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璀璨的百年史册
由全体协和人共同书写
这里既有令人高山仰止的
临床大师、教育大师、科学大师
也有推动医院管理变革、服务创新的
管理大师、护理大师
同样离不开行政后勤岗位中
敬业奉献的协和工匠
他们共同谱写了百年协和的交响乐章
2021年将迎来协和建院一百周年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
医院开展专题活动
“主任话科史 · 薪火传百年”
让我们通过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
的主题演讲
一起回顾
内分泌科的百年发展历程
讲述人 夏维波
夏维波,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健委内分泌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亚太骨质疏松联盟理事,亚太骨病学院理事,《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总编辑。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9年入选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大家好,我是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今天我带着大家一起回顾协和内分泌的发展史,学史明理,知史砺行。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作为一所高起点的现代医院正式启用,协和内分泌学科也因此得以在高水平起步。几乎与此同时,生物化学的飞速发展正在推动着内分泌学的进步。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主任麦克林教授不仅是临床专家,也是著名生化专家。他与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吴宪教授以及客座教授、著名生化学家范斯莱克一起开创了协和的内分泌学领域。因此,协和内分泌一经诞生就形成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模式。
19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东方,北京协和医院9月16号正式开业;在西方,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者班廷和贝斯特首次从狗的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并于次年首次将胰岛素应用于14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全世界第一例激素替代治疗,对于内分泌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北京协和医院落成典礼时全体人员合影(1921年)
全世界第一例激素替代治疗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内分泌学科的发展
其后不久,麦克林被指定为多伦多胰岛素委员会中国区的负责人。1923年7月,协和迎来了胰岛素的首次使用。在一份珍贵的病历扉页上写着:这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次将胰岛素用于糖尿病的病例。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使用胰岛素,可以说是几乎与国际同步。
麦克林被指定为多伦多胰岛素委员会中国区负责人(1922年底)
患者病案首页写着,这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次将胰岛素用于糖尿病的病例
同样在协和建院初期,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妇产科主任马士敦教授发现,相当一部分因难产而需要急诊行剖宫产手术的中国产妇是因为骨盆严重变形。进一步检查发现,这部分产妇都患有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性骨软化症。
我国北方地区骨软化症广泛流行
马士敦教授开展了中国骨软化症流行病学调查,并将结果刊发在1925年的《大英帝国妇产科学杂志》上。几乎在同一时期,刘士豪作为医学生在内科副教授哈罗普的指导下,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他第一篇关于钙磷代谢的论文。
1925年马士敦发表的中国骨软化症流行病学论文(左);1924年刘士豪发表钙磷代谢论文(右)
1926年1月,协和医院仿照美国麻省总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分泌代谢病房,开始在9楼3,后来长期在6楼2。这是我国最早的、以转化医学思想设计的病房,病房的开设促进了协和内分泌专业的快速发展。
老楼6楼2的病房图
在代谢病房启用的次月,张孝骞作为专科住院医师开始收治糖尿病患者,并按照临床研究标准书写病历。张孝骞从业早期的兴趣在内分泌代谢方面,后经内科主任的统筹安排,改为消化专业。他曾经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学习,主要学习血容量和血气测定方面的研究,在《临床研究杂志》(JCI)上发表过两篇论文,分别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和甲亢患者的血容量测定。
张孝骞早期在JCI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
协和内分泌学科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当时内分泌和肾脏病学是一个团队。1940届毕业生林俊卿所作的著名漫画记录了当年协和大查房的盛况,也凸显了内分泌团队在大内科里的规模。漫画中多位参与者都来自内分泌团队,2号是团队核心刘士豪教授,1号是朱宪彝教授,他俩被公认为是我国内分泌专业的奠基人;图中还有王叔咸、郁采蘩医生。时任内科主任的斯乃博教授的主攻方向之一也是内分泌专业。协和内分泌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成就也引人瞩目。
林俊卿以幽默的漫画形式描绘了当年协和内科大查房的壮观场面
30年代中期,以刘士豪教授为核心组建了协和内分泌团队,包括朱宪彝、王叔咸,周寿恺等,后来均成为一代宗师。他们以“骨软化症的钙磷代谢”为题,先后发表系列论文13篇,以详实的内容和明确的结论得到了全球内分泌学界的瞩目。上世纪90年代,美国内分泌专家帕菲特曾撰文赞誉,“三、四十年代北京协和医院有关钙磷代谢的论文构成了全世界有关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的知识宝库。”
刘士豪在做实验
刘士豪手绘的钙磷代谢及其血清水平与钙磷摄入的关系图
在此基础上,刘士豪和朱宪彝研究了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钙磷代谢改变,认为这是一类独立的疾病。他们发现双氢速变固醇治疗该类疾病效果良好,遂命名该类疾病为“肾性骨营养不良”,并于1942年把研究结果发表在著名期刊Science上。这一命名沿用至今,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疾病名称,现在叫CKD-MBD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但就病理学的改变来讲,并未超越“肾性骨营养不良”这个词的深刻含义。
刘士豪(左)和朱宪彝(右)
1942年4月,刘士豪与朱宪彝发表于Science期刊上的论文
1936年,北京协和医院第1例胰岛素瘤的报道在JCI杂志上发表。这不仅是我国首例胰岛素瘤的报道,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对胰岛素瘤切除前后患者体内的血糖及相关代谢变化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研究团队将瘤体提取物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并以胰岛素为对照,观察瘤体提取物的降血糖效果,最终明确了诊断。这一研究堪称完美。
刘士豪、娄克斯等发表在JCI杂志上的胰岛素瘤病例研究,是当时全球根治胰岛素瘤的前10余例成功手术之一
1937年,王叔咸教授进行了405例糖尿病患者(其中347例中国患者)的临床总结,这是我国当时糖尿病人群最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王叔咸教授后来调入了北大医院,是我国肾脏病学的创始人,他在糖尿病方面的研究也非常深入。
王叔咸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的研究,是建国前我国样本量最大的糖尿病人群临床总结
1939年,内科主任斯乃博临床诊断了北京协和医院首例嗜铬细胞瘤,这也是国内最早报道的嗜铬细胞瘤。
1939年,斯乃博临床诊断国内首例嗜铬细胞瘤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协和后,刘士豪教授被任命为协和生化系主任兼任内科教授,主要科研方向为内分泌领域。他的著作《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极大推进了基础和临床的融合,被誉为推动中国转化医学研究的典范。他在书的前言中写道:本书“可以使生物化学工作者进一步了解临床上的问题”,也有助于“临床工作者进一步利用生物化学上的知识”。这本书深受欢迎,是很多基础研究者和临床医师的案头必备。
1951年,刘士豪出版著作《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1958年,刘士豪教授组建了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并担任首任科主任。这个科室的组成非常有意思:一部分是生化系激素研究组的人,一部分是协和内科内分泌专业组的人,共同组成了内分泌科。直到2000年,在协和医大基础所还有几个房间属于内分泌实验室(约150平米)。因此在协和内分泌科创建之初,就有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转化医学强大基因。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构成
从人员上看,临床上有刘士豪、史轶蘩等;做基础研究的人,有池芝盛、许建生、杨德馨、金孜琴等研究人员,多数为留学归来者。其中,金孜琴是我院放射科主任金征宇教授的母亲。因此我院内分泌科是临床、研究、技术三位一体相结合而共同发展的、一直具有转化医学传统和特色的科室。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人员构成
1959年,Berson和Yalow发明了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宣告了激素微量测定时代的到来。这篇重要论文发表后,很快引起了刘士豪教授的重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会开启内分泌学发展的新时代。刘士豪教授和王世真教授指导研究生陈智周开始建立血浆胰岛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并且取得了成功。
我国首次自主研发的血浆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法示意图
1964年,刘士豪教授组织了全国第一届内分泌代谢和肾脏病学术会议,他担任主席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内分泌研究发展的方向”的大会报告。刘士豪当时在报告中指出的内分泌学科发展方向,迄今仍有指导意义。
1964年,刘士豪作“内分泌研究发展的方向”大会报告,报告内容也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
与此同时,刘士豪教授也开展了首钢糖尿病研究的调查,这是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的雏形。后来潘孝仁团队开展的大庆糖尿病研究,一定程度上与他在首钢直接参与调查的经历有关。
池芝盛教授是协和内分泌科第二任主任。1978年,池芝盛第一次提出的中国人糖尿病诊断标准125mg/dl,通称为“兰州会议标准”,这标准跟后来美国糖尿病学会和WHO迄今沿用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协和内分泌人的贡献。池芝盛当时骑着自行车到病人家里做糖尿病人的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一直被传为佳话。
内分泌科第二任主任池芝盛开展了大量的糖尿病患教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70年代末,内分泌科再次迎来了迅速发展时期。当时在史轶蘩大夫的提议下,科内进行了亚专业分组,开始划分为5个专业组,后来又经过几次调整,成为目前亚专业的雏形。分组给内分泌人划好跑道,指明方向,对内分泌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内分泌科第三任主任史轶蘩院士(左);内分泌科的亚专业分组(右)
史轶蘩教授担任内分泌科主任以后,继续大力推动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随着一批骨干被送到国外进修并学成归来,内分泌科在各亚专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均得到了长足发展。1988年,在史轶蘩教授的主持下,1924年成立的协和代谢实验室获批成为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史轶蘩院士和赵玉沛院士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在2016年部级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获评为优秀实验室。内分泌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对内分泌的学科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实验室每天承担将近150名研究生的实验任务,为全院各科室提供了科研保障。
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获批
1993年,国际著名内分泌学家威尔森教授访问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返美以后,他在著名的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协和是蕴含内分泌宝藏的殿堂,中国的内分泌可以说是发源于北京协和医院。
1993年,国际著名内分泌学家 Wilson J.D.在JCEM杂志上发表的评论文章
内分泌科在刘士豪、池芝盛、史轶蘩、王姮、金自孟、曾正陪、邢小平等历届主任的领导下,一代代内分泌人接续奋斗,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史轶蘩教授领衔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曾正陪教授和孟迅吾教授领衔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分泌科历届主任
内分泌科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内分泌科获15项省部级科技奖
内分泌科的工作得到了医院和全院各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所获奖项多数是多科协作的成就。如垂体瘤系列研究就有内分泌科、神经外科、眼科、病理科、耳鼻喉科、放射科、放疗科、麻醉科和计算机室共9个科室的参与。内皮素的研究有内分泌科、心内科、放射科等科室参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有内分泌科、妇产科和放射科参与。正是多科协作促成了内分泌科的成就。
垂体瘤系列研究的主要完成人合影
史轶蘩教授正是凭着在内分泌界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重要贡献,1996年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内分泌界的第一位院士。同年,史轶蘩院士还获得了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史轶蘩教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证书
内分泌人始终积极参与医院管理。陆召麟教授在1992年至1999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周学瀛老师、戴为信老师先后担任过科研处和教育处处长,现在潘慧大夫和朱惠娟大夫分别是医务处处长和临床博士后项目办主任。
陆召麟教授履历
中华医学会中与内分泌相关的三个主要分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分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均由协和内分泌科教授刘士豪、池芝盛、孟迅吾参与筹建或者创立。
协和内分泌人在中华医学会三个主要学术组织中均有任职,除了三位创立人外,还有史轶蘩院士、曾正陪教授和夏维波教授,李梅教授现在是候任主任委员。
内分泌人在中华医学会主要学术组织中的主要任职
2008年新闻出版署批准创立《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由北京协和医院主办。在孟迅吾教授、周学瀛教授和徐苓教授的领导下,这本杂志目前已经被国内全部核心文库收录,影响力也比较高。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被全部中文核心文库收录
内分泌人也在不断总结内分泌科的学术经验,发表各种专著。史轶蘩院士主编的《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被称为“红宝书”,全国的大夫都视为宝典,经常在临床工作中翻阅。
协和内分泌科编写的著作
协和内分泌也不断地为全国培养输送人才。伍汉文、富朴云、时钟孚、梁荩忠、黄葆钧、林丽香、吴静波、颜纯、吴伟、潘长玉等都是全国各地的内分泌学科创始人,他们都曾在协和进修学习过。2007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前院长、该院内分泌创始人伍汉文教授在给孟迅吾教授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永远怀念45年前曾在协和学习一年,协和的每一位都永远是我的老师,协和的好学风和好作风指导我的一生,永记不忘。
伍汉文教授的一封来信
伍汉文教授的一封来信
从建院之初到改革开放以后,内分泌人才源源不断地从协和走出。1999年之后,协和内分泌科每年举办一次临床内分泌学习班。通知公布数分钟后报名名额即告罄,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力。
从2009年起,协和内分泌科每年举办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已经成为内分泌学界的品牌学术会议。论坛始终秉持“基于临床、追踪前沿、普及提高”的理念,以分享最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为己任,逐渐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术盛会。论坛也非常重视人文传承,经常邀请协和老教授讲过去的故事,大家都深受教育和感动。
部分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掠影
部分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掠影
目前协和内分泌学科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和医科院版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上都排名第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
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
协和内分泌人始终铭记历史,致敬前辈。在刘士豪教授诞辰110和120周年之际,我们分别出版了《刘士豪画传》和《刘士豪论文选集》。
协和内分泌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医院平台得天独厚,科学进展引领方向,转化医学一以贯之,多科合作共赢互助。
内分泌科老中青三代合影
内分泌科老中青三代合影
内分泌科核心小组成员
内分泌科的前辈们
今天的协和内分泌科充满着勃勃生机。我们非常感激前辈对学科的建设和规划,对后学的大力提携和支持,感谢每一位团结奋进的内分泌团队成员,感谢全院同仁对内分泌百年如一的支持和帮助。辉煌的历史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内分泌科的未来植根于协和的沃土上。谢谢大家!