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是最小的社会组织架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凉山发展轨迹。

70年来,凉山村庄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历史时期。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发展亮点。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村庄随着时代前进,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

70年,村里的人和事在变化,一直朝着幸福奔跑。

现在请和小编一同走进喜德县火觉莫社区,听听他们的故事。

——幸福乡村——

火觉莫社区的“新生”

航拍火觉莫社区。喜德县委宣传部提供

村前,有一条两车道的柏油路和一条蜿蜒曲折的孙水河;村里,28幢新修的浅黄色楼房整齐排列;村边,一片特色蔬菜基地绿意盎然;村后,成昆铁路铺向远方。

7月的喜德县火觉莫社区,如同天气一样火热……

“全社区近1500多人,200多名娃娃忙着上学,400多名青壮年忙着在广东、浙江等各地打工,剩余的劳动力有的在大棚蔬菜基地里打零工,有的在绣娘工作室做彝绣,有的在田间地头种蜡树养蜡虫。”7月12日,火觉莫社区党支部书记阿的阿沙告诉记者,“这个时候,正是村民最忙的时候。”

2021年底,火觉莫社区人均年收入已达到8500元,比2020年底整村脱贫前的人均6200元,增加整整2000多元。

火觉莫社区,喜德县两河口镇的一个普通村子,由曾经的火觉莫村村民和邻近的8个乡镇的部分贫困村民重新聚合,在整村脱贫后迎来“新生”。

举办篮球赛,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火觉莫的昨天

火觉莫社区,距离喜德县城15公里。以前,由于大多村民都居住在高二半山上,交通不便,进趟城需要三四个小时甚至更久。虽然成昆铁路穿村而过,距离新凉火车站(成昆铁路上的一个小站)仅4公里,但贫穷限制了行动力,老一辈的村民很多年都没有出过一次远门,甚至没有到过州府西昌。

那时,村民吃的大多是荞馍馍和包谷馍馍,穿的大多是补丁衣服,住的几乎都是土坯房。教育观念普遍落后,很多孩子小学没毕业便辍学务农,几年后就被催促成婚。

高山之中,一条半米宽的羊肠土路,成为村民出村进山的唯一通道。一到雨季,山洪暴发冲毁道路,就与外界完全隔绝。周而复始,村民的生活方式就这样延续,世代辛勤耕耘,却一直陷入贫困。

“小时候,我家住在曾经的火觉莫村二组半山上,房子只有50个平方米左右,屋里左边住人,右边拴的是马。”今年38岁的阿的阿沙回忆,当时家里一共有7口人,自己有3个姐姐和1个哥哥。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开荒种地,养羊放牛,算是村里条件很不错的家庭,但仍然难以维持生计。“我上小学时,都没有鞋子穿……”

2004年,阿的阿沙读完小学、上了初高中后,去过山东的食品厂、成都的家具厂,一打工就是整整7年,但仍然没有挣到钱。

2011年,有过走南闯北经历的阿的阿沙回到村里,当上了村委会主任。2014年,阿的阿沙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

火觉莫的今天火觉莫的新生,源自脱贫攻坚。2015年,地处喜德县两河口镇西南方向的火觉莫村,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的春风劲吹:从“12个扶贫专项方案”到“23+1个扶贫专项方案”,越来越精准的扶贫专项方案,覆盖了脱贫攻坚的每一个领域,也包括了火觉莫村急需攻坚的产业就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禁毒防艾、安全住房建设、精神扶贫等方方面面。

四川省军区的对口帮扶来了,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来了……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综合帮扶力量之强前所未有、覆盖范围和涉及领域之广前所未有。

2018年5月,火觉莫社区集中安置点启动建设。2019年9月,贫困户顺利搬迁入住。为了便于原村民与集中安置点居民管理,2020年3月,由5个居民小组共336户,总人口1558人的原火觉莫村和现在的集中安置点合并组建的火觉莫社区正式成立。

集中安置点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有居民楼28栋。同时,火觉莫社区修建起了5.6公里的通村路,3.3公里的产业路,建起了幼教点、卫生室、“八一”超市、党群服务中心、民风民俗活动坝子,发展325亩的“八一爱民产业园”、500亩魔芋种植园、花椒基地,开办了绣娘工作室……

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目之所及,一幅“村美、人和、产业兴”的画面映入眼帘。

“到2021年底,社区至少80%以上的居民都住上了楼房,全村仅私家车就有40多辆。”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吉力伍且告诉记者,“没有共产党,没有脱贫攻坚,不会有火觉莫的今天”。

火觉莫的明天

对于未来,火觉莫社区两委自有一番打算:“依托社区现有‘八一爱民产业园’‘500亩魔芋种植园’及位于三组的花椒基地,计划在2022年至2025年期间,再流转230亩土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进外资,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立体观光农业,即种植苹果、冬桃等优质水果,养殖林下散养土鸡、阉鸡、蜜蜂等。利用离县城近的优势,在水果的开花、采摘期举办观赏、采摘活动,实地或网上开展节假日亲子种养体验基地,开办农家乐,增加产业园收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计划将‘八一爱民超市’二楼装修,引进资金开办规模较大的绣娘工作室,解决社区居民中妇女就近务工问题,进一步增加家庭收入。”阿的阿沙说。

对于位于两河口镇的火觉莫社区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产业需要发展,那就是种蜡树养蜡虫。

火觉莫社区四季暖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适合种植蜡树和发展蜡虫产业。据史料记载,这里养蜡虫的传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两河口镇,蜡虫种养覆盖6个村,全镇蜡树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20多万株。2021年,两河口镇蜡虫出产10万多斤,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火觉莫社区有130多户居民种蜡树养蜡虫;2万株大大小小的蜡树年产量6万斤,年产值200万元左右。

未来,火觉莫社区还计划扩大蜡虫树的种植规模,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到5万至8万株以上,并引进优质虫种,普及“轮换养虫”种养新技术,改变过去蜡树只能三年两收的状况,让蜡农年年都有收成,争取让居民人均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力争早日让火觉莫社区实现乡村振兴。

——致富乡村——

社区居民的致富经

蜡农在家里晾晒蜡虫。尔古木三 摄

“这株蜡树可以收约5斤蜡虫,能卖400元左右。”7月12日中午,喜德县两河口镇火觉莫社区居民阿的龙机高兴地指着身旁的蜡树告诉记者,今年,他家一共种植蜡树150多棵,收入1.5万元左右。

在火觉莫社区,阿的龙机家并不是种蜡树、养蜡虫最多的居民。火觉莫社区共有蜡农130多户,种植蜡树约2万株,年产量6万斤,年产值200万元左右,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种蜡树、养蜡虫,已经成为两河口镇的一个支柱产业,同样也是火觉莫社区的支柱产业。

地处海拔2000米至2800米的喜德县两河口镇西南方向的火觉莫社区,距离县城约15公里,是典型的高二半山区,旁边就是清澈见底的孙水河,距成昆铁路新凉火车站约4公里。这里四季暖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适合种植蜡树和发展蜡虫产业。过去,靠传统种养模式,技术较为传统落后,且蜡虫种为自留种,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品种逐步退化虫子不大,品质不高,卖不出好价钱,没能给蜡农们带来丰厚收入。

为解决这些问题,两河口镇成立了喜德县蜡虫协会,组织蜡农到四川省峨眉山市和云南、贵州等地参观蜡虫产业、学习种养技术,引进优质虫种,并向各村普及推广,大大提高了蜡虫的品质和产量。近年来,两河口镇的蜡虫品质很好,来自峨眉山市的蜡虫商们每年都会在蜡虫收购的季节来到这里驻扎收购。

未来,火觉莫社区还计划扩大蜡虫树的种植规模,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到5万至8万株以上,争取让居民人均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

——幸福乡村——

阿的龙机的幸福小日子

蜡农阿的龙机。

皮肤黝黑、微胖,眼睛炯炯有神,上穿浅绿色T恤,下穿灰色休闲裤——这是阿的龙机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住在喜德县两河口镇火觉莫社区的居民阿的龙机,是一名普通蜡农。“去年,种蜡树养蜡虫收入1.5万元左右,种水稻、土豆和苞谷收入了1万元左右,承包工程劳务收入5万元左右。总收入有7、8万元。”细数收入,阿的龙机有种幸福感。

阿的龙机新居就在火觉莫社区,2021年挣到钱后,简单进行了装修。家里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看上去非常干净整洁。

说起曾经的苦日子,阿的龙机掩饰不住苦涩。当时,他家住着半山上的土墙房子。“房子左边住人,右边偶尔还会关牲口。这样的房子,整整住了29年。没有共产党,没有脱贫攻坚,我家怕是一辈子都住在那里,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记者 张文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