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区驻湛江市徐闻县前山镇工作队联合专家团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这些黄姜是今年3月底种的,再过几个月就可以开挖了。如果顺利,产值有望是当地高良姜的20倍左右。”继在前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种植400多亩辣椒后,今年,广州市南沙区驻湛江市徐闻县前山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前山镇工作队”)又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牛哥驿站的姜峰专家团队,在丁村、甲村等地开发种植了约一百亩高产黄姜。站在田间地头看着黄姜的长势,姜峰开心地告诉记者,除了发展高产农业“给农民看”,他们还通过农民发展讲习所“带着农民干”,至今已培养了12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前山模式”科技富农的成效非常突出,而且给周边地区带来了辐射作用。
示范效应 种百亩黄姜“给农民看”
前山镇农民有种高良姜的传统,但高良姜从种植到成熟至少需要三年。根据最新市场行情,一亩高良姜的收成约是1.6万元,但分摊到三年,年亩产收入有限。
不能产生高的经济效益,产业振兴就无从谈起。驻前山镇工作队和姜峰专家团队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决心带着农民探索经营更高经济价值的产业,提高大家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日前,新快报记者在前山镇丁村的几十亩黄姜地看到,一垄垄整齐划一的黄姜地上,姜苗已长到二三十厘米高。姜峰告诉新快报记者,黄姜的生长周期短,一般只需要7个多月。
他进一步解释说,黄姜要高产,关键是技术要掌握得好。黄姜的果实是从下往上长,要抓住三次关键的覆土时机,黄姜快凸出来的时候要加紧覆土,否则见了阳光,姜就会变成绿色,影响产量。另外黄姜喜阴,最好给它们搭好遮阳网。“这些是我们指导农户搭起来的遮阳网。”他指着一排黑色棚子告诉新快报记者。
驻前山镇工作队队长刘少泳表示,这两年前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用科技的力量示范种植高产辣椒,并进行一二三产融合,产量是当地传统种植的3到4倍,每年为村民增收300多万元,让农民看到了效果,树立了信心。因此,这次黄姜种植在土地流转上相对容易,除了丁村的黄姜主基地,甲村等地也有部分村民跟着种植。但他坦言:“一个新的产业,一般第一年不会有大量村民跟着生产,只有示范好,让大家看到了效益,群众才会相信你,跟着你干。黄姜种植基地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对此,姜峰教授表示“有信心”,这批黄姜种子是运用了组培技术生产出来的脱毒苗,在种植前还使用拮抗微生物进行了浸种处理,全程使用专门研发的复合微生物肥料,正常来说一亩黄姜产值可以达到高良姜的20倍左右,在山东、广东韶关等地已有比较成功的案例。
降本提效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做(种)给农民看”只是重要一环,驻前山镇工作队和姜峰专家团队设计的前山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关键还要“讲给农民听,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
“你们看,这样一台小型机械,可以覆土、开沟,一个人操作,就能顶10个人的工作量。学会操作后,10亩地一个人一天就干完了。”在黄姜生产示范基地,姜峰指着一台红色小机器告诉新快报记者,把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学会搭遮阳网、操作机器、田间管理,就能大大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让他们更有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他透露,接下来还要多购置几台这样的小型机械,培养更多农民使用。
“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是农民,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非常重要。”刘少泳说,在牛哥驿站徐闻总站的支持下,前山镇已培养了四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共120多位村民,他们成了具备专业技能的“田间管理能手”“分拣打包能手”“农机操作能手”,活跃在周边几个乡镇,为种植大户、合作社提供服务。
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牛哥驿站徐闻总站犹如推动前山乃至徐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大脑”,这是由华南农业大学、南沙区政府、前山镇政府共建的田头小站,原本这里是一所废弃小学,在驻前山镇工作队的大力推动下,前期由工作队所在五大后方帮扶单位自筹250万元改建而成。如今,这里已配套了农民发展讲习所、返乡创业孵化、电商运营、田头冷链等功能设施。
新快报记者发现,由教室改建而成的农民发展讲习所里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容纳三四十人同时上课。走出教室,是两块菜园和一间微型的实验室。上完理论课,学员们可以来这里现看现学。菜园和实验室种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试验品,凝聚了团队最新科研成果。这里有来自角尾乡的红葱和迈陈的韭菜等改良品种,从这里试验成功的种苗,将被推广到徐闻乃至湛江各地推广种植。
牛哥驿站徐闻总站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使命,以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为路径,大力培养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两年来,接待参观考察人员1500多人次,面向徐闻全域提供菠萝、辣椒、韭菜等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导600多次,对接合作社、大型种植园50多家,成功打造成一个立足前山、面向徐闻、辐射湛江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带来双赢 扶贫资产搭上企业快车
除了依靠科技力量,关注种植业的种苗革命,驻前山镇工作队还通过对企业及时的关心、帮扶,让当地养殖种业公司做强做大,联农带农发展。
日前,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位于前山镇孝友村的广东海茂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厂区正在扩建生产厂房,一个个养殖池已经建好,验收后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
厂区一名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前山的厂区从国外引进种虾后孵化,再养殖成可以投放给普通养殖户的虾苗,销往全国各地。
“这些白对虾幼苗喝的水比我们喝的水还要干净。”该负责人带着记者边逛厂区边介绍说,对虾种苗养殖技术含量很高,光用水就要经历好几道工序,从海里抽上来的水首先在大池里沉淀,精细过滤后再抽进养殖池,一般幼苗养成中苗或者大苗才会出售。
刘少泳介绍,去年,工作队和前山镇将之前的600多万元扶贫资产投入海茂公司,既充实了公司的周转资金,把养殖种业发展得更好,又盘活了扶贫资产,获得更多的利息收益。“让扶贫资产搭上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保值增值,这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