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鸵鸟( Struthio camelus )简称鸵鸟,属平胸总目鸵形目鸵鸟科鸟类,人工驯化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鸵鸟肉属于红肌,属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肉类,鸵鸟蛋营养丰富,蛋壳可以做工艺品,鸵鸟皮、羽毛均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鸵鸟养殖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重视,已经成为特种经济动物的重要物种。1996年非洲鸵鸟在我国大规模引进饲养,2003年原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鸵鸟作为首批可进行商业性经营利用和驯养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经过20多年的发展,鸵鸟养殖在我国落地生根,已经由扩繁研究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商品鸵鸟年屠宰量近3万只,鸵鸟肉产量1 000吨,在我国特禽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优质肉类的需求逐年增长,鸵鸟养殖大有作为。鸵鸟生长周期较长,一般10~12月龄是最佳上市屠宰时间。其中0~3月龄的幼鸵鸟称雏鸟,这一阶段为鸵鸟育雏期。育雏期是鸵鸟养殖的关键时期,也是鸵鸟最难养的阶段,对环境、营养都有特殊要求,发展鸵鸟养殖,要关注育雏期,做好科学饲养管理,提高雏鸟成活率与合格率。
一、种苗引进
健康的雏鸟是成功育雏的基础,购买雏鸟时要严格挑选健雏,不引进弱雏和畸形雏。健雏特征:体型大而无水肿,出壳重800克以上;羽毛丰满蓬松,精神状态好,活泼好动;腿部发育好,无八字足和脚趾弯曲现象;卵黄吸收好,脐孔愈合良好。鸵鸟各批次,孵化健雏率越高的批次,雏鸟质量越好,育雏成功率也越高。目前国内鸵鸟供种企业较杂,购买雏鸟要选择正规的种鸟场和孵化场,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与《动物防疫合格证》,种鸟要经过逐代选育提高并合理选配,育种记录齐全。种蛋要经过严格挑选、合理储存与消毒。鸵鸟孵化期较长,要求严格做好孵化期卫生消毒工作,避免孵化污染影响雏鸟健康。雏鸵鸟运输要用专用带顶棚的车辆,运输温度控制在27℃左右,每次运输前后都要做好车辆、周转笼的冲洗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二、育雏场地
鸵鸟属于大型禽类,早期生长速度快,不适合笼养或网上平养,需要在地面饲养。育雏场地由可以保温的育雏室和小运动场组成。7日龄前,雏鸟不出舍,在育雏室中度过,称保育期。育雏室内要有加温设施,保温性能良好,方便通风。育雏室地面最好是水泥地面,铺设干净的地毯或无纺布做垫料,有利于雏鸟腿部的发育。
7日龄后,天气晴好,逐渐增加运动场的活动时间,运动场地面为水泥地或沙地,保持干燥,四周设围栏。运动场设计成长方形,长度20~30米,宽度5~8米,并且有较缓的坡度,既锻炼了雏鸟的腿部力量,又不容易积水。集约化鸵鸟饲养,常常采用小群育雏,每15~25只为一群,饲养于同一场地。
三、育雏条件
1. 温度
鸵鸟从出壳到成年要经过2次换羽,雏鸟的羽毛为绒毛,保暖性能较差。雏鸟缺乏皮下脂肪,体温调节能力有限,环境温度是鸵鸟育雏的首要条件。鸵鸟育雏第1周温度掌握在34~36℃,以后每周下调3℃。4周龄鸵鸟对温度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脱温饲养,不需要再加温。养殖户小规模育雏可以用火炉、火道加热,配合红外线灯辅助加热即可达到育雏所需要的温度。
2. 湿度
野生鸵鸟生活在非洲草原,喜欢干燥的环境。0~7日龄雏鸟,要尽量保持舍内干燥,相对湿度控制在50%~55%,特别在南方梅雨季节要防止舍内潮湿。随着雏鸟日龄的增长,对湿度的适应性增强, 50%~75%的相对湿度均可适应。鸵鸟具有排尿习性,要随时更换潮湿垫料,7日龄后要逐渐增加白天室外活动时间,舍内及时通风降湿。
3. 通风
雏鸟排出的尿液能产生大量的氨气,因此育雏舍每天要定时通风,同时有效降低舍内湿度。通风时要注意不能让冷风直接吹向雏鸟,避免受凉感冒,进风口(窗户)尽量靠近育雏舍上部,并使进来的空气向上吹。
4. 光照
鸵鸟采食与光照有很大关系,育雏期要延长光照,保证采食需要。育雏期最好要留有窗户,白天多接受太阳光的照射,夜间开灯补充光照。雏鸟在晴天要增加运动场的活动时间,有利于钙磷吸收,保证骨骼正常发育。4周龄前,每天光照时间(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保证20小时,但光线不能太强,防止鸵鸟相互啄咬,中午用窗帘适当遮光。
5. 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过大,会影响雏鸟的采食与活动,造成生长均匀度差,但密度过小会降低房舍利用效率,也不利于保温。1周龄内雏鸟舍内面积按4只/米 2 设计, 3月龄时,每只需要室内面积不少于2米 2 ,运动场面积每只不少于15米 2 。需要定期扩群转舍,疏散降低密度。
四、雏鸟饲喂
1. 雏鸟的生长发育特点
鸵鸟早期生长迅速,出壳体重0.8~0.9千克,1月龄体重4~5千克,2月龄9~10千克,3月龄时体重就能达到15~17千克。为了保证雏鸟快速生长需要,必须让雏鸟吃饱吃好,保证体重发育的营养供给。鸵鸟属于草食性禽类,但雏鸟阶段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差,需要供给高营养的精饲料与优质青绿饲料。
2. 饮水
雏鸟开食前先饮水,要注意饮水卫生,使用凉开水或检验合格的深井水。第1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制剂,以后每周连续使用2~3天。第1周饮水器具用禽用真空饮水器,1周以后改用水盆饮水。水盆饮水雏鸟容易跌入水中,打湿羽毛,刚开始不适合使用。
3. 喂料
鸵鸟第一次喂料(开食)时间较其他家禽稍晚,出壳后2天内,主要依靠腹腔中卵黄囊来提供营养,出口后48小时后开食。开食料要求精饲料、青绿饲料拌到一起,撒到干净的塑料布上进行,由几只稍大鸵鸟诱食,雏鸟学会采食后改用塑料浅盆饲喂,可避免饲料浪费。育雏阶段要选择优质青绿饲料,如人工牧草紫花苜蓿、三叶草、黑麦草、苦荬菜,各种叶类蔬菜,以及大白菜、甘蓝、胡萝卜等。青绿饲料切碎饲喂,长度以0.5~1.0厘米为宜。精饲料要提高营养浓度:粗蛋白质含量18%,钙含量1.7%,磷含量1.0%。饲料中钙磷含量与比例、微量元素含量对雏鸟腿部发育至关重要。微量元素要达到以下水平,锰100毫克/千克,铁100毫克/千克,铜8.0毫克/千克,锌80毫克/千克。雏鸟对精饲料与青绿饲料的采食量可参考表1。
表1 雏鸟日采食量参考值
五、雏鸟管理
1. 分群与称重管理
[吉山花瑶头条号]雏鸟阶段大小强弱分开饲养,可以提高雏鸟生长的均匀度。刚出壳的鸵鸟就存在大小差异,应分开饲养,群体大小15~25只。较弱的个体要单独饲喂,加强饲喂,提高成活率。为了提高分群效果,需要定期称重,最好每周称重1次,掌握鸵鸟的生长发育规律。称重对于初养者更为重要,可以全面了解雏鸟的体重发育,改进饲料营养与饲喂方法。
鸵鸟运行场所
2. 保持场地清洁卫生
鸵鸟舌头较短,对食物选择性不强,而且好奇心强,很容易摄入异物。生产中经常会出现雏鸟不明原因死亡,解剖雏鸟在胃中发现异物,如塑料袋、玻璃碎块、铁丝、尼龙线头、树枝等。异物导致的胃肠道阻塞等疾病在育雏中要高度重视。工作人员要及时清除运动场和舍内的杂物,并打扫干净,防止雏鸟误食。育雏场地每周要保证消毒2次。
3. 适当运动
运动能保证鸵鸟骨骼的正常发育,育雏期要有一定的运动场面积。雏鸟每次采食结束后会在舍内和运动场溜达1~2小时,有利于食物消化和腿部骨骼的发育。有时也会原地打转活动,雏鸟阶段要注意增加室外活动时间,有利于保持圈舍干净卫生。长条形的运动场适合雏鸟运动,也方便管理。
4. 鸟群观察
饲养人员在喂料、打扫卫生之余,要多观察雏鸟的行为,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处理。雏鸟群居性较强,一旦发现个别雏鸟离群,往往是疾病的先兆,要隔离检查。雏鸟定时定量饲喂,食欲旺盛,采食饮水积极,饲养人员出现会主动靠近。雏鸟休息时会集体卧地,头颈直立或短时间头颈伸展平铺于地面,一有响动就抬头观察,非常警觉。鸵鸟排便一般出现在每次采食后,粪尿分离,先排尿,后排便。尿液呈黄白色、混浊,有时带有泡沫状,粪便深绿色或黑褐色,呈团块状,落地后呈堆状,软硬适中。一般粪尿异常要在饲料和饮水上找原因,如青绿饲料供应不足会出现粪便异常。
5. 免疫接种
新城疫是鸵鸟易感的病毒性传染病,必须做好免疫接种工作。15日龄雏鸟第一次接种,用鸡新城疫Ⅳ系弱毒疫苗3倍量滴鼻、点眼;30日龄进行第二次接种,鸡新城疫Ⅳ系弱毒疫苗6倍量滴鼻、点眼;2月龄雏鸟,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皮下注射,每只2毫升,多点皮下注射。以后每半年接种油乳剂灭活疫苗1次,每次4~5毫升,多点皮下注射,同时用鸡新城疫Ⅳ系弱毒疫苗10倍量滴鼻、点眼。禽流感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要做好监控,受威胁地区和季节也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