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河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为了提高养殖效益,我们根据多年探索,总结出一套较为实用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河蟹养殖者的一些问题。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主要包括:正确选种、清塘消毒、水草种植、饵料投喂、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6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河蟹的质量和产量,现将其主要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爱好者参考。
1.正确选种
河蟹家族品种较多,在我国就有500多种,与河蟹最亲近的有3种: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狭额绒螯蟹,在购买苗种时须注意区分,另外选择河蟹苗种的产地也很重要,在我国天然蟹苗广泛分布在北自辽宁,南至福建的漫长海岸线上,而以辽河口、海河口、长江口、钱塘江口、杭州湾、鳌江口及闽江口为主要产区。近几年来,广东省自从实行蟹苗人工放流以后,广州湾已形成河蟹种群,因而珠江口也可能成为天然蟹苗资源区。在这些产区中以长江口的天然蟹苗质量最好。
2.清塘消毒
清池可以杀灭池内敌害生物。放养蟹苗前要清除育苗池内的淤泥,填好漏洞和裂缝。新建的蟹池或用鱼池改建的蟹池,放养前都要用药物清池消毒,清池药物主要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用生石灰清塘时,每亩用量为75kg,一方面可以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水质,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用漂白粉清池时,先计算池水体积,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20g,将育苗池所需的漂白粉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通常清池后5天即可放养蟹苗。注意盐碱地建池池水碱性大,pH值较高,不能用碱性强的生石灰作清塘药物。此外,在池塘进水后,如发现蛙类的卵囊应及时捞去,如果池中蝌蚪和幼蛙较多,则需用拖网在池中拖1~2次,务必将蝌蚪和幼蛙清除干净,否则将危害幼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水草种植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在蟹池中种植水草,既可为河蟹遮荫、改善水质,还可为河蟹蜕壳时躲避敌害。种植水花生、浮萍、苦草时,要先用河水对水花生、浮萍、苦草进行冲洗,洗去附着的虾籽、鱼卵,然后用2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灭菌,这样即可净化水质,又可将水花生、浮萍、苦草作为栖息地和幼蟹饵料。水草种植的面积以水面的1/3左右为宜。
4.饵料投喂
饵料是河蟹养殖的物质基础,其种类、质量及丰欠都直接影响河蟹的养殖效果。了解河蟹的食性,有助于河蟹养殖中对其生态环境的优化及饵料的合理配制。
4.1天然饵料
河蟹属杂食性动物,主要摄食水生植物和小鱼虾、贝类及底栖生物,乏食时兼食有机碎屑。
经研究发现,65%的河蟹胃含物主要为植物性饵料,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动物性饵料(蚌肉、小鱼)与水生植物同时存在时,河蟹首先摄取的是动物性饵料,其食物团中水草仅占总摄食量的35%。
水生植物在天然状况下作为河蟹的主要饵料,在于其易被食取,因为在螺类、虾类繁殖季节,动物性饵料在河蟹的食物中可达60%~70%。
河蟹对水草的摄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周年养殖期,菹草(春季)、黑藻(夏、秋季)为两种不同季节的喜食种类,金鱼藻、黄丝草、苦草为替代性食物,马来眼子菜、聚草(狐尾藻)为迫食性种类。当然这种排序并非是固定模式,河蟹对水草种类的选择与水生植物种群结构及各自的生物量有关。
河蟹的食物组成均为多样性,试验证实,河蟹对多样食物的摄食量明显比对单一食物的摄取量高。
池塘养蟹,若须进行水草移植,除收集多样性草种外,应特别注意对菹草的移植。菹草俗称“麦黄草”,是河蟹早春季节的喜食种类。
4.2人工配合饲料
对河蟹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各地差异较大,但总的原则是配方组成首先必须根据河蟹自身的营养成分:蛋白质、氨基酸的大致含量,结合人工饲料源进行配制。不可忽视的是最佳人工配合饲料源必须考虑维生素、微量元素、粘合剂及促长素(脱壳素)的合理成分比例,以及稚、幼蟹和成蟹的区别,研制出适口性、营养性、消化性和稳定性能好的饵料,满足河蟹的摄食特点。
5.河蟹脱壳
河蟹脱壳是其生理固有特性,是河蟹生长、发育、变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说在河蟹的生命周期中,其脱壳的次数越多,生长增重速度就越快。
河蟹脱壳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体质健壮的河蟹5~10min即可完成,体质弱的则需1h左右。脱壳时的河蟹是最虚弱的时候,也是受病菌、敌害乃至同类侵袭的最危险期,所以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注意河蟹的脱壳规律,在河蟹脱壳前1周,最好采取换水消毒措施,确保河蟹顺利脱壳。
河蟹一生中要经过28~30多次脱壳:蚤状幼体期约3天脱壳1次;大眼幼体初期为4~6天1次,后期为7~10天1次;体重3g以上的幼蟹15~20天脱壳1次;一秋龄和蟹种以越冬至翌年秋达到性成熟期,约有7~9次脱壳。值得注意的是在饵料缺乏的情况下,河蟹生长速度滞缓,脱壳次数相应减少。
如何判断河蟹的脱壳期,一是从摄食情况看,正常情况下,河蟹临近脱壳食量将明显下降;二是即将脱壳的蟹背壳呈黄色。
6.病害防治
河蟹在天然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但在人工养殖特别是集约化养殖的情况下,因养殖密度大,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加之饲养管理方法的缺陷,容易导致病害发生。尤其在河蟹幼体培育过程中,在天然海水中有多种蚤状幼体的敌害生物,如菱形海发藻、聚缩虫、水蜈蚣、华镖鳋等。如因过滤不严,敌害生物进人育苗池,将严重影响育苗成活率。目前发现的河蟹病害主要有下列几种。
6.1河蟹疾病
6.1.1细菌性疾病
病原:由弧菌寄生在蟹体内引起的。
症状:病蟹腹部、腹肢腐烂或肛门红肿,引起河蟹拒食,逐步昏迷死亡。
防治:用0.2g/m3“富氯”全池泼洒或用1.5%“蟹健康”添加到饵料中,投喂5~7天,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6.1.2纤毛虫病
病原:由聚缩虫、累枝虫等寄生蟹体而造成。
症状:病蟹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当这些寄生虫大量寄生蟹体时,会严重影响河蟹的摄食、生长和呼吸,数天内大量死亡。
防治:可换水或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用0.4g/m3“鱼虫清2号”全池泼洒;或用5~30g/m3福尔马林药液全池泼洒,可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用5~10mg/kg福尔马林全池泼洒;用0.2~0.3mg/kg孔雀石绿于边沿、水草处等河蟹密集的地方泼洒。
6.1.3蟹奴虫病
病原:由蟹奴虫寄生在河蟹体内所致。
症状:蟹奴寄生在蟹的腹部,以吸收蟹的体液为生。蟹奴寄生严重的病蟹肉味恶臭,不可食用。病蟹感染寄生虫后,常造成生殖器官退化。该病在海边的河蟹感染较多,在淡水水域中也有发生。
防治:用药物彻底清塘;河蟹放养后发现蟹奴寄生,可用0.5mg/kg的硫酸铜和0.2mg/kg的硫酸亚铁合剂遍池泼洒。
6.1.4肺吸虫病
病原:肺吸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
症状:肺吸虫一生有3个宿主:淡水川卷螺是它的第1中间宿主,是肺吸虫尾拗寄生的寄主;河蟹是它的第2中间宿主,当肺吸虫的尾蚴侵人河蟹体后,形成囊蚴,人或猫、狗、猪等生食了带囊蚴的河蟹,囊蚴在体内发育成肺吸虫,进行有性繁殖。
防治:不用新鲜粪便直接泼洒入蟹池;消灭蟹池内及其周围的淡水川卷螺。
6.1.5菱形海发藻病
病原:菱形海发藻细胞被胶状物质连成星状或锯齿状群体,在条件适宜时,会在蚤状幼体上迅速繁殖。
症状:凡被严重附生的蚤状幼体,不断挣扎扭动腹部,力图摆脱而消耗很大体力,再加上不能正常摄食导致死亡。
防治:目前尚无良药,只能采取加强换水,适当控制光照,提高水温,促使幼体变态等间接预防措施。
6.1.6烂鳃病
症状: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活动迟缓,摄食量下降,导致死亡。
防治:在河蟹捕捞及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创伤;泼洒新鲜生石灰,使池水浓度成15mg/kg,每周1次,连续2~5次。
6.1.7水肿病
症状: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透明,病蟹匍伏边缘,停止摄食,最后在周边浅水处死亡。
防治:用0.5~1mg/kg土霉素或呋喃西林普遍泼洒;按每千克蟹用0.1~0.2g土霉素或红霉素,拌饵投喂,每7天为一疗程。
6.1.8脱壳不遂病
症状:病蟹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缝,因不能蜕去旧壳而死亡。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10g左右生石灰化浆普遍泼洒,在饲料中添加甲壳素和蜕壳素。
6.2河蟹敌害
6.2.1水蜈蚣
危害:水蜈蚣,又称水夹子,是龙虱的幼体。水蜈蚣对蟹苗和第1期幼蟹危害较大,一条水蜈蚣在4h内能残杀28只第4期蚤状幼体。
防治:防治水蜈蚣,除做到彻底清塘以外,对于培育池中出现的水蜈蚣和龙虱,可采用手操网捕捉杀灭。
6.2.2青蛙
危害:青蛙大量吞食蟹苗和幼蟹,危害极大。
防治:河蟹放养前要彻底清除蛙卵和蝌蚪,并要严防青蛙进入河蟹饲养环境,一经发现,及时捕杀干净。
6.2.3华镖鳋
危害:由于华镖鳋大量繁殖,导致华镖鳋与蚤状幼体争饵料、争氧气、争水体空间,还可败坏水质,严重干扰蚤状幼体的正常生长。
防治:在幼体放养前彻底清池消毒外,池塘进水时,必须用多层筛绢网袋过滤,中间一层采用孔目50μm的密筛绢,可有效地阻止华镖鳋的六肢幼体及卵进人育苗池。
6.2.4摇蚊幼虫
危害:摇蚊幼虫在河蟹幼体培育池中大量繁殖,并咬食河蟹蚤状幼体,对河蟹蚤状幼体存活构成极大的威胁。
防治:在清塘时,用福尔马林杀灭摇蚊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