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市商务局1月27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假日期间,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企业实现销售额50.9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3.2%。
上海
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监测显示,2023年1月20日至26日,上海全市线下消费支付金额323亿元(数据来源:线下支付端消费金额,含零售、餐饮和住宿业消费额)。其中,餐饮业消费金额41亿元,同比去年农历春节同期增长4.9%。上海全市36个商圈的线下客流总量达到2914万人次。
深圳
春节期间,深圳市重点监测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27%、21%。
重庆
重庆市商务委、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于1月2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期间,全市餐饮、购物、出行、休闲玩乐等多板块线上线下消费快速回暖,主要商圈和重点商贸企业实现零售额156.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
杭州
据杭州市商务局监测统计,春节期间(1月20日-1月26日),全市消费总金额为149.97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21.6%,同比2019年增长61%。
笔者分析,春节假期消费数据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疫情防控政策放开,消费市场信心得到恢复。受疫情反复因素的影响,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户承受巨大经营压力;随着疫情对生产、生活影响的减弱,消费市场信心也进一步得到恢复。
2)春节期间,亲朋聚餐、年夜饭的火热,重燃各地餐饮业“烟火气”。零售业、餐饮业等行业整体营商环境向好。2023年兔年春节假日期间,消费市场表现火热,部分消费数据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
3)春节假期,长时间压抑着消费者消费意愿意愿得到了集中的释放。今年是2020年以来首个不再倡导“就地过年”的春节,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情绪表现积极乐观,部分城市的消费数据增长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
二、春节“开门红”,中国消费市场积极向上向好
春节期间,中国消费市场迎来2023年“开门红”。火爆的消费场景,让很多经营者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捕捉到中国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信号。
1. 旅游市场呈现强劲回暖趋势
黄果树旅游市场在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27.06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1.81亿元。
其中,黄果树景区接待游客18.67万人次,综合收入1.37亿元;龙宫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37万人次,综合收入0.14亿元;屯堡景区接待游客9700人次。自驾车数4万余辆。
1月28日,从雷山县文旅局获悉,据统计,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春节期间7天共接待游客14.2万人,同比2022年增长482.01%,旅游市场呈现出强劲回暖趋势。
2. 2023年将是白酒行业复苏起点
白酒市场春节消费氛围优于2020年-2022年,环比改善明显,略超预期。展望一季度,预计节后2、3月将有宴席回补,行业将延续“旺季不旺、淡季不淡”趋势,以去库存为主,高端酒和地产酒业绩确定性较强。另外,考虑到婚喜宴回补,叠加中秋国庆双节合并的日历效应,预计2023年中秋、国庆动销将优于春节。
另外,春晚的赞助商一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风向标。今年的春晚也是一个复苏信号。
2023年春晚的红包不见了,那些互联网巨头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白酒,成为今年春晚赞助商“最靓的仔”。
今年春晚上,白酒企业“霸屏”,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古井贡酒、舍得酒业、劲酒、山西汾酒等,都在春晚亮相了。
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白酒复苏确实不错,春节年货节叮咚买菜白酒销量实现了同比近2倍的增长。
上半年去库存,下半年补库存,业绩维持高增长基本无疑。
3. 2023年住房消费有望走出低谷
春节前后,重庆、江苏、昆明、河南焦作、辽宁、广东等多地把住房消费提振纳入到新一年经济发展的总框架之中。
从推进节点上看,由于2023年的春节比较早,所以各类经济工作的布置明显提前,也进一步促进了2023年房地产相关工作部署的节奏加快。
总体上,2023年住房消费提振工作会提速,也有助于进一步带动房地产市场走出低谷。
三、2023年到来的新趋势
尽管经济发展放缓,消费者信心受到影响,但是2023年春节期间,中国消费市场迎来了“开门红”。中国经济仍然展现出较强的韧性,这或许有助于消费行业人士建立谨慎乐观的情绪。
为了厘清这些关键问题, 和桥商业研究中心近期对中国消费者的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论述了当前消费者行为的五个新趋势。
1. 中产阶级继续壮大
中高收入及高收入家庭呈两位数增长,有力推动消费增长。越来越多的家庭年收入超过16万元人民币,跻身上中产阶级行列。未来三年,中国有望再增加7100万个上中产阶级家庭。
54%的受访者仍相信,他们的家庭收入将在未来五年显著增长。
MGI数据显示,2019~2021年,年收入超过16万元人民币(2.18万 美元)的中国城镇家庭数的年复合增长率(GAGR)达到18%,从 9900万增至1.38亿。到2025年, 还将有7100万家庭进入这一较高收入区间,彰显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他们对消费市场秉持乐观态度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去年中国的中高收入及高收入消费者群体已占据城镇家庭消费55%的份额,且未来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2. 高端化势头延续
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强劲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实力,为优质高端品牌带来了福音。
富裕消费者更偏爱高端品牌。虽然消费者对经济环境和个人收入颇为担忧,但为了犒劳自己,中高收入群体还是会在实际消费中垂青较高端的品牌。
26%的这类受访者向我们表示,他们2022年的消费超过去年,但这一比例依然低于三年前的36%;只有14%的受访者削减了消费,在2019年这一比例为18%。
高收入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经历消费升级,在提升颜值(如护肤品)和改善体验(如低度风味酒饮)等品类上,会青睐价格更高的品牌和产品。
3. 选择更明智,消费未降级
消费者转向价格更具竞争力的渠道,更积极地寻求折扣和促销。
其实,消费降级并未发生,消费者只是在购买商品和选择渠道时更加明智,更加谨慎地进行权衡。
市场起伏波动,促使消费者通过更严格的取舍来维持生活质量,高收入群体正在降低购物频率,或改变在特定品类的偏好,但并没有转向更便宜的品牌或产品。这得益于各大品牌(尤其是中国品牌)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提供了更具差异性的产品。
较低收入消费者的应对之道是转向更具价格竞争力的渠道,如通过社区或团购电商平台购买食品和日用品,或选择同一品牌价格更低的产品线。
4. 产品为王
相较于情感因素,消费者在制定购买决策时越来越看重品质和功能。消费者很精明,他们知道如何在社交媒体上研究自己心仪产品的技术规格。
5. 国货与本土品牌正在赢得市场
中国消费者选择本土品牌,主要是出于对其品质和创新的认可,而不仅仅是因为低价和民族自豪感。
调研显示,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本土品牌相较国外品牌“品质更好”,23%的中国消费者则持相反意见。该调研涉及12个不同的产品属性,数据结果都大致相同。
简而言之,中国消费者不太在乎品牌来自哪里,而更关心它能提供哪些益处和功能。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状态,不需要支持,而是作为好产品,被无理由选择。
国货及本土品牌成为很多人的日常,这一现象将会在2023年更为普遍。这一认知的改变变了,属于民族品牌、本土品牌的的势能也到了。
四、结语
日益富裕的中国消费者仍具有较强韧性。根据以上权威机构研究分析,当前的经济放缓只是短期现象,另一个因素也是受近三年疫情影响。
至关重要的是,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消费者仍会继续消费。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展,中国消费市场的繁荣终将“春风吹又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