蹦乱跳,体态饱满。“我们养殖全程不用抗生素,采用微生物制剂调水及生物絮团养虾技术,投喂生物发酵饲料确保产品优质。”李建波继续介绍,“我们采用5G智慧渔业养殖,建设5G基站1个、安装20台点位水质在线监测中心,采集氨氮、ORP、PH、EC四项指标,实现水质在线监测的集中化、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基地每年可养两茬白对虾。”李建波说,通过错峰化反季节养殖,降低产品集中上市对价格的影响,产值较普通虾池翻两番。

“近年来,博兴县扎实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先后投资1.7亿元,对3万余亩连片养殖区开展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改造。博兴县先后荣获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博兴县委书记高志国表示,“下一步,博兴县将继续坚持集约化布局、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发展,不断培植壮大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持续擦亮‘博兴对虾’地标品牌。”

产业融合书写新篇章

道路宽阔平坦、房屋整齐美观、村容干净整洁、设施配套齐全……走进乔庄镇黄家村,“鱼米之乡、生态乔庄”标识异常醒目,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一切,与当地积极发展“虾经济”、推动产业深融合等密不可分。近年来,黄家村围绕“一三互动,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开发具有休闲渔业特色的旅游产品,拓展旅游观光路线,推动村庄景区化建设,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相关工作取得实效,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黄河流域白对虾生态养殖特色村”称号,成为山东省首批景区化村庄。同时,围绕“旅游+农业”模式,重点打造“黄河安澜地,幸福黄家村”等乡村旅游品牌,带动全体村民端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渔趣园、农家乐、手工作坊等新业态,是黄家村在渔旅融合路上的具体实践。仅渔趣园项目和农家乐项目,当年实现村集体增收3万元,带动就业100人。

黄家村只是博兴县“以渔兴旅、以旅促渔、渔旅融合”带动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博兴县依托沿黄区位优势,以“对虾产业”为着力点,促进三产融合,坚持以“推动产业振兴和打造全城旅游”为抓手,在推动现代渔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持续擦亮区域品牌,不仅让对虾养殖成为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更走出了一条渔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将这方水土打造成黄河岸边一张靓丽的名片。

推进黄河农家乐、安澜渔趣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乡愁梁楼”“稻蟹空间,田园谭家”等一批乡村渔旅品牌……现如今,博兴对虾等产业快速发展,天更蓝、水更美,群众的幸福感持续提升。

博兴县委海洋办主任、县渔业服务中心党组书记孙长江表示,下一步,博兴县将持续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争创国家级数字渔业应用创新基地,打造“百亿级渔业产业集群”,积极探索“渔业+”“+渔业”融合模式,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打造渔文化品牌,提升渔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大做强渔业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