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金鱼病虫害的高发期。近日,由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秋金、博士黄镇及实验师岑万等组成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又来到闽侯县南通镇的各金鱼养殖场,为鱼儿们“问诊”。
以闽侯金鱼为代表的金鱼产业是我省特色产业之一,去年闽侯金鱼产业产值突破2亿元。
2018年,福州市科技局选派科特派团队入驻闽侯南通镇十八重溪片区的10多家金鱼养殖场,一边当“医生”,一边进行产业核心技术攻关。3年来,科特派团队在病虫害防治、良种选育等方面为金鱼养殖者提供技术扶持,新品种、新产品不断涌现,让小小金鱼成为当地百姓的特色致富产业。
金鱼生病,博士来“问诊”
走在一排排水相通、渠相连的方形鱼池之间,科技特派员们认真观察着鱼儿的游行状态,时而捞起一只,仔细观察性状。“太好了,最近金鱼正需要你们这几位‘医生’!”近日,在闽侯南通春园鲤生态养殖场,养殖人员高兴地欢迎“医生”们的到来。
很快,一尾在池子里翻着肚皮倒立游的金鱼,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科技特派员黄镇捞起鱼儿,迅速为它诊断。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健康鱼的腮都是红色的。这只金鱼腮里透着白色,可能有疾病。”黄镇说。
初步判断后,黄镇又熟练地用镊子取下病鱼的鳃片,拿到高倍显微镜下观察。透过镜头,黄镇很快发现了病因:鱼鳃上有一只长长的虫子在不断蠕动。
“这虫子名叫指环虫,秋天天气开始转凉,包括指环虫在内的寄生虫就会开始繁殖。要是暴发,对金鱼的危害很大。”黄镇说,每当此时,他们的任务就是到养殖场巡查,及时发现这些寄生虫,并通过科学手段防止寄生虫扩散。
在南通十八重溪片区,共有大大小小的金鱼养殖场10多家。这段时间,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特派团队每周都会来到不同的金鱼养殖场,为鱼儿“问诊”。
“在这个病虫害高发的季节,多亏特派员提供的技术指导,县内不少养殖场都避免了暴发大面积的病虫害,让金鱼养殖的产量更加稳定。”闽侯县金鱼协会会长张文春感激地说。
科技助力,产业特色足
科技特派员团队除了当金鱼的“医生”,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科研攻关。
过去,金鱼的成长有尺寸极限——20厘米长。但如今在闽侯的不少金鱼养殖场里,鱼儿的个头都突破了极限。这得益于动物学专家张秋金教授的科研突破。
闽侯虽是金鱼产业大县,但过去金鱼品种、形态不是很稳定,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年,张秋金和黄镇一起,一边为金鱼“看病问诊”,一边开展品种提纯和性状改良专项课题研究。
“我们利用人工雌核发育技术,对金鱼的品种进行提纯,同时利用诱变技术,提升增加新品种的概率。”黄镇介绍,结合闽侯金鱼的特色和市场需求,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比如团队选育的大体形“兰寿”金鱼品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大体形金鱼的追求,在国内获得不少大奖。同时,团队还通过强化金鱼遗传密码研究,把金鱼的存活率由原来的70%左右提升到90%以上,使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研发了新品种,还要助其快成长。团队研发的新产品——闽春园品牌金鱼饲料,从增色和体形增大两个方面促进金鱼生长。
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是带动养殖户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3年来,这支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科研攻关、建立专家工作站、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惠农服务,并把新技术传给养殖户,收获满满:闽侯金鱼在优化保留珍珠、蝶尾、龙睛、水泡等传统品种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樱花兰寿、奶牛花兰寿、紫兰花兰寿、水墨画兰寿、蓝神寿等全新品种,也让科技味十足的闽侯金鱼受到全国各地金鱼爱好者的热捧。
闽侯潘氏观赏鱼养殖场负责人潘国诚,今年就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通过引进新的养殖技术,现在养殖场一口20平方米的鱼池,一年产值最高可达5万元。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孵化出的首批鱼苗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幼苗成活率达到95%,又增加了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今年的产量有望再上一个台阶。”他说。
养金鱼能致富,闽侯的养殖户越来越多。目前,闽侯县拥有金鱼养殖场超过40家,比去年初增加了10家,养殖面积超过1200亩。全县金鱼产值也从前几年的800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2亿多元,成为农民致富产业。
“接下来,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在金鱼品种上继续推陈出新,并抓好病害防治工作。同时,积极引导金鱼产业从一产向三产衍生,打造福建金鱼品牌。”科特派团队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