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靠引进种子还无法彻底解决草种不足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研发适合当地的草种,才能为草原生态修复以及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甘肃省几个草原修复区通过应用甘肃当地培育的草品种,草原修复区的草原修复成效显著,照片中曾经的沙地如今在记者面前已是一派绿意盎然景象。
林草机构改革后,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省级草品种审定工作,组建了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制定完善了《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章程》《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办法》《甘肃省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管理办法》,先后确定挂牌了1个省级草种质资源库、5个草种质资源圃,在全省重点生态区域建设完成了14个省级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各典型区域的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培育网络。其间,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分两批审定了25个乡土草品种,审定发布了两批乡土草品种推广目录,收入适合省内推广的乡土草品种78个,为草品种审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夯实了基础。
研发和培育适合当地生长的草种,吸引了更多地区积极参与草种试验项目。
为能在庆阳市建设一个草品种试验站,庆阳市草原工作站站长黄茂林多次到省里汇报相关工作,最终为该市争取到增设一个草品种试验站的机会。2020年8月,庆阳市后官寨草品种试验站顺利通过省级初评,该站草品种区域试验目前已初具规模。
在甘肃,像庆阳市后官寨草品种试验站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目前,不少草品种试验站的科研技术都已经“开花结果”,新的草品种更是应用到了全省乃至全国的草原修复建设中。
甘辉林告诉记者,近年来,张掖市依托兰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构建了以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省级草种质资源圃、草种创新野外试验站、国家和省级草品种区域试验站为核心的草品种创新研发平台,开展了野生乡土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驯化栽培、优良乡土草品种原(良)种扩繁等试验研究,培育国家审定草品种1个、“兰樨1号”黄花草木樨和“兰樨2号”白花草木樨新品系已进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阶段。
龙头企业带动草产业发展
一个完善的产业链不能少了推广这个环节。
记者在庆阳市环县曲子镇看到,1.4万台(套)饲草收割机正在忙碌作业,这里的120万亩紫花苜蓿迎来头茬收割。
近年来,环县把“种草养羊、规模饲养”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首位产业和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围绕“兴草促牧”,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采取订单种植、上门收割、保价收购等方式,引导农户广泛种植优质草,预计全县今年苜蓿产量将达38.4万吨。
黄茂林告诉记者,为保障全市草畜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庆阳市级财政加大对草、牛、羊产业的投入保障力度,采取奖补方式,重点奖励规模养羊乡镇、养羊专业村、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草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培育、基地建设、示范点建设和机械设备购置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
庆阳市还充分利用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畜牧良种补贴、畜禽健康养殖建设等涉农中央、省级财政项目资金,集中扶持草畜产业发展。
在甘肃,像庆阳市这样大力发展草产业的地区还有很多。
甘辉林告诉记者:“我们培育了高台县绿欣制种苜蓿农民专业合作社、山丹普瑞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甘肃佰青源草业农牧有限公司为主的专业草品种制种繁育推广企业,他们生产的甘农系列苜蓿、陇燕和青引系列燕麦草种已畅销全国,形成了以‘育种家+合作社+草种企业’为基础的草种‘育繁推’模式,草种业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体系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张掖市以饲草种植、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支持龙头企业精深加工装备改造升级,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饲草联合体推动饲草产业化发展水平。全市建成宏鑫、泽牧、希诺等4个年生产秸秆饲料1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建成仲鑫、林峰、润牧等4个年生产秸秆饲料0.5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规模以上牧草加工企业数量达30个,全市年加工生产秸秆饲料60万吨,加工销售苜蓿、燕麦优质青干草77万吨,草产业增加值超过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