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恒断壁,诉说着昔日的光景。
少华苍苍,渭水泱泱。
渭河流境华州东西47公里,大量泥沙淤积河床升高,形成了一个广袤肥沃的河床滩地。原毕家北刘村吊庄组是全省唯一位于渭河堤外滩地的自然村,北距河道仅三四里地,南距大堤约二里。
芳草凄凄,空巷无人。
吊庄曾居住有群众67户273人,每到汛期,吊庄便处在渭河洪峰的峰尖浪口上,群众的安危成为各级的头等急事难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乡政府就开始做群众思想工作,实施整村搬迁。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故土难离,经过十多次的思想动员,幸好于2003年5月,在“03.8”渭河特大洪水到来之前,原毕家乡政府将吊庄村整村迁至大堤外的毕家北刘村安置,幸免于水患。
昔日的避水楼,人去楼空,门庭大开。
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华州渭河段属三门峡水库蓄制洪淹没区,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渭河河床高出大堤外2~3米,形成“悬河”。为应对突发其来的洪峰,华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政府统一规划在沿河赤水、候坊、下庙、毕家一带为群众兴建避水楼,当遇洪峰时,人们上到楼顶避险,待洪水退去,回复正常生活。
前门对后门,主人不再归。
这或是更早些时候的老房子,焉能经得住水泡。
还有几座两层小洋楼,居高望河,下楼种地。
盼的就是“富贵吉祥”,可身处险境难“安居乐业”。
走近这个正在消失的村庄,由东西两条主巷组成,几乎都是统一的砖混一层避水楼,有的尚坚固完整,有的己出现裂缝倾斜。几座土木的瓦房,墙体倒塌,屋顶塌陷,逐渐衰败。房前屋后,杂草疯长,昔日大人小孩打闹哭笑声、鸡鸣狗叫声、牛羊嘶叫声、农具车轮轰鸣声已渐行渐远,剩下的只有寂静,河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历史的车轮匆匆而过,带走了许多许多记忆。也许要不了几年,这里的一切将会彻底消失,恢复自然的本来面目,也许在这个遗址重新唤出另一种光芒。
大片大片的麦田、芦笋将这个正在消失的村庄围在其中。
探访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种对过去的追忆,更是一种对自然思索敬畏。城市的繁华鼎盛是一道风景,乡村的原生态自然风貌也是一道风景,都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观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