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黄鳝的基本特征
黄鳝,又名鳝鱼、罗鱼、田鳝、田赤、黄
参、无鳞公子等,属于合鳃目,合鳃科,黄鳝属。黄鳝为亚热带
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及南部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泰
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国。我国除青藏高
原以外,全国各水系都有出产,广东、广西、台湾、四川、江西、
浙江、江苏、福建、湖南、湖北等地为主要产地。
黄鳝肉厚刺少,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别具风
味,含肉率高达,其肉爆、炒、烹、煮、煨、炖皆宜,能做多
种佳肴美食,可以说是“无鳝不成席”。
黄鳝不仅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还具有良好的保健和药
用功能。其肉、皮、骨、血均可入药,能治疗颜面神经麻痹、下
痢脓血、痔瘘、中耳炎、湿疹、顽癣、鼻出血、小儿疳积、气虚脱
肛、子宫脱垂等病症。正因为如此,我国民间有“小暑黄鳝赛
人参”的俗语。
黄鳝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食的水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是供不应求,靠捕捉野生黄鳝已
不能满足需求。人工养殖黄鳝具有方法简便、占地面积小、饲
料来源广、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若饲料
充足,管理得当,黄鳝养殖每平方米可产商品鳝
千克,是农村“短、平、快”致富的技术项目之一。大力发
展黄鳝养殖业,对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收
益,均具有实际意义。
一、形态特征
(一)外部形态
黄鳝体细长,呈鳗形,前端圆筒形,横切面近乎圆形,往后
部逐渐侧扁,尾端尖细。一般体长厘米,最大的体长
可达厘米,体重可达千克。体高为体长的。头
部膨大,前端略呈圆锥形,吻端尖。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
下唇肥厚,口裂延伸到眼后。眼小,位于颌骨上方,隐于皮肤
之下,为皮肤覆盖。颌与腭上有细牙,呈圆锥形,咽喉部具有
细齿,上咽齿和下咽齿为茸毛状,呈不规则排列,大小也不一
致。有对鼻孔,前、后鼻孔分离,相隔较远,前鼻孔位于吻
端,后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鳃孔较小,左右鳃孔在头的腹面
合为一体,构成“,字形鳃裂(故称合鳃类),鳃明显退化,有
对鳃弓,前对鳃丝不发达,无鳃耙,鳃丝短,呈羽毛状,鳃丝
为对。黄鳝在水中不能单靠鳃完成呼吸,要借助口咽
腔内壁粘膜作辅助呼吸,因而黄鳝时常把头伸出水面进行呼
吸。肛门位于体后方处。体光滑,无鳞片,多粘液。侧线
明显,纵贯体侧中线。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及臀鳍退化成皮褶
与尾鳍相连。体背面为黄褐色或青褐色,体表有黑色小斑点,
腹面灰白色或橙黄色,
有淡色小斑点(图
(二)内部结构
黄鳝身体由骨骼、
图黄鳝的外部形态肌肉、消化、呼吸、循
环、排泄、生殖、神经、感觉和内分泌等组织和器官构成。黄鳝
体长,脊椎骨数较多,肛前脊椎骨一般为节,常见的为
节,尾椎数为节左右。肠短,无盘曲,伸缩性大,肠中段
有一结节,将肠分为前后两部分,肠的长度一般等于头后的体
长。鳔退化,心脏离头部较远,约在鳃后厘米处。黄鳝口咽
腔内壁粘膜上分布着丰富的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为辅助
呼吸器官。黄鳝的生殖腺不成对,右侧生殖腺已退化,位于右
侧的膀胱呈带状,较大,和左侧的生殖腺相对,以往一直误认
为膀胱即右侧的生殖腺。雌性生殖腺成熟时,卵粒较大,但怀
卵数量较少。
二、生物学特性
( 一)生活****性
黄鳝为底栖性鱼类,适应能力较强,对水体水质等要求不
高。多栖息于河川、池塘、湖泊、水田、沟渠等静止水体的埂
边。它除了具有一般鱼类的生活****性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洞穴生活黄鳝常利用天然缝隙、石砾间隙和漂浮在
水面的水草丛作为栖息场所。它们喜欢在水体的泥质底层或
埂边钻洞穴居,洞是黄鳝用头部钻成的。穿洞时,其动作相当
敏捷,很快就可钻入土中。洞呈圆形,洞长为其体长的
倍。洞道弯曲,多分岔,每个洞穴至少有个洞口,一般
相距厘米。洞口光滑,其中必然有一个洞口在水中,
供其外出觅食或作临时的退路;另一个洞口通常离水面
厘米,便于呼吸,在水位变化大的水体中,有时甚至有
个洞口。
近年来,经深入研究,得出黄鳝并不完全需要挖掘洞穴生
活,挖掘洞穴是为了适应环境条件,如越冬、夏蛰等需要,于是
研究出无土养殖新工艺,如网箱无土养殖、水泥池无土养殖
等。考虑到黄鳝适应环境的需要,应设置水草等供其栖息,如
植入水花生、水葫芦等“丛簇”式水草,作为黄鳝栖息场所。
避光喜暗黄鳝营底栖生活,眼退化细小,并为皮膜
所盖,视觉极不发达,避光喜暗,昼伏夜出。晚上常守候在洞
口或出洞捕食,阴雨天也不例外。渔民常利用此特性,在夜间
用灯光照捕。黄鳝的嗅觉和皮肤触觉灵敏,为觅食的主要器
官。
喜温暖黄鳝为变温脊椎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
化而变化。水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