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邓生祥 郴州报道
起早贪黑坚守冷链集散中心,为姜农做好仓储销售工作;千里奔波辗转湘粤之间,开辟拓展销路市场;出席全市创新创业人才表彰会,参加县镇两级乡贤座谈会......
春节过后,汝城县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负责人朱万兵步履匆匆、格外忙碌,但他始终热情洋溢、不懈不怠,并不愿轻易停下歇歇脚。尤其是作为2023年郴州市十大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参加颁奖典礼、摘获30万大奖后,更是信心满满、干劲大增。
朱万兵获评2023年郴州市十大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
“政府如此重视产业富民,正是大展身手回报家乡的时机。”朱万兵表示,冷链集散中心如同致富驱动器,系连着千家万户增收路,作为负责人就要扛牢职责,在产业富民路上做好带头人、当好领头雁。透过朱万兵憨厚脸庞和实诚话语,他情系家乡、回报桑梓的赤子之心坦露无遗、令人钦佩。
今年56岁的朱万兵,是汝城马桥镇外沙村人,过去一直在广东东莞从事小黄姜贸易销售,生意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成了父老乡亲们眼中响当当的成功人士。尽管长期在外,但他始终心系家乡小黄姜产业发展,对乡亲们致富增收状况颇为牵挂。
朱万兵在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为客户介绍情况。
作为助农增收的传统优势产业,小黄姜在汝城种植上百年,历来以色鲜味美、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青睐。得益于当地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延链条综合施策、持续发力,全县小黄姜产业持续扩面壮大,去年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产值超过10亿元。尤其是主产区马桥镇,境内境外种植了4万多亩,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每年秋冬,汝城小黄姜丰收上市时,也是全国生姜蜂拥上市之际。面对市场销售压力大、价格走低等不利因素,广大姜农往往不是含泪低价出手外,就是依靠在山边挖地窖予以存贮、延时错峰销售,不仅保鲜时间短、损耗大,还存在着令人堪忧的安全隐患。当地缺乏专业化、规模化的生姜集散中心,也制约了小黄姜产业高产高效发展。
家乡姜农的“急难愁盼”,让远在广东的朱万兵牵挂不已。2020年,当马桥镇携手县农业农村局组团千里奔赴过来,动员引导他返乡创业时,他二话不说就应允下来,“我是汝城人,在生姜行业有经验、有市场,回报家乡就要通过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朱万兵与务工群众攀谈交流。
2021年6月,朱万兵在汝城注册成立了鑫隆农业开发公司,聚力建设打造农产品种植、加工、良种研发、销售一体化的产业体系,迅速在全国多地开拓铺设了销售网点,为帮助小黄姜等农产品走向广阔市场垫实基础。
紧接着,在县镇两级争资立项、征地拆迁、规划设计等方面悉心帮扶下,朱万兵联合当地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马桥镇霞留村投入5000万元,新建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成为市内首家生姜冷藏、加工、销售的专业示范基地。
春寒料峭,冷雨纷飞。走进汝城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冷藏机声嗡嗡作响,转运推车来回奔忙,工人们热火朝天忙活着生姜出库装车、上市销售工作。“鲜姜入冷库,增收信心足。”马桥镇烟竹村脱贫户胡素文说,自家30万斤小黄姜经冷链贮存、错峰销售,销路畅通,也增加了收入。
朱万兵与种植户一起共商共谋促发展。
据了解,该中心冷库容积2.1万立方米,分设了冷链贮藏区、小黄姜清洗区、分级分选区、包装区,可储存小黄姜1.5万吨,年流转销售6万吨产品。依托科学调温调湿贮存,把冷链损耗率控制在5%左右,也将生姜物理保存期延长至一年以上,实现了错峰销售增益、降低市场风险等多重效应,每年在产供销环节还解决了劳动力2万余人次。
“去年冬天,小黄姜入库平均每公斤才6元多,在这里贮存集散后售价普遍超过10元,最多达到16元。”朱万兵说,采取集约收购、统一储藏、集中销售,也打通采购商和姜农供需双方的阻梗,解决了客商难买、农户难卖的问题,拓展扩宽了销售渠道。如今,汝城小黄姜走俏长沙、郴州等省内城市,也畅销到广东广州、江西南昌、浙江杭州、重庆市等全国各地。
此外,为带动群众产业致富,朱万兵还自告奋勇挺身而出,牵头成立了汝城县生姜协会,发展会员336名,集结到各地生姜种植大户,通过实施协会+合作社+大户+散户的发展模式,在衔接贷款、指导技术,以及举办生姜文化节、打造品牌、拓宽销路上发挥效能作用,引导带动全县生姜产业持续蹄疾步稳发展壮大。
“一把小黄姜,千条幸福路。见到百姓产业热情高、生活变美好,满满的欣慰感和价值感就油然而生。”朱万兵表示,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兴业富民大有作为,将继续组织带领生姜协会、营销公司和合作社,携手奋进抱团发展,带动姜农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强做大做长产业链,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