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申江服务导报,跟着小申吃喝玩乐逛上海
小申一直坚信,吃一次就让人念念不忘回味无穷的,才能称得上是美食,吃很多次都不会腻的,才称得上热爱。比如说牛蛙这个食材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中国人爱食蛙,麻辣、干锅、煸炒…食用方式也多种多样。
最原始最地道的吃蛙方式当然是牛蛙火锅,每次去哥老官之类的网红牛蛙火锅店,都要鼓起十足的勇气,空出足够的时间,做好排队到腿软的心理准备。
红油火锅中下入几只鲜嫩多汁的牛蛙,当麻辣鲜香的汤汁融入到牛蛙肉中,一口嗦一只牛蛙腿,劲道的口感和强烈的味蕾碰撞到一起,那一刻简直不能再满足了,完全忘记自己刚刚大概等了三个小时。
前段时间,双层铜锅牛蛙也突然在沪上爆火。原本应该属于老北京涮羊肉的铜锅,遇上性感的牛蛙和重口味的香料,味觉和视觉上都是网红的气质。干锅牛蛙的口感则是外层一丢丢酥脆,里面仍然软嫩多汁,搭配着软糯的土豆或脆脆的青笋,也足够开心了。
除了火锅、干锅,牛蛙在上海则是吃面时候不可或缺的一款浇头。第一个想到把牛蛙当作浇头的人,一定是天才吧!以牛蛙面著称的上海面馆千万别错过。
据说上海滩第一碗牛蛙面来自“富贵面馆”,上海人都爱那一碗浓油赤酱缩头面,对牛蛙也倾心的老板就把这两个放到了一起,才有了后来风靡魔都的牛蛙面和网红牛蛙面馆们!
哈灵面馆也是上海牛蛙面界的扛把子,当属网红无疑,肯定上过每个爱蛙星人的收藏名单,上海分店很多。牛蛙面份量超大,无论是浇头牛蛙还是下面的面条,要吃完真不容易。
中国人吃蛙简史
关于中国人吃蛙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当时,长安一带的穷苦百姓会捉青蛙来吃。
北宋时期,河南人不吃蛙,而且非常不解南方人吃蛙。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说,曾有个河南人到浙江做官,当地人以“鹌鹑肉”的名义骗他吃了“青蛙腿”,吃完顿时打脸,被美味蛙肉所折服,河南人再也不diss吃蛙群众了。
吃货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中也曾称赞蛙肉“食之至美”。长江流域人民偏爱水煮和煸炒,广东仔觉得田鸡蒸着最好吃,东北人则钟爱给蛤蟆搭上配菜,比如炖土豆、炖粉条……
中国于1935年、1959年、1961年都从美国和日本引进过少量牛蛙进行试验,都以失败告终,纠其根本问题,一方面是人工养殖牛蛙技术,一方面是国内牛蛙养殖环境。
后来前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为中国引进古巴本土牛蛙,为中国牛蛙市场敲开大门。
牛蛙这是卡斯特罗以国礼的形式送给毛泽东的,也是送给中国的。当时牛蛙在古巴是数一数二的大农业项目,仅对外出口牛蛙制品的大型公司就有8家。
1962年6月5日,400只牛蛙出现在广州、南京和上海,这批牛蛙被装在十几个箱子里辗转了三个国家,从古巴到捷克布拉格,再到莫斯科,最后才到中国。后来卡斯特罗每当来到大使馆或者见到代表团的时候,都会问牛蛙的繁育情况。
中古双方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国派遣专家帮助古巴种植水稻、饲养鸭子和淡水鱼等,而古巴专家则为中国引入牛蛙在中国养殖。
牛蛙走遍全球之路
吃蛙并非中国人专利,酷爱蜗牛的法国人亦是蛙肉拥趸。
相传在 12 世纪,教会为了惩罚好吃懒做(而越来越胖)的修道士,发禁令不让他们吃牲畜的肉。不懂钻空子的吃货不是真胖子,修道士们坚称,会游水的青蛙是一种鱼。而鱼,并不在禁令之内。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就已经量产蛙肉了。当时野生青蛙的数量越来越减少,但人们对青蛙肉的需求却越来越高。
美国青蛙罐头公司的创始人Albert Broel是东欧贵族的后裔、一位房地产投资者,也是少数靠青蛙赚钱的人之一。据Broel讲述,他是因为他的母亲才开始做青蛙生意的。在他的记忆中,他的母亲就和他说:’如果你想在人生中取得成功,那就养青蛙吧。”
后来他听从了他母亲的建议,并在俄亥俄州一个100英亩的农场里大规模养殖青蛙,并尝试做罐装青蛙肉。他开始投放广告,很快青蛙就从全国各地运送到工厂来,保持工厂的正常运转。
Broel自然成了全国最大的青蛙商人,也成了美国青蛙罐头和青蛙文化的推动者,甚至是领导者。有媒体称他为“全美最大的蛙腿私人供应商”。Broel也用蛙腿创造了新的食谱,比如青蛙浓汤,美国牛蛙派,烧烤牛蛙三明治,牛蛙煎蛋,牛蛙菠萝沙拉等。
由于青蛙罐头的生意,青蛙狩猎非常受欢迎,以至于该州的野生青蛙数量在减少。到20世纪30年代末,路易斯安那州通过了限制狩猎青蛙的法律,这也就变相切断了野生青蛙供应、还有Broel工厂蛙肉的供应。
最终,Broel关闭了他的青蛙罐头公司,但是现在蛙肉仍然被全世界各地人民喜欢,尤其是中国。
一份牛蛙,可以承载一个人饱食的寄托,也能融洽一桌人情感的碰撞。
文/设计:佐伊 董天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